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体教融合”背景下高职体育教育运动训练与学生职业体能培养的协同机制研究

作者

韩公博 扶川宁

营口职业技术学院

引言

随着国家对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战略的不断深化,“体教融合”作为推动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举措,已从政策倡导逐步转化为教育实践的核心方向。在这一背景下,高职教育作为连接产业需求与人才供给的关键环节,其体育教育的功能不再局限于传统的体质提升与健康促进,而应主动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服务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全面发展。尤其在劳动形态日益复杂、职业岗位对体能要求不断提升的现实条件下,高职学生的身体素质与职业适应性之间的关联愈发紧密。

一、体教融合视域下高职体育教育的功能重构与价值转向

(一)体教融合政策导向对高职体育教育的影响

“体教融合”并非简单的体育与教育的物理叠加,而是强调体育在育人体系中的深度融合与功能拓展。在国家相关政策文件的引导下,体育被赋予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增强综合素质、服务国家战略的重要使命。对于高职教育而言,这种融合尤其具有现实针对性。高职院校以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目标,其教育过程强调实践性、应用性与岗位对接性,而传统体育教育往往侧重于竞技能力或基础体能的培养,忽视了与职业场景的关联。在体教融合的推动下,高职体育教育必须超越“为体育而体育”的局限,转向服务学生职业发展的功能性定位。体育不再仅仅是课程表中的一门科目,而应成为支撑职业能力养成的重要支撑系统。

(二)高职学生职业体能的内涵界定与构成要素

职业体能是指个体在特定职业环境中完成工作任务所需的身体能力与生理素质的综合体现,其构成不仅包括力量、耐力、柔韧、协调等基础体能,更涵盖与岗位特征相匹配的专项体能素质。例如,机械操作类岗位需要较强的上肢力量与动态平衡能力,护理专业学生需具备长时间站立、搬运与精细动作控制能力,而现代智能制造岗位则对反应速度、空间感知与抗疲劳能力提出更高要求。高职学生的职业体能具有鲜明的岗位指向性与情境依赖性,其发展不应依赖于通用化体育课程的自然延伸,而需通过精准化、结构化的运动训练予以系统培育。当前,许多高职院校在课程设置中仍沿用普通高校的体育教学模式,缺乏对不同专业群体能需求的分类研究与针对性训练设计,导致学生在实习或就业初期常出现体能不适应、职业倦怠加剧等问题。因此,明确职业体能的多维构成,并将其作为运动训练的目标导向,是实现体教深度融合的关键前提。

二、高职体育运动训练与职业体能培养的现实困境与结构性矛盾

(一)训练目标与职业需求的错位现象

当前高职体育教育中的运动训练目标普遍存在模糊化与同质化问题。多数院校仍以《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为唯一或主要评价依据,训练内容集中于跑步、跳远、引体向上等通用项目,缺乏对不同专业学生未来职业体能需求的差异化设计。例如,工科类学生可能面临高强度体力劳动,但其体育课程中并未系统纳入力量耐力或核心稳定性训练;而服务类专业学生虽需长时间站立与走动,却未在课程中设置相关体能模块。这种“一刀切”的训练模式导致学生在实际岗位中难以快速适应,体能储备与职业要求之间形成明显断层。此外,部分院校虽尝试引入拓展训练或体能课程,但往往流于形式,缺乏科学评估与持续跟踪,难以形成有效的职业体能积累。目标错位不仅削弱了体育教育的实用性,也降低了学生对体育课程的认同感与参与积极性。

(二)课程体系与专业教育的割裂状态

高职体育课程长期处于“边缘化”地位,其课程设置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缺乏有效衔接。在大多数院校的教学体系中,体育课被安排为独立的公共基础课,课时有限且内容固定,难以根据专业特点进行动态调整。例如,机电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虽强调实践操作能力,但体育课程并未相应增加上肢力量或手眼协调训练内容;而护理、幼教等专业虽对体能有明确要求,却未在体育教学中设置专项体能模块。这种课程割裂状态导致体育教育与专业教育“两张皮”,学生无法在体育训练中获得与未来职业直接相关的能力支持。同时,体育教师普遍缺乏对各专业岗位体能需求的深入了解,难以设计出具有职业针对性的训练方案。课程体系的封闭性与专业教育的开放性之间形成结构性矛盾,严重制约了体教融合的实质性推进。

三、协同机制的构建路径与系统化设计

(一)基于职业能力导向的训练目标体系重构

构建协同机制的首要任务是实现训练目标的职业化转向。应根据不同专业群的职业特征,建立“专业—岗位—体能”三级映射模型,明确各专业学生所需的核心体能要素。例如,针对装备制造类专业,可重点发展上肢力量、核心稳定性与动态平衡能力;针对信息技术类专业,可强化坐姿体态控制、眼手协调与抗疲劳训练;针对服务类专业,则应注重下肢耐力、姿态控制与应急反应能力。在此基础上,制定分专业、分阶段的体能发展目标体系,并将其纳入体育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训练目标的设定应体现阶段性与递进性,从基础体能夯实到专项体能强化,逐步实现与职业能力的对接。同时,建立动态调整机制,定期根据产业变化与岗位需求更新训练目标,确保其时效性与适用性。

(二)课程融合与教学模式的创新设计

实现运动训练与职业体能的协同,必须打破课程壁垒,推动体育课程与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可探索“嵌入式”课程模式,将职业体能训练模块嵌入专业实训课程之中。例如,在机械加工实训前安排针对性的热身与力量激活训练,在护理模拟操作中加入体能耐力挑战环节。同时,开发“职业体能通识课”作为公共选修或必修模块,系统讲授不同职业的体能需求、身体管理策略与运动损伤预防知识。在教学方法上,引入情境模拟、任务驱动与项目化训练,使学生在模拟工作场景中进行体能锻炼。例如,设置“车间巡检耐力跑”“设备搬运力量挑战”等情境化训练项目,增强训练的代入感与实用性。此外,推动体育教师与专业教师的跨学科协作,共同设计训练内容与评价标准,形成教学合力。

结论

在“体教融合”战略深入推进的背景下,高职体育教育必须实现从传统体质教育向职业体能赋能的范式转型。运动训练与职业体能培养的协同机制构建,不仅是提升学生职业适应力与就业竞争力的关键路径,更是深化职业教育内涵发展的重要体现。通过重构训练目标、融合课程体系、创新教学模式并建立多元协同机制,能够有效打破体育教育与专业教育之间的壁垒,实现身体素质发展与职业能力养成的有机统一。未来高职体育教育应更加注重功能性、针对性与前瞻性,将体能训练深度嵌入人才培养全过程,真正发挥体育在技术技能人才全面发展中不可替代的支撑作用。

参考文献:

[1]冯佳伟.高职体育教育中职业体能定向培养路径探索[J].当代体育科技,2025,15(17):195-198.

[2]王民强.职业体能视角下高职体育改革——北海职业学院为例[J].文体用品与科技,2021,(03):176-178.

[3]蒋维.高职体育教育中职业体能指标分析[J].当代体育科技,2020,10(26):116-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