建筑工程管理双重预防机制构建与风险动态应对策略研究
王刚
天津中鸿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一、引言
建筑工程具有规模大、周期长、工序复杂、人员流动性强等特点,在施工过程中面临着诸多风险因素,如安全事故、质量缺陷、工期延误、成本超支等 。传统的建筑工程风险管理方式往往侧重于事后处理,缺乏对风险的事前预防和事中控制,难以有效应对复杂多变的风险环境。
双重预防机制作为一种先进的风险管理理念和方法,通过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两道防线,实现对建筑工程风险的系统性防控。它强调从风险源头入手,对风险进行全面辨识、科学评估和分级管控,同时加强隐患排查治理,及时消除潜在风险隐患,从而降低事故发生的概率。构建建筑工程管理双重预防机制并制定有效的风险动态应对策略,对保障建筑工程的顺利进行、提高工程管理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双重预防机制的内涵与意义
(一)双重预防机制的内涵
双重预防机制主要由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两部分组成。风险分级管控是指通过对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存在的各类风险进行全面辨识,采用科学合理的评估方法确定风险等级,然后根据风险等级采取相应的管控措施,将风险控制在可接受范围内 。隐患排查治理则是在风险分级管控的基础上,对已经识别出的风险隐患进行定期排查和治理,及时消除隐患,防止风险转化为事故。两者相辅相成,共同构成建筑工程风险管理的完整体系。
(二)双重预防机制的意义
提高风险管理的主动性:双重预防机制将风险管理关口前移,从传统的被动应对转变为主动预防,提前识别和控制风险,有效降低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实现风险管理的精准化:通过风险分级管控,能够对不同等级的风险采取差异化的管控措施,提高风险管理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隐患排查治理则可以精准定位风险隐患,及时进行整改,避免风险的扩大和恶化。
提升工程管理的整体水平:双重预防机制的实施有助于优化建筑工程管理流程,明确各部门和人员的风险管理职责,加强部门之间的协同合作,从而提升工程管理的整体水平和效率。
三、双重预防机制的构建
(一)风险分级管控体系构建
风险辨识:组织专业人员采用现场勘查、专家访谈、头脑风暴、查阅资料等方法,对建筑工程施工全过程进行风险辨识,涵盖施工环境、施工工艺、机械设备、人员操作、材料质量等方面,全面梳理可能存在的风险因素。
风险评估:运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评估方法,如风险矩阵法、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LEC 法)等,对辨识出的风险因素进行评估,确定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后果严重程度,进而划分风险等级,一般分为重大风险、较大风险、一般风险和低风险四个等级。
风险管控措施制定:针对不同等级的风险,制定相应的管控措施。对于重大风险,需制定专项管控方案,采取工程技术措施、管理措施、个体防护措施等进行重点管控,并实行领导带班制度;对于较大风险,要加强日常监测和巡查,落实防控责任;对于一般风险和低风险,通过制定操作规程、加强安全教育培训等方式进行管控 。
(二)隐患排查治理体系构建
建立隐患排查制度:明确隐患排查的主体、时间、范围、内容和方式,制定隐患排查计划,确保隐患排查工作制度化、常态化。例如,施工班组每日进行自查,项目部每周进行全面排查,企业每月进行专项检查。
隐患治理流程:对排查出的隐患进行登记建档,按照 “ 五定” 原则(定整改责任人、定整改措施、定整改完成时间、定整改资金、定应急预案)制定整改方案,及时进行整改。整改完成后,组织相关人员进行验收,确保隐患得到彻底消除 。
隐患排查治理信息化:利用信息化技术,搭建隐患排查治理信息平台,实现隐患的实时上报、跟踪、整改和验收等功能,提高隐患排查治理的效率和透明度,便于管理层及时掌握隐患治理情况。
四、建筑工程风险动态应对策略
(一)基于风险动态监测的预警机制
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利用传感器、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手段,对施工环境、机械设备运行状态、人员行为等风险因素进行实时动态监测。当监测数据超过设定的阈值时,及时发出预警信号,并通过信息平台推送至相关管理人员,以便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防止风险升级。
(二)动态调整风险管控措施
由于建筑工程风险具有动态变化的特点,如施工进度推进、环境条件改变、人员变动等都会导致风险情况发生变化。因此,需要定期对风险管控措施的有效性进行评估,根据风险变化情况及时调整管控措施,确保风险始终处于可控状态。例如,在恶劣天气条件下,加强对高空作业、起重设备等风险的管控力度 。
(三)应急管理与快速响应
制定完善的应急预案,针对可能出现的各类风险事故,明确应急处置流程、责任分工和资源配置。定期组织应急演练,提高施工人员的应急处置能力和协同配合能力。当风险事故发生时,能够迅速启动应急预案,采取有效的应急措施,减少事故损失。
五、面临的挑战与发展趋势
(一)面临的挑战
人员意识与能力不足:部分建筑从业人员对双重预防机制的认识不够深入,缺乏风险辨识、评估和管控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影响机制的有效实施。
信息化建设滞后:一些建筑企业信息化水平较低,难以实现风险动态监测和隐患排查治理的信息化管理,制约了双重预防机制的高效运行。
机制执行不到位:在实际工作中,存在风险管控措施落实不严格、隐患排查治理不彻底等问题,导致双重预防机制流于形式。
(二)发展趋势
智能化风险管理: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的发展,建筑工程风险管理将向智能化方向发展,实现风险的自动辨识、评估和管控,提高风险管理的效率和准确性。
全过程风险管理:双重预防机制将贯穿建筑工程全生命周期,从项目规划、设计、施工到运营维护,实现全过程、全方位的风险管理。
协同化风险管理:加强建筑工程各参与方之间的协同合作,建立统一的风险管理平台,实现风险信息共享和协同管控,提升整体风险管理水平。
六、结论
建筑工程管理双重预防机制的构建及风险动态应对策略的实施,是提高建筑工程风险管理水平的有效途径。通过科学构建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体系,结合建筑工程风险动态变化特点制定相应的应对策略,能够有效降低工程风险,保障工程的安全、质量和进度。尽管目前在实施过程中面临人员、技术和管理等方面的挑战,但随着技术的进步和行业的发展,双重预防机制将不断完善和发展,在建筑工程管理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推动建筑行业的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周鑫,王鹏,张鑫雨.建设工程项目双重预防机制建设的实施探讨[J].建筑安全,2023,38(10):68-71+77.
[2]郭振兴,郭兵,刘培奇,等.建筑企业双重预防体系建设和信息系统研究[J].智能建筑与智慧城市,2023,(08):89-91.
[3]仇广德.建筑施工项目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管理[J].建材发展导向,2022,20(12):85-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