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理念指导下矿山地质测量技术的创新应用
邹晓仓
富甲金源 建峰施工单位 650000 云南昆明
引言
随着 “双碳” 目标推进,高耗能的矿山行业面临转型压力。矿山地质测量作为矿山规划、开采及环保的前提,传统技术模式存在能耗高、污染大等问题,与低碳要求不相适应。将低碳理念融入测量技术创新,通过技术升级减少资源消耗与碳排放,成为推动矿山绿色转型的重要突破口。
一、低碳理念下矿山地质测量技术体系的创新方向
1.1 低能耗测量设备的研发与应用
低能耗测量设备研发需从材料与能源两方面切入。在材料选择上,采用轻质高强度合金替代传统重金属部件,降低设备自身能耗负荷,同时提升野外作业便携性。能源系统优化中,推广太阳能与锂电池混合供电模式,通过高效储能技术延长设备续航时间,减少传统燃油发电机的使用。设备设计注重模块化集成,将定位、传感等功能整合,避免多设备重复能耗。应用中,针对野外复杂环境优化设备散热系统,采用智能休眠技术,在非工作状态自动降低功耗,通过硬件革新从源头减少能源消耗。
1.2 数字化测量技术的低碳化升级
数字化测量技术升级需强化数据采集的高效性与低耗性。借助物联网技术构建设备互联网络,实现多设备协同作业,减少单设备重复运行时间。无人机航测系统优化飞行路径算法,通过自主规划最短航线降低续航能耗,同时提升数据覆盖效率。三维激光扫描技术整合实时数据传输功能,减少现场数据存储设备的携带需求,通过数字化手段压缩传统测量中的人力与设备投入成本,间接降低碳排放。
1.3 绿色数据处理技术的集成创新
绿色数据处理技术聚焦数据传输与计算的低碳化。引入云计算平台集中处理测量数据,替代传统分散式计算模式,通过服务器集群的能源优化管理降低单位数据处理能耗。边缘计算技术应用于现场数据预处理,减少原始数据传输量,降低网络能耗。数据存储采用分布式绿色存储方案,利用低功耗硬盘与智能温控系统,减少数据中心的能源消耗,实现测量全流程的低碳化闭环。
二、低碳导向的矿山地质测量应用路径优化
2.1 基于低碳目标的测量流程重构
测量流程重构需以减少冗余环节为核心。通过前期地质资料数字化建模,整合历史钻孔数据、遥感影像等多源信息,精准定位关键测量区域,避免盲目布点造成的重复作业。建立动态测量调度机制,利用物联网实时采集天气、地形及设备状态数据,通过智能算法调整作业顺序,减少设备待机与无效移动能耗。整合数据采集、传输与初步分析环节,开发集成化作业终端,采用一站式作业模式,缩短各环节衔接时间。同时引入作业质量预评估机制,通过模拟推演优化测量方案,降低流程中的能源损耗,提升整体测量效率。
2.2 矿区生态敏感区的精准测量方案设计
生态敏感区测量需平衡精准性与环保性。优先采用非接触测量技术,如高分辨率无人机航测与多光谱遥感技术,通过远距离数据采集减少人员与设备进入敏感区域的频次。针对湿地、植被密集区等特殊地形,优化测量设备的信号频率与功率参数,采用低干扰探测模式,避免高频信号对生态环境的干扰。建立测量路线避让机制,通过前期遥感影像精细标注生态保护核心区、缓冲带范围,结合地形坡度分析规划绕行路径。同步配备生态环境监测模块,实时反馈测量过程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在获取必要数据的同时最大程度降低对生态系统的扰动。
2.3 测量成果的低碳化应用模式探索
测量成果应用需推动数字化与共享化转型。构建矿山测量数据云平台,采用分布式存储架构实现多终端同步访问,支持成果在线查询、比对与复用,减少纸质报告印刷、运输及存储过程中的能耗。开发三维可视化应用工具,将测量数据转化为可交互的三维地质模型,集成开采方案模拟功能,辅助矿山规划人员进行虚拟开采设计与方案优化,减少实体模型制作材料消耗与迭代成本。建立成果更新联动机制,通过现场传感器实时数据补充与云端自动更新算法,实现测量成果动态更新。同时建立数据共享权限管理体系,确保不同部门按需获取最新数据,避免因信息不对称导致的重复测量,显著提升成果利用效率。
三、矿山地质测量技术低碳创新的保障体系构建
3.1 低碳测量技术标准与规范的完善
技术标准完善需明确低碳指标与操作要求。制定设备能耗分级标准,参照国际先进能效规范,对测量设备的待机功耗、运行能耗、峰值功率等关键参数进行量化规定,划分能效等级并建立准入机制。建立测量流程碳排放核算规范,明确能耗统计范围涵盖设备运行、人员交通、数据处理等全环节,制定统一的碳排放系数与计算方法,为低碳技术应用效果评估提供客观依据。完善数据处理环保标准,针对数据中心的服务器能效比、冷却系统能耗、废弃物处理流程等提出具体要求。同步制定低碳技术应用指南,细化不同矿区类型、测量场景下的低碳操作规范,通过标准化建设引导技术创新方向与应用落地。
3.2 跨学科技术研发团队的组建与协作
跨学科团队需整合多领域专业资源。吸纳地质测量、环境科学、信息技术、材料工程、能源管理等领域人才,构建结构多元化的研发队伍,明确各学科在低碳技术研发中的职责分工。建立定期协作机制,通过月度技术研讨会、季度联合攻关项目等形式,集中解决低碳技术中的交叉问题,如地质数据加密传输与能耗平衡、低功耗设备稳定性提升等关键技术瓶颈。搭建技术交流平台,设立跨学科实验基地与共享实验室,配备先进的测试设备与仿真工具,促进不同学科知识融合与技术互补。
3.3 政策激励与资金支持机制的建立
政策与资金支持需多维度激发创新动力。设立低碳测量技术专项补贴,对采用绿色设备与技术的矿山企业按设备投资额给予一定比例补贴,同时实施税收优惠政策,对低碳技术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降低技术应用与升级成本。建立产学研合作资金池,整合政府专项基金、企业研发投入、社会资本等多元资金来源,重点支持企业与科研机构联合开展低能耗设备研发、低碳流程优化等关键技术攻关项目,加速实验室成果向产业应用转化。推行绿色测量认证制度,制定科学的认证指标体系,对通过认证的企业给予项目优先审批、环保信用加分等激励。
四、结论
低碳理念为矿山地质测量技术创新提供了明确方向。通过低能耗设备研发、数字化技术升级及绿色数据处理,可构建低碳化技术体系;优化测量流程、设计生态敏感区方案及探索成果低碳应用模式,能提升技术应用效能;完善标准规范、组建跨学科团队及建立政策资金机制,为技术创新提供保障。这些举措不仅能降低矿山测量环节的碳排放,还能推动矿山行业整体绿色转型,为实现 “双碳” 目标与矿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参考文献
[1]张玉祥.新时代矿山地质测绘中数字化测量技术的运用[J].新疆有色 金属,2025,48(04):64-65.
[2]徐彩杰.遥感测量在矿山地质灾害治理方面的应用[J].中国金属通报,2025,(05):234-236.
[3]杨宗闪,陈永生,付方华,等.矿山地质测量中的GIS数字测绘技术[J].世 界有色金属,2025,(08):183-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