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基于大数据的城市轨道交通客流预测模型与应用研究

作者

赵未 刘根寅

中车南京浦镇车辆有限公司210031

摘要: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轨道交通成为城市公共出行的主要方式之一,而精准的客流预测对轨道交通系统的调度管理与资源配置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大数据技术构建高精度预测模型,能够挖掘客流变化规律,提升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智能化与服务能力。本文从大数据在客流预测中的应用基础出发,分析现有预测模型的构建思路与算法演进,探讨神经网络、时空特征建模、混合预测算法等方法的适用场景与优势,结合实际案例探析其在运营优化、票务管理和应急响应中的应用效果,并提出未来发展方向与挑战。

关键词:大数据;城市轨道交通;客流预测

一、城市轨道交通客流预测的研究基础与技术演进

(一)城市轨道交通客流预测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城市轨道交通客流预测是城市交通管理与服务优化的核心内容之一,其研究起源于宏观规划与资源调度需求。传统方法主要依赖线性回归与时间序列模型进行短期或长期预测,虽然具有一定适用性,但在面对复杂交通网络与突发事件时精度较低。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客流预测开始引入大数据驱动的非线性模型和人工智能方法,如神经网络、支持向量机等模型在提取多维特征方面展现出较强能力。当前研究趋势聚焦于多源数据融合、时空建模与深度学习框架构建,通过构建动态预测模型满足实时调度需求,实现智能化、自动化的运营管理支持。

(二)大数据特征与轨道交通客流信息的关联结构

城市轨道交通系统产生的数据具有体量大、更新快、结构多样的典型大数据特征,包括刷卡记录、车站进出数据、地理位置数据与视频监控数据等。客流信息作为核心变量,蕴含了大量的时间变化趋势、空间分布规律与行为路径模式。通过建立与外部数据如天气、节假日、社会活动等因素的关联关系,能够挖掘出复杂的因果联系和影响机制。数据结构通常具有强烈的时序性与地理依赖性,因此需要构建合理的标签体系和特征表达形式。挖掘轨道交通客流数据的潜在关系结构,为高效建模与智能预测提供了数据支撑和逻辑基础。

(三)传统模型与智能预测方法在轨道交通领域的比较分析

轨道交通客流预测中,传统方法如线性回归、ARIMA模型等依赖历史趋势数据进行建模,适用于数据稳定性强、波动性小的场景,但对非线性因素和突发事件响应能力较弱。智能预测方法如深度神经网络、长短期记忆网络(LSTM)和卷积神经网络(CNN)在处理非线性、高维度数据方面具有显著优势,能自动学习复杂的时间和空间特征。对比分析表明,传统模型运算效率高、可解释性强,而智能模型精度高、适应性强。两类模型各有适用范围,综合模型融合趋势逐渐增强,通过集成方法提升预测鲁棒性与可靠性,适应城市交通动态变化的现实需求。

二、基于大数据的轨道交通客流预测模型构建与应用实践

(一)基于神经网络的客流预测模型构建与训练机制

建神经网络模型需首先完成数据预处理环节,包括缺失值填补、异常值剔除及归一化处理,确保模型训练的有效性与稳定性。以某市地铁日客流数据为例,2023年全市轨道交通日均客流超过610万人次,节假日与工作日差异明显,体现出强烈的时序性与周期性。在结构选择上,LSTM神经网络因具备时间序列记忆能力,较传统前馈网络在捕捉峰值波动和延迟变化方面表现更优。以本地2号线某站点为训练样本,选取过去180天的小时级进出站客流数据进行训练,模型训练设置学习率为0.001,损失函数采用MSE,通过Adam优化器进行参数调整,引入Dropout=0.2以降低过拟合风险。在训练后模型验证阶段,通过留出30天数据进行检验,预测结果的RMSE控制在320人次以内,MAE低于210人次,误差率保持在5%以内,优于传统ARIMA模型的表现。

(二)考虑时空因素的轨道交通客流建模策略

轨道交通客流受时间与空间因素双重影响,构建科学的建模策略需辅以真实数据支撑。根据北京地铁客流监测数据,工作日早高峰(7:00—9:00)与晚高峰(17:00—19:00)客流量占全天总客流的约58%,节假日则呈现明显的中午集中出行趋势。空间层面上,研究显示换乘站点如西直门、国贸等区域客流密度显著高于一般站点,站点间拓扑结构与邻接关系对客流分布具有强关联性。基于此,通过构建“时间—空间—客流”三维数据立方体,将站点邻接矩阵与历史客流序列嵌套输入图神经网络(GNN)模型,能够有效提升预测准确率,实际验证中模型平均绝对百分比误差(MAPE)降低约12.5%。

(三)混合模型算法在提升预测精度中的优化路径

混合模型算法在轨道交通客流预测中的应用效果已通过多项实证数据验证。以某地铁线路近一年日客流数据为例,分别构建ARIMA、LSTM和两者混合模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混合模型的平均绝对误差(MAE)为237人次,明显优于单一模型的ARIMA(MAE为412人次)和LSTM(MAE为305人次)。采用堆叠方式融合神经网络与回归模型,有效提升了对节假日突变流量和工作日周期流量的适应能力。通过残差校正机制引入XGBoost算法处理误差项,进一步将预测精度提升约8.5%。在模型参数优化方面,引入贝叶斯优化后,模型训练迭代次数减少20%,同时提高了收敛效率。数据支撑表明,混合建模不仅在客流趋势把握上更具优势,也显著增强了模型在突发情况下的泛化能力与稳定性。

(四)客流预测在运营调度与资源配置中的实际应用

精准的客流预测模型在轨道交通运营中具有显著的实用价值。以上海地铁为例,利用大数据技术预测客流变化趋势,2023年高峰时段通过动态调整列车间隔,使部分线路列车发车频率提高至2分钟以内,站台拥堵率下降超过30%。在低峰期,预测结果指导减少5%~10%的运行班次,年节约运营成本近2000万元。以广州某换乘站为例,模型预测某日早高峰客流超出常规容量20%,运营方提前调配50名疏导人员与增设安检通道,有效避免滞留与安全风险。通过中长期预测,北京轨道交通对未来三年新增线路及车辆配置进行精准规划,提升资源投放的科学性与前瞻性。客流预测模型与智能调度系统深度融合,已在多个城市实现“预测—调度—反馈—优化”闭环,显著提升运营效率与乘客满意度。

(五)典型城市客流预测案例分析与系统应用成效评估

在多个城市轨道交通系统中,基于大数据与AI算法构建的客流预测模型已取得显著应用成效。以广州地铁为例,其LSTM与图神经网络融合模型实现了车站15分钟粒度客流预测,预测精度平均误差控制在8.3%以内,高峰期列车发车频率提升约12%。北京地铁重点线路的深度学习平台利用近三年刷卡数据,准确识别春节、国庆等特殊时段出行模式,预测误差低于9%,异常客流响应时间缩短了约25%。成都地铁将预测系统与视频监控联动后,在2023年国际赛事期间成功预判多个高峰站点,触发疏导告警18次,避免滞留事件发生。综合评估显示,模型平均减少乘客候车时间1.6分钟,列车调度响应效率提高约15%,有效提升了轨道交通系统的运营安全性与乘客满意度。

结束语:轨道交通系统的高效运行离不开对客流动态的精准预测。本文探讨了大数据环境下城市轨道交通客流预测模型的构建方法及其在调度优化、服务提升等方面的实际应用效果。研究表明,融合时空信息和深度学习算法的大数据预测模型具有更高的精度与适应性,能够有效支持运营管理智能化转型。

参考文献:

[1]杨峥嵘,黄平,宋敏.基于改进LSTM的城市轨道交通客流预测研究[J].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2022,22(4):47-54.

[2]王新宇,李思敏.面向城市轨道交通的多源数据融合与客流预测模型[J].城市轨道交通研究,2023,26(1):36-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