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田野"到"云端":生活教育视域下小学语文信息化教学的转型
芙榕湫
苏州工业园区星浦小学
引言:生活教育强调学生应当学习的是能够在真实生活场景中解决具体问题的知识。其中,“ 学” 的意义在于唤醒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他们自主探索生活中的语文知识,而不是桎梏于课堂和书本之中;“ 生” 的意义指向“ 生活” ,旨在重建语文学科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绿野田园是一幅浑然天成的自然画卷,在陶行知先生“ 生活即教育” 理念下,将“ 田野” 搬到课堂之上,借助信息化技术构建云端生活场景,将书本中的文字符号转化为虚拟世界的互动探索,让学生在技术与人文融合的环境中,获得沉浸式的语言实践与创新体验,使“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成为语文信息化学习的生动体现。
一、捕捉生活灵感,构建云端空间
“ 儿童是天生的诗人” ,他们擅长用好奇的目光打量世界,用天马行空的想象解读生活,用独特的思维方式深入探索并表达对这个世界的独到见解。尽管小学阶段的学生在口头与书面表达方面不够熟练,但这些充满童真的表达中藏着他们对生活中的语言、文字、现象的个性化理解。在生活教育理念下,运用信息化技术将生活中的“ 田野” 元素与“ 云端” 技术相融合,捕捉学生在生活场景中的灵动表达,巧妙融入教学资源,构建云端场景,能够帮助学生将生活体验转化为语言成果,让语文学习自然生长。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强调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是语文学习的源泉。结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提出的“ 语文学习应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 的教学建议,借助“ 云端” 平台构建“ 观生活” “ 说生活” “ 写生活” 的系列活动,让学生在真实与虚拟交织的场景中积累语言素材、提升表达能力。
比如,在“ 观生活” 活动中,学生将随手拍上传到“ 云端” 平台,并配文“ 天空很蓝” “ 小狗追着小乌龟(云朵形状描述)” ,教师可以在平台上留言引导“ 天空蓝得像什么?” “ 小狗是以什么状态追着小乌龟?”等,通过互动引导学生运用方位词、形容词和比喻句等让表达更具体;再如,在“ 说生活” 活动中,学生发布自己日常生活的“ vlog” 并搭配简短的文字注释,如“ 沉浸式的周末” “ 暑假特种兵的一天” ,教师可以在平台留言引导“ 是不是可以加入一些解说词?” “ 尝试用排比句记录‘ 特种兵’ 一天做的每件事” ,引导学生围绕一件具体的事情展开说,让表达更有条理和逻辑。
二、创设对话情境,推动交流互动
结合新课标相关要求,小学阶段学生的语文学习目标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在语言文字运用、阅读理解和表达交流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借助信息技术融合日常场景创设对话与表达情境,让学生们在轻松活泼的交流氛围中,逐渐落实学科核心素养。对话情境主要由“ 物” 与“ 影” 两种载体构成,为学生打造一个自由交流的空间,让他们在交流过程中,结合各自的生活经历、情感体验,联想和生发出多个表达主题,从而帮助每个学生将观察到的、感受到的、体验到的内容,转化为自身的语言素材,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首先,“ 与物对话” 就是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包括他们对日常物品的认知经验、使用经验、情感联结经验等,以生活中的常见物品为对象,引导学生边看边摸、边摸边想、边想边说,鼓励他们将物品的特点转化为自己的语言描述。“ 与影对话” ,就是从学生天然的形象思维出发,将生活中的场景画面转化为生动的、富有画面感的语言,让学生们在一场真实的生活影像展中开启与生活的对话,感受语言的形象美。
例如,在“ 与物对话” 中,借助信息技术的图像生成与展示功能,将学生带入熟悉的生活场景。如厨房 VR 全景图,通过引导学生“ 入景” ,让他们在沉浸式观察厨房场景时说一说自己在“ 场景中” 的发现,比如“ 那个盘子是我吃饭用的” “ 妈妈炒菜时锅会发出滋滋的声音” “ 洗洁精能把碗洗得干干净净” “ 我帮妈妈拿过筷子” 。学生的关注重点不同,描述的内容也不同,教师要帮助学生梳理头绪,丰富学生的语言表达;又如在“ 与影对话” 中,教师播放生活中的热闹集市声、校园里的读书声、雨滴打在窗户上的啪啪声和家人的谈笑声,用影像和声音唤醒学生的生活记忆,引导他们跟随场景的变化描述脑海中浮现的画面。
三、搭建学习支架,落实核心素养
支架,也被称为“ 脚手架” 。如果把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培养中的语言实践比作一栋房子,那么在不借助外力,即语言支架的情况下,学生很难完成“ 平地起高楼” 的任务。因此,语言支架扎得越牢固、越精细,教师提供的语言铺垫和支撑越充分,学生的语言表达实践活动就会越科学有效。基于小学阶段学生的语言发展水平和学科核心素养搭建学习支架,能帮助学生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言之有序,落实核心素养。
例如,在古诗词教学中以“ 自然与文学的交融” 为核心,融入数字技术,将语文教学与自然观察、传统文化结合。首先,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咏柳》《小池》《梅花》等诗词,搭配 AI 技术让课本上静态的插图变成动态植物生长场景,学生能够真切地看到柳树抽芽、梅花绽放的三维动画;然后,教师利用音频插件结合配乐朗诵讲解植物意象,如《咏柳》中柳树的柔美、《梅花》象征的坚韧,帮助学生建立文学与自然的联系;接着带学生到校园花园观察,并分组拍摄植物,借助识图APP 识别植物种类、查询生长特性,用电子记录表实时上传植物的形态、颜色等特征,如拍摄柳树对比“ 万条垂下绿丝绦” 的诗句截图,让诗词意象描写具象化;之后,借助校园种植角、班级责任田等引导学生通过班级在线文档每日更新植物生长照片与观察日记,如“ 今天绿豆种子发芽了,嫩绿的芽尖从种皮中探出了头,像一个个好奇的小脑袋” “ 向日葵的叶子又长大了一些,叶片上的脉络清晰可见,像一条条高速公路” ,记录自己在照顾植物过程中的感受和想法,如“ 看到植物一天天长大,我心里特别有成就感,也明白了生命的成长需要耐心和细心呵护” 。通过观察记录植物成长,锻炼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提高语文表达能力,让他们学会用生动、准确的语言描述事物。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通过AI 技术(如豆包等)回顾之前学习的诗词,分析诗词的格律、韵脚、意象运用等写作手法,以自己观察的植物为主题,尝试创作诗词,如“ 绿豆发芽尖,嫩绿惹人怜。浇水勤呵护,期待长成田” ,让学生在创作过程中不断提高诗词写作水平。
结语
田野是自然赋予的宝贵资源,它动态变化、富有生机和活力,这些真实、具体而生动的素材,是学生感知生活、学习语文的关键载体。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借助信息技术“ 活化” 这些资源,让学生在“ 田野” 里感知,在“ 云端” 里内化,切实提升学科核心素养,为语文课程教学创新提供更加灵动自然的支持。
参考文献:
[1]张玉萍.生活化教育理念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探究[J].教师博览,2024,(36):53-55.
[2]朱倩.走向生活教育: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价值与路向[J].华夏教师,2024,(32):69-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