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向设计视角下初中英语非连续性文本教学实践研究
齐赛明
新海实验中学
引言
核心素养导向下,初中英语教学愈发重视学生语言实践能力的培育,非连续性文本作为日常交流与学术场景中的重要语言载体,因形式多样(如图表、说明书、广告等)、信息碎片化、逻辑关联性强的特点,成为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关键内容。然而,当前初中英语非连续性文本教学多采用“ 教材—教学—评价” 的顺向模式,存在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脱节、教学过程缺乏针对性、评价方式无法反映学生真实能力等问题。逆向设计以“ 预期学习成果” 为起点反向规划教学,为破解上述困境提供了新思路。基于此,本文结合逆向设计理论,系统探索初中英语非连续性文本教学的实践策略,助力教学质量提升与核心素养落地。
一、初中英语非连续性文本教学的现存问题
(一)教学目标缺乏精准定位
当前初中英语非连续性文本教学中,部分教师对教学目标的设定局限于文本表层信息解读,过度关注单词、句型等基础知识的传授,忽视对学生信息整合、逻辑分析、批判性思维等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设计未结合学生认知水平与生活实际,缺乏层次性与实用性,导致学生难以将文本学习与语言应用场景结合,无法形成系统的非连续性文本解读能力,与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存在差距。
(二)教学过程设计缺乏逆向思维
多数教师仍遵循“ 导入—阅读—讲解—练习” 的传统顺向流程设计教学,以教材内容为核心推进,未以预期学习成果为导向规划环节。这种设计易导致教学过程与目标脱节,例如在文本解读中过度侧重细节讲解,未设计信息整合类活动;练习环节以选择题为主,难以训练学生对信息的深度分析与应用能力,无法有效助力学生达成能力目标,教学效率低下。
(三)教学评价体系不够完善
当前教学评价以终结性评价为主,通过作业、测试考查学生对文本信息的记忆与简单应用,忽视对学习过程、思维方法、能力发展的动态评价。评价主体单一,以教师评价为主,缺乏学生自评、互评;评价反馈笼统滞后,无法为学生提供针对性改进建议,既难以真实反映学生的文本解读与应用能力,也无法为教学改进提供有效参考。
二、逆向设计在初中英语非连续性文本教学中的应用逻辑
(一)以预期学习成果锚定教学目标
逆向设计的核心是“ 以终为始” ,应用于非连续性文本教学时,首先需明确学生学习后的预期成果。成果设定需围绕核心素养,涵盖语言能力(准确解读信息、规范表达)、思维品质(分析文本逻辑、批判性看待信息)、学习能力(自主筛选信息、合作探究)等维度,并根据学生认知水平分解为基础(解读表层信息)、提升(整合信息逻辑)、拓展(应用信息解决问题)三级目标,确保目标具体可测且契合核心素养要求。
(二)以评估证据验证成果达成
明确预期成果后,需设计多元评估证据证明学生成果达成情况。评估证据贯穿教学全程,形成性评估通过课堂提问、小组讨论记录、信息整合作业等,监测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思维与能力发展;终结性评估通过情境化任务,考查学生对文本信息的应用能力。多维度评估证据可全面、动态反映学生学习情况,为教学调整提供依据。
(三)以成果达成规划教学过程
在当前教学设计中,我们强调以预期成果为导向,反向规划教学过程,确保教学活动的每个环节都紧密服务于成果的达成。我们摒弃了传统的顺向教学流程,转而根据评估要求设计针对性环节。例如,为了考查学生的信息整合能力,我们设计“ 信息分类” 和“ 逻辑梳理” 等活动;而对于应用能力的考查,则通过情境模拟和项目式学习等环节来实现。同时,我们注重学生的认知规律,通过设置分层任务和鼓励合作探究,引导学生逐步掌握文本解读与应用技巧。这种教学方法不仅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知识,还能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我们旨在实现教学目标,确保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有效达成预期成果。
三、逆向设计视角下初中英语非连续性文本教学的实践策略
(一)重构教学目标:聚焦素养,分层设计
以核心素养为导向,我们紧密结合非连续性文本的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对其教学目标进行重构。首先,我们依据课程标准,确立了整体教学目标,例如“ 准确解读图文结合文本,整合关键信息并进行分析” 。这一目标被细分为三个层次:基础层旨在帮助学生掌握文本结构和符号含义;进阶层则要求学生能够筛选并整合碎片化信息;高阶层则挑战学生基于整合的信息提出批判性观点。为了让学生更直观地感知目标的价值,我们关联了生活实际。通过校园活动表、社区指南等非连续性文本的引入,学生能够看到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之间的联系,从而提升学习的动力。这种教学目标的设置不仅使学生明确了学习的方向,而且促进了他们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
(二)优化教学过程:靶向设计,闭环衔接
为了优化教学环节,我们围绕评估证据构建了“ 目标—评估—过程”的闭环教学模式。在导入环节,我们紧密结合情境应用要求,引入生活中的说明书、路线图等实例,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在文本解读环节,我们针对信息整合的要求,精心设计相关活动,引导学生深度理解文本内容。而在拓展环节,我们依据能力应用的要求,设计小组合作任务,让学生在实践中提升综合能力。整个教学过程紧扣评估证据,确保每个环节都与教学目标紧密相连,从而提升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实现教学与评估的良性互动。
(三)完善教学评价:多元动态,以评促发展
构建“ 多元、动态、发展” 的评价体系,旨在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该体系不仅涵盖知识基础,如学科基本概念和原理,更注重培养学生信息整合、思维创新等高阶能力。评价方式上,我们融合形成性与终结性评价,通过课堂观察、学习档案袋等手段,动态监测学生的学习过程,确保评价的及时性和针对性。评价主体多元化,包括学生自评、互评以及教师评价,教师不仅提供评价结果,更给出具体改进建议,从而实现“ 以评促学、以评促教” 的目标,推动学生全面而持续的发展。
结束语
逆向设计为初中英语非连续性文本教学提供了创新思路,通过重构目标、优化过程、完善评价,有效解决了当前教学问题,为核心素养落地与教学质量提升提供了路径。实践中,教师需以学生能力发展为核心,紧扣预期成果设计教学与评估,推动教学从“ 知识导向” 转向“ 能力导向” ,助力学生形成系统的文本解读与应用能力,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未来还需进一步探索逆向设计与不同类型非连续性文本教学的适配性,优化实践策略,推动教学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 徐 华 香 . 初 中 英 语 非 连 续 性 文 本 教 学 [J]. 文 理 导 航 ( 上旬),2024,(08):4-6.
[2]吴海燕.指向阅读素养培养的初中英语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设计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24.
[3]王婉静.指向核心素养培养的初中英语非连续性文本作业设计实践[J].英语教师,2024,24(04):174-177+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