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公路工程项目中常见技术问题与应对措施分析

作者

姜生伟

河南高建工程管理有限公司 450000

引言

公路工程作为重要的基础设施,其建设质量与技术水平直接影响交通通行安全和使用寿命。在项目实施全过程中,受自然条件、施工技术、管理能力等多重因素作用,各类技术问题时有发生,不仅影响工程进度,还可能埋下安全隐患。深入分析这些技术问题的表现形式与成因,探索科学有效的应对措施,对规范公路工程建设流程、提高技术管理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可为同类项目提供实践借鉴。

一、公路工程项目中的常见技术问题

1.1 施工阶段路基与路面施工的技术缺陷

施工阶段路基与路面施工易出现多种技术缺陷。路基施工中,常因压实度不足导致后期沉降,尤其在软土地基区域,若处理不当易引发路基不均匀沉降,进而造成路面开裂。路面施工方面,沥青路面可能出现摊铺厚度不均、温度控制不当等问题,导致路面平整度差,使用初期就出现车辙、推移等病害。水泥混凝土路面则可能因振捣不密实、养护不及时,产生蜂窝麻面、裂缝等缺陷,影响路面结构的整体性和耐久性,增加后期养护成本。

1.2 质量控制环节材料性能与工艺标准不符问题

质量控制环节常存在材料性能与工艺标准不符的问题。部分项目中,进场材料未严格检验,砂石料级配不符合要求、水泥强度不足等情况时有发生,直接影响工程结构强度。在工艺执行上,未按标准流程施工的现象较为普遍,如路基填筑未分层碾压、路面基层混合料配合比随意调整等,导致施工质量偏离设计要求。同时,质量检测方法不规范,检测频率不足,难以及时发现材料和工艺中的问题,使不合格工程进入下一道工序。

1.3 后期养护阶段结构病害预防与修复技术不足

后期养护阶段在结构病害预防与修复技术上存在明显不足。养护工作多以被动修复为主,缺乏系统的预防性养护计划,对路面裂缝、坑槽等早期病害发现不及时,导致病害持续发展扩大。修复技术应用不当,如采用的修补材料与原路面材料兼容性差,修补后短期内再次出现破损;对路基沉降、边坡失稳等病害的修复方案不合理,未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造成重复养护,浪费人力物力资源。

二、公路工程技术问题产生的主要影响因素

2.1 地质勘察不充分与设计方案适应性不足

地质勘察不充分是技术问题产生的重要源头。部分项目勘察范围有限,对沿线地形、地貌、水文地质条件了解不全面,未能准确掌握特殊地质分布情况,导致设计方案缺乏针对性。勘察过程中若对地下水位变化、土层承载力等关键参数测定不准确,会直接影响地基处理方案的合理性。设计方案适应性不足,照搬同类项目经验,未结合项目实际地形地质条件进行优化,如在山区公路设计中未充分考虑边坡稳定性,未根据岩层走向和风化程度调整防护方案;在软土地区未采取有效的地基处理措施,仅简单采用常规填筑方式,为施工和运营阶段的技术问题埋下隐患。

2.2 施工工艺不规范与技术执行不到位

施工工艺不规范和技术执行不到位直接影响工程质量。施工单位技术人员对工艺标准掌握不熟练,操作流程不规范,如路面摊铺速度忽快忽慢、碾压顺序错误等,易导致路面结构层厚度不均、密实度不足。一线施工人员缺乏系统培训,技术水平参差不齐,对关键工序的质量控制要点认识不足,如路基碾压时未控制最佳含水率、沥青混合料摊铺时未监控温度变化,导致工艺要求难以有效落实。

2.3 技术管理体系不完善与监督机制缺失

技术管理体系不完善和监督机制缺失加剧了技术问题的发生。项目技术管理制度不健全,责任划分不明确,技术交底、质量检查等环节流于形式,未形成闭环管理。技术管理人员配备不足,难以对施工全过程进行有效管控,尤其在多工序并行施工时,易出现监管漏洞。监督机制缺失,监理单位未能严格履行监督职责,对施工中的违规操作未能及时制止和纠正,质量验收标准执行不严,如对路基压实度检测数据审核不严格、对路面平整度偏差视而不见,使不合格工程得以通过验收,导致技术问题遗留到运营阶段,增加养护难度和成本。

三、解决公路工程技术问题的应对措施

3.1 强化前期勘察设计与技术方案优化

强化前期勘察设计是解决技术问题的基础。扩大勘察范围,涵盖公路沿线及周边影响区域,采用地质钻探、物探、遥感等多种勘察手段相结合的方式,全面掌握项目沿线地质条件,重点查清特殊地质分布、不良地质情况及地下管线分布。勘察数据需经过多方核验,确保准确性和完整性。加强设计方案论证,组织地质、结构、施工等领域专家参与,结合勘察结果进行针对性设计,对关键路段和复杂地质区域进行多方案比选。引入先进设计理念和技术,如利用 BIM 技术进行三维建模和仿真分析,模拟不同工况下的结构受力和变形情况,优化结构设计参数,提高设计方案的科学性和适应性,从源头减少技术问题产生的可能性。

3.2 规范施工工艺标准与技术交底流程

规范施工工艺标准和技术交底流程是质量控制的关键。依据项目设计要求和行业规范,制定详细的施工工艺细则,明确各工序的操作要求、质量标准和检验方法,细化从原材料进场到成品验收的全流程控制要点,确保施工有章可循。加强技术交底工作,在施工前组织技术人员、监理人员和施工人员进行全面交底,通过图文讲解、现场演示等方式,清晰传达工艺要点、质量控制措施和安全注意事项,对关键工序开展专项交底并留存记录。建立工艺执行考核机制,定期检查工艺落实情况,将考核结果与施工班组绩效挂钩,对违规操作进行纠正和处罚,确保工艺标准有效执行。

3.3 完善技术管理体系与质量监督机制

完善技术管理体系和质量监督机制是长效保障。建立健全技术管理制度,明确项目经理、技术负责人、施工员等各岗位技术职责,规范技术文件审批、技术变更管理、质量验收等流程,形成 “事前有策划、事中有控制、事后有总结” 的管理模式。加强技术团队建设,配备足够的专业技术人员,定期开展技术培训和技能考核,提升技术管理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强化监督机制,监理单位严格履行监督职责,加大对关键工序和隐蔽工程的检查力度,实行旁站监理制度;引入第三方检测机构进行独立质量检测,对原材料、半成品和成品进行随机抽检,确保检测结果客观公正。

四、结论

公路工程项目技术问题的解决需从勘察设计、施工执行到管理监督全流程发力。施工、质量控制和养护阶段的技术问题,根源在于勘察不充分、工艺不规范和管理监督缺失。通过强化前期勘察设计优化、规范施工工艺与交底、完善管理和监督机制等措施,可有效减少技术问题的发生。提升公路工程技术管理水平,需要各方主体协同配合,严格落实各项技术要求和管理制度,以保障公路工程质量,延长使用寿命,发挥其基础设施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贾威.公路工程的施工技术质量控制方法研究[J].住宅与房地产,2022,(20):64-68.

[2]陈炼.公路工程沥青路面施工技术与质量控制对策[J].现代物业(中旬刊),2018,(12):214.

[3]刘谋智.公路工程试验检测工作中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工程技术研究,2023,8(01):149-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