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西游记>中包含的儒释道思想探析》

作者

彭文雅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

一、引言

《西游记》写的是唐僧师徒四人取经的故事,具有很强的文化意象以及哲学内涵:儒家的忠君思想、忠孝仁义,佛家的因果报应、十二因缘、神佛的无为观念,道家无为而治等都在《西游记》中有深刻的反映。

二、儒家思想的体现

《西游记》所叙述的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是许多中华民族传统的、独特的、富有代表意义的文化符号的承载与展现。《西游记》不仅蕴含众多的文化载体和思想,还包含了许多人生哲理。以儒家为代表的传统中国文化精神自然不可避免地影响到《西游记》的创作。《西游记》中的儒家精神集中体现在其思想文化上,如忠孝观念、仁爱思想、礼教思想、君子文化等等。唐僧作为取经团队的核心代表,他是对取经任务的忠心和坚守,体现着儒家思想的“忠君爱国”的思想。他对取经持之以恒的坚守,是对如来佛的敬意,也是对唐皇的忠诚,同时也反映出他对取经团队的一种责任感与担当。在取经团队中,师徒四人对师父唐僧的尊敬与臣服,这也体现了儒家传统思想的“孝悌”之精神。“忠孝”“孝悌”自古以来,自古以来,“忠孝”“孝悌”一直是儒家所强调的传统的伦理思想。意即上对下要恭,下对上要敬,“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在《西游记》中,取经团队的“孝悌”精神更多地体现在师父唐僧对徒儿们的训诫、关爱、惩罚等发生在师徒间的行为,以及徒儿们对师父唐僧的尊崇、敬畏、爱戴和关爱、敬重。师徒之间这种伦理思想在中国的传统家族中的表现除了长幼有别之外,更多反映于“尊卑”之中,它集中体现了中国古代等级名分制度中的地位与权威。唐僧和徒弟间的道德准则关系的优劣、疏密,在这里也体现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等级意识以及传统权威意识。师徒们在取经过程中的诸多仪式,如斋戒、念念经、持咒、拜佛等,都是对西天取经要达的佛法高度的一种敬仰,而这种传统思想中对礼仪的重视,则又融入到佛教“佛法”之中。其次,唐僧的慈悲、宽仁、坚韧,代表儒家君子的“仁爱”“中庸”“自强不息”。孙悟空的聪明果断、不惧强权,既有儒家的“智者不惑,勇者不惧”精神,又有儒家君子面对苦难的担当与智慧。

《西游记》一方面对儒家学说有了深入的了解和合理的融入,给作品中营造出了一个奇幻的世界。另一方面也以儒家的道德规范、社会秩序给世人以教诲,使世人在修行和自身的提升上,也汲取了儒家的忠、仁、礼、士的营养。

三、佛教思想的渗透

《西游记》所叙述的是唐僧师徒取经的故事,其所设立的空间背景、人物设置、情节发展都离不开佛教文化的熏陶。作品中出现的佛教的词汇、佛教仪式、佛教人物、佛教思想观念的要旨组成了《西游记》丰厚的佛教文化底蕴。

作品中多次提到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以及转世轮回的佛学理念,如悟空大闹天宫被压在五行山下,取经后因有功得到成佛正果,表明了佛教的报应法则。唐僧的前身金蝉子因欺慢佛法被贬下凡,取经后因功德圆满回归西天,反映佛教的轮回报应说。唐僧取经实为取经人修行的道路,取经的过程中,唐僧师徒要度恶化善,度苦为乐,在修炼过程中心性的修炼完成,从而使自己的心灵净化,达到修行的最高境界。作品中多次提到的“修行”“功德”“正果”是与佛教相关的术语,表明修行对唐僧师徒四人修行成佛的重要性。小说中的观音、如来佛、菩提祖师等佛教人物不仅是整个故事的重要角色,也是佛教的智慧和慈悲之心的化身,如来手指化山压住悟空,表明了如来佛祖的佛法无边以及救度众生的慈悲之心。作品中多次出现的念经、念咒、练功、拜神等佛教仪式活动,是对佛教的尊重,也是在用佛教的方式修行成佛。小说中多次提到孙悟空的七十二变、筋斗云等法术,还有唐僧的紧箍咒等,都是佛教的神奇以及修行之说。佛教思想的融入使

《西游记》不仅是一部单纯的神话小说,而是一部有很深的思想内涵的作品。作者在作品中以善有善报、行善积德的教化和恶有恶报、恶人自有恶人磨以及取经归西和苦海回头是岸、修行成佛等情节内容来显示作品的教育意义。佛教思想融入的修学过程给唐僧师徒四人增添了新的活力。唐僧的慈悲心肠、悟空的机敏聪明、八戒的贪吃爱美、沙僧的忠厚稳重,无不反映着佛教对于人性的善恶剖析,佛教思想对人物性格、对情节的发展有着内在的推动力量,又为矛盾的解决提供了出路。孙悟空大闹天宫后,被压到五指山下,到取经有功修成正果,情节发展、矛盾冲突的发展,都合乎于佛教所宣扬的因果观念。

《西游记》是一部饱含佛教意味的经典,他给我们描绘了先人们不远万里冒着生命危险追求佛经、追求真理的过程,其中的奇幻故事绘声绘色,其中的历尽磨难、不改初心的顽强精神给年轻人以启迪。其中的佛家思想更具有教化意义,追求真善美的道路始终能“风雨过后、终现彩虹”。它是对佛学思想提炼和深究,其背后的传统文化更是需要我们牢记、传承的内容。

四、道家思想的融入

《西游记》以唐僧师徒四人组成的取经团队为故事背景,其中的故事发展情节、人物做事风格都融入了道家的价值观念。小说中提到的阴阳五行、无为而治、道法自然等思想都是道教文化的具体化。

在该小说中,经常提到阴阳五行的学说,例如孙悟空的七十二变、筋斗云等神通皆属道家把对于万物规律的洞识运用到实践当中的体现。比如孙悟空在与妖怪的斗法中,往往运用五行相生相克的理论,比如火眼金睛识妖怪的变化,金箍棒克妖怪的法宝等,道家对于万物相生相克的规律熟稔于心。

不作为、顺其自然唐僧师徒们历经八十一难,却处处因顺应自然化危为安,彰显了道家的“无为而治”。孙悟空面对强敌并非硬碰硬而采取智谋、变化,柔克刚、以退为进等策略展示了道家顺应自然、柔克刚的精神。

作品中涉及“道法自然”、“修行悟道”的表述还有很多,例如孙悟空修道之初狂妄不羁、后修道之成熟稳重,可以看出道家“道法自然”的修为追求。

在孙悟空护送唐僧师徒取经的路上,他们要靠不停地修行为基础,依靠悟道获得修行的境界,将自身提升至更高的层面,从而求得心灵上的脱胎换骨、超凡入圣。这些修道悟道的思想,在《西游记》中都有明显反映。在《西游记》的众多故事人物中,太上老君、镇元子都是取经路上的一环,是重要的故事人物,他们都是道家人物,太上老君的炼丹炉、镇元子 的人参果等,都是一些道家的象征及修行的智慧的体现。

《西游记》还是一部充斥着道学理念的文学作品。《西游记》以“无为”“五行”“阴阳”“玄机”的主题,表达了对天地万物的尊重、对人世哲理的阐释。道学理念的融入,使得唐僧师徒四个人物形象饱满丰富。孙悟空机灵有勇,唐僧善良有爱心,猪八戒好吃懒做,沙僧老实稳重,道学理念的运用,是对人善与恶的理解,对道学修养的高低的评价。道学理念的融入,使得《西游记》故事情节发展有了内驱力,同时也能通过故事情节发展来化解小说矛盾。孙悟空能够借助阴阳五行相生相克的理论打倒妖怪,实现情节的进展,也反映道学对“天地”自然的理解与运用。

五、结语

《西游记》中,儒释道思想交融,共同构成了这部伟大作品的旨意和内涵。儒释道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儒家强调人文精神和伦理纲常,佛家强调内心的超越和成长,道家追求的是天人合一、自然无为的境界。唐僧的仁厚、 孙悟空的洒脱、猪八戒的幽默、沙僧的忠实、稳重构成了一个儒释道的综合文化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