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深度融合策略
朱海燕
昆山礼仁外国语学校
一、信息技术与传统文化融合的教育价值
(一)拓展传统文化呈现形式
信息技术极大地丰富了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传统文本通过数字化处理,可以转化为图文并茂、声像结合的多媒体资源;历史场景借助虚拟现实技术,能够实现三维立体的重现;文化技艺利用动作捕捉和交互设计,可以转化为可操作的模拟体验。这种多元化的呈现方式,打破了传统文化教学的时空限制,使抽象的文化概念变得具体可感,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规律。特别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和展示,为小学生了解、体验濒危文化形态提供了宝贵机会,拓展了文化传承的广度和深度。
(二)增强文化学习体验深度
信息技术创造的沉浸式环境,能够深化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体验和理解。通过虚拟仿真技术,学生可以"走进"古诗中的意境,"参与"传统节日的场景,"体验"古代生活的细节,这种身临其境的感受超越了文字描述的局限性。增强现实技术将传统文化元素叠加到现实环境中,实现古今对话和文化碰撞。智能交互系统允许学生与虚拟的历史人物对话,参与经典故事的改编和续写,在互动中深化文化认知。这种深度的体验式学习,能够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和文化认同,实现从知识接受到价值内化的转变。
二、信息技术与传统文化融合的实施路径
(一)数字化文化资源建设
围绕《伯牙鼓琴》,可构建专项数字化资源子库。首先,对文本相关的文学资源进行数字化加工,将不同版本的《伯牙鼓琴》原文(如《吕氏春秋》中的原始记载、教材改编版)进行比对排版,标注重点字词的古今异义、文言句式等,制作成可交互的电子文本,学生点击相关字词就能查看注释和例句。其次,收集与文本相关的历史文化资源,如春秋时期的社会背景介绍视频、伯牙和子期的人物生平动画、古琴在古代社会中的作用(如礼仪演奏、文人雅趣)解读文档等。再次,整合传统艺术资源,除了前文提到的古琴数字展厅、古琴曲音频,还可加入古琴绘画作品(如古代描绘文人鼓琴场景的画作)、古琴相关的诗词(如王维《竹里馆》“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等资源,并制作成图文结合的电子画册。最后,开发互动资源,如 “ 古琴指法模拟游戏” ,学生通过鼠标或触屏操作,模拟古琴的基本指法,完成指定的简单旋律弹奏,游戏会实时反馈操作是否正确。
(二)情境化教学模式创新
在《伯牙鼓琴》课堂教学中,可设计多环节的情境化教学活动。环节一:VR 情境导入。上课伊始,让学生佩戴 VR 设备,进入前文所述的 “ 山林鼓琴” 虚拟场景,在沉浸式体验中感受文本描绘的氛围,引发学习兴趣。环节二:AR 文本解读。在讲解文本时,让学生用 AR 设备扫描课本中的关键词句,如 “ 巍巍乎若太山” ,屏幕上会出现泰山的动态景象和相关的文字解析,帮助学生理解伯牙琴声所传达的意境;扫描 “ 汤汤乎若流水” ,则呈现江河画面和解读,使抽象的文字描述具象化。环节三:情境角色扮演。利用虚拟角色生成技术,让学生选择扮演 “ 伯牙” 或 “ 子期” ,在虚拟场景中进行对话互动。扮演 “ 伯牙” 的学生可通过操作虚拟古琴,弹奏简单旋律,并描述自己想表达的意境;扮演 “ 子期” 的学生则需要根据 “ 伯牙” 的弹奏和描述,说出自己感受到的景象,如 “ 我仿佛看到了高耸入云的山峰” 。系统会对双方的互动表现进行实时点评,如 “ 子期准确理解了伯牙琴声中的意境,真是知音啊” 。
(三)智能化评价反馈优化
针对《伯牙鼓琴》的学习评价,可从多维度运用智能化工具。首先,古诗文诵读评价。开发专项的 AI 诵读评价系统,学生录制自己朗读《伯牙鼓琴》的音频上传至系统,系统会从字音准确性(如 “ 少选之间” “ 汤汤乎” 的读音)、节奏停顿(如 “ 伯牙 / 鼓琴,志在 / 太山” )、情感表达(如读 “ 伯牙破琴绝弦” 时应有的悲伤语气)三个维度进行分析,生成详细的评价报告,指出存在的问题并给出改进建议,如 “ ‘ 汤汤乎’的‘ 汤’ 应读 shā ng,当前读音有误,请纠正” “ 朗读时情感表达较为平淡,可尝试加重‘ 终身不复鼓琴’ 的语气,突出伯牙的悲痛” 。其次,文化理解评价。利用学习分析技术跟踪学生在数字化资源库中的学习轨迹,如查看古琴文化资料的时长、参与 “ 知音配对” 互动问答的正确率、完成文化探究项目的过程记录等,分析学生对《伯牙鼓琴》相关文化知识(如古琴文化、知音文化)的理解程度,识别理解偏差。例如,若学生在 “ 知音配对” 问答中多次错误理解 “ 知音” 的含义,系统会推送针对性的讲解视频,帮助学生纠正认知。
三、深度融合的保障策略
(一)教师信息技术素养提升
教师是信息技术与传统文化融合的关键实施者,需要具备相应的专业能力。开展专项培训,提升教师的文化素养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使其能够熟练运用数字工具开展文化教学。组织教研活动,探索信息技术支持下的传统文化教学创新模式和方法。建立教师学习共同体,促进经验分享和协作发展。鼓励教师参与文化资源的数字化开发,深化对传统文化内涵的理解。
(二)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
信息技术为家校社协同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提供了便利平台。建设家校互动平台,分享传统文化学习资源和活动信息,指导家庭开展亲子共读、传统技艺体验等活动。开发社区文化地图 APP,引导学生发现和探索身边的传统文化元素和场所。组织线上文化展示和交流活动,搭建学生展示学习成果的舞台。邀请非遗传承人、文化学者等通过远程直播或录播方式参与教学。
(三)技术应用伦理与规范
信息技术应用于传统文化教育需要遵循必要的伦理原则和规范。尊重文化本真性,避免对传统文化内容的随意改编和娱乐化处理。注重技术应用的适切性,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特点选择合适的技术工具和方式。保护文化知识产权,规范数字资源的使用和传播。关注技术使用的均衡性,确保所有学生都能获得公平的文化学习机会。
结束语
信息技术与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深度融合,是数字化时代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探索。通过数字资源建设、情境教学创新和智能评价优化,能够创造更加生动、深入、个性化的传统文化学习体验,有效激发小学生的文化兴趣和认同。实现这一融合需要教师专业发展、家校社协同和技术伦理规范等多方面的系统支持。
参考文献
[1]王怡晴.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传统文化教学的深度融合[A] 2025 年第一届文化信息与教育发展论坛论文精粹[C]. 中国文化信息协会, 中国文化信息协会, 2025: 4.
[2]王必展. 信息技术助力小学语文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J]. 当代家庭教育, 2024, (24): 52-54.
[3]孙成美. 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策略探究[J]. 中国新通信, 2024, 26 (16): 107-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