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志愿者在社区短期托管服务中的实践与收获研究
郭芷晗 王可佳 孔子欢 姜百泓
武汉东湖学院 湖北武汉 430212
一、引言:心田里的星火与回响
教育强国战略的号角声中,国家持续加大教育投入,推动优质资源下沉基层。从“双减”深化课后服务覆盖,到“百万大学生进社区”赋能基层治理,政策春风正引导青年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在武汉市洪山区美好新城社区的15 天爱心托管实践里,我们既是国家教育关怀的传递者,更是战略落地的受益者。这场服务,实则是青年与国家教育事业的一场知行合一的双向奔赴:政策为青春搭台,实践助学子扎根。
二、大学生支教活动的背景与现状:星火燎原的青春足迹
时代的浪潮奔涌不息,“百万大学生进社区”的号召犹如一股强劲的春风,吹拂过高校的围墙,将青年学子的目光和脚步引向充满烟火气的基层大地。从团中央“三下乡”社会实践的旗帜飘扬,到教育部“社会实践赋能计划”的战略布局,政策的暖流正有力地推动着年轻的身影深入社会的毛细血管。仅2025 年暑期,荆楚大地上便有数百支青春队伍如星火般撒向城乡社区。在这股蓬勃的洪流之中,社区短期托管班以其“周期灵活、见效迅速、温暖人心”的独特优势,迅速成长为大学生服务社会、反哺社区的重要载体。
三、大学生支教活动的实践意义:润物有
1.破解“教育孤岛”,弥合暑期监护真空
针对双职工家庭子女及流动儿童的看护困境,大学生志愿者通过系统化课程设计与全天候陪伴,有效填补暑期监护空白,筑牢儿童安全成长防线。
依托科普实验、非遗手工等特色课程,打破传统课业辅导局限,在实践操作中激发创造力、协作力等核心素养,实现从知识传递向能力建构的转型。
3.强化社区情感联结,培育基层治理新生力量
支教活动成为凝聚邻里关系的枢纽,家长协同、居民互助等自发行为显著提升社区认同感;大学生深度参与基层服务,为社区治理现代化储备青年人才。
四、支教活动的价值评估:双向赋能的星光闪耀
十五天的社区托管实践,如同投入心湖的石子,激荡起层层涟漪,其价值在儿童成长、社区凝聚与青年淬炼的三重维度绽放耀眼光芒。
1.对儿童:播撒好奇与自信的种子
当科普实验中的干冰云雾升腾而起,孩子们眼中迸发的惊奇光芒,正是科学火种被点燃的瞬间。我们见证:情感浸润能唤醒沉睡的自信,多元体验则拓宽认知边界——这些看似微小的课堂时刻,正悄然重塑着他们对世界的感知方式。
2.对社区:编织温情的韧性纽带
托管班成为激活社区生命力的“催化剂”。家长们在接送间隙分享育儿心得,热心的阿姨端来消暑的绿豆汤,物业主动开放凉爽空间……居民间自发的关怀互动,印证了服务如何将原子化的邻里转化为情感共同体。离别联欢会上,孩童的歌声、志愿者的泪光与居民的掌声交织——这一刻,“美好新城”不再只是地名,而成为所有人精神认同的家园符号。
3.对大学生:淬炼超越课堂的成长
在资源协调与突发情境应对中,提升社区关系构建与复杂问题解决能力;通过差异化教学实践,深化对“以学生为中心”教育观的理解;服务过程唤醒教育使命感,为未来职业选择注入价值锚点。这些在真实社会场景中获得的实践智慧,构成课堂教育难以替代的成长维度。
五、面临的挑战与对策建议:荆棘与星光交织的前路
美好的实践图景之下,现实的挑战亦如影随形,亟待智慧与协作去化解。经过在美好新城社区的实践,我们深刻认识到短期社区托管服务主要面临以下核心挑战
1.服务深度与时间碎片化: 15 个工作日分散在三周内,间隔周末。刚建立初步信任与默契,短暂的分别后常需重新“预热”,维系情感连接与关怀的连续性难度增大。
2.志愿者专业能力存在短板:面对复杂情况(如特殊儿童情绪爆发),缺乏系统培训的志愿者可能应对不当,甚至造成二次伤害,影响服务效果与安全性。
3.情感与隐性成效评估的困境: 情感劳动带来的心灵滋养、隐性知识的获得与传递,难以通过传统问卷量化评估,其深远价值易被忽视。
挑战虽在,前路仍有星光指引。基于实践反思与优秀案例借鉴,我们提出以下针对性对策建议:
1.构建“托管接力”机制与成长档案:接力服务,联合区域内多所高校,按周/主题分时段接棒服务,确保暑期托管关爱火炬持续燃烧,无缝衔接。
2.激励机制赋能: 为企业捐赠/服务提供社会美誉认证、税收优惠等激励;为专业人士进社区授课给予官方认可(如实践证书、学分认定),激活资源供给内驱力。
3.系统化培训: 推动高校将“志愿服务实务”纳入课程体系,必修/选修涵盖儿童心理基础、特殊需求初步识别与应对、活动安全与应急处理等核心技能。
六、结论与展望:心舟远航,光照来处
十五个工作日的旅程终有尽头。当离别的时刻到来,讲台上堆满了孩子们用彩色皱纹纸精心制作的玫瑰花,每一朵都盛放着不舍与纯真的祝福。夕阳的余晖穿过社区活动室的玻璃窗,温柔地为每一片花瓣镀上流动的金边,那一刻,恍若我们共同经历的整个鎏金夏日,连同所有的汗水、欢笑与感动,都凝聚于此,定格成永恒。这些没有芬芳的纸玫瑰永不凋零,因为它们早已被深植于彼此的心田沃土,只待未来的某场春雨,便会破土而出,绽放出新的生机与希望——就像贵州大山里那个曾经收到鼓励纸条的懵懂男孩,多年后也成了为他人书写星光的人;就像武媛媛老师当年支教时温暖过的那个怯懦女孩,在城市的街头重逢时,已蜕变成目光坚定、自信飞扬的追梦少女。
社区短期托管班的真义,从来不仅在于传授了多少显性的公式定理或手工技能,更在于那些心照不宣的默契、回响与点亮:是手工课上完成作品时相视一笑的骄傲与共鸣,是科学实验失败后互相击掌鼓励传递的温暖与韧性,是纸条上那未署名却力透纸背的“相信你”所蕴含的无条件信任。正是这一点一滴凝聚的情感劳动,如同清晨凝结的露珠,终将汇聚折射出人性深处最璀璨的虹彩;正是那些沉淀于心底、潜移默化的隐性知识,如同肥沃丰厚的土壤,必将滋养出社会森林更加繁茂、坚韧的未来。
参考文献
1. 从“托得住”到“托得好” 七彩夏日心有所“托”[N]. 扬州日报, 2025-07-18.
2. “小纸条老师”原来是个支教大学生[N]. 中国青年报, 2025-07-18.
3. 用脚步丈量教育温度[N]. 中国教育在线, 2025-07-16.
4. 侯俊东. 社区志愿服务共同生产:内涵逻辑及过程机理[J].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24(1):1-10.
5. 当“书局”遇上“社区托管”[EB/OL]. 淮南高新区管委会, 2025-07-17.
6. 农大学子支教乡村[N]. 田关心, 2025-07-14.
7. 【中国教育在线】用脚步丈量教育温度[EB/OL]. 文华学院新闻网, 2025-07-16.
8. 刘淑萍等. 志願服務參與在社會資本及社區安全間的調節效果[J]. 運動休閒餐旅研究, 2017,12(4):58-74.
9. 爱心托管,社区共融[EB/OL]. 湖北师范大学团委, 2024-08-05.
10. 武媛媛:做照亮乡村教育的一束光[N]. 新华社, 2025-0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