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中小学思政课议题式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

作者

罗明

长春市实践教育学校

一、中小学思政课议题式教学模式的内涵与价值

(一)核心内涵

核心内涵以“议题”为核心载体,围绕具争议性、探究性问题,引导学生经自主思考、合作讨论、实践验证等方式来构建知识体系、形成价值判断的议题式教学模式,其核心要素含三方面:需紧扣课程标准、反映时代主题且贴近学生生活的议题引领性;教学过程强调学生主动参与,借质疑、辩论、分享等活动深化认知的学生主体性;不仅注重知识传授,更关注培养学生情感态度、思维能力和价值观念的目标综合性。

(二)实践价值

实践价值对中小学思政课具重要革新意义的议题式教学模式,从学生角度而言,通过设置如“网络直播的利与弊”“零花钱该如何支配”等贴近生活的议题,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其从“被动接受”转变成“主动探究”,于思辨中提升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从教学效果来看,将抽象理论知识转化成如用“社区养老问题”解读“社会责任”、用“环境保护案例”理解“生态文明”等具体生活议题,助力学生把价值观内化于心且外化于行;从教育理念来讲,该模式体现“以学生为中心”教育思想,符合素质教育培养创新型、实践型人才要求,为思政课注入新活力。

二、中小学思政课应用议题式教学模式的挑战

尽管议题式教学模式优势显著但在实践中面临诸多挑战,表现为:议题设计方面难度大,部分教师对“议题”与“问题”区别认识不清,设计出的议题要么过于简单如“我们要爱国吗”缺乏思辨空间,要么脱离学生认知如“如何理解资本积累”致使学生参与度低;课堂调控上能力不足,议题讨论易出现“跑题”“冷场”或“过度争论”等情况,教师若缺乏有效引导技巧会影响教学目标达成;评价体系与之不匹配,传统思政课评价侧重知识记忆,难以衡量学生在议题讨论中所表现出的思维能力、价值判断等素养,使得教学效果难以量化;师资素养也有待提升,议题式教学对教师知识储备、临场应变、组织协调能力要求高,部分教师因缺乏系统培训难以熟练运用该模式。

三、中小学思政课议题式教学模式的实践路径

(一)科学设计议题:把握 “三性” 原则

科学设计议题需把握“三性”原则,议题作为议题式教学的“灵魂”,设计时应紧扣针对性、思辨性、生活化这三大原则:针对性要紧密围绕课程标准和教学目标,像“集体生活邀请我”一课围绕“个人与集体的关系”设计议题,既符合教材重点又能引导学生思考集体主义精神;思辨性要求议题涵盖多元视角,避免非黑即白,例如“科技发展是否会让人变得懒惰”可从不同角度展开讨论以培养辩证思维;生活化意味着议题要贴近学生实际,可从校园、家庭、社会选取素材,针对不同学段设计不同议题以使学生有话可说、有思可辨,并且议题设计还要体现学段差异,小学以情境判断为主侧重具体行为,初中以辩证分析为主侧重价值冲突,高中以理性思辨为主侧重社会认知。

(二)优化活动组织:构建 “四阶” 流程

优化议题式教学的活动组织要构建“四阶”流程,即遵循“探究—讨论—总结—践行”流程以确保教学环节紧密相连:探究阶段,教师引导学生围绕议题采用“自主预习 + 小组调研”方式收集资料、梳理观点,重点培养学生信息获取和整理能力;讨论阶段,通过“小组讨论 + 全班分享”展开思辨,教师做好“引导者”推动讨论深入且避免失控;总结阶段,教师梳理升华讨论结果,将学生零散观点上升为系统认知;践行阶段,设计实践活动让学生把认知转化为行动,通过实践深化理解。

(三)完善评价体系:实施 “三维” 评价

完善评价体系要实施“三维”评价,构建“过程 + 能力 + 价值”的三维评价体系以全面衡量议题式教学的效果:过程性评价聚焦学生在议题讨论中的参与度,涵盖发言次数、资料准备、合作表现等方面,可凭借“课堂表现记录表”“小组互评表”予以量化;能力评价着重于思维品质,比如是否能提出独到观点、是否能运用知识分析问题、是否具备辩证思维等,教师可通过“观点分析报告”“辩论表现评分”进行评估;价值评价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变化,像是否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否愿意承担社会责任等,可结合“实践活动反思日记”“家长反馈”综合判断,例如在“环境保护”议题教学后,评价内容可包含课堂上是否主动分享环保案例(过程)、能否用“可持续发展”理论分析本地环境问题(能力)、是否在生活中践行低碳行为(价值),评价结果以“成长档案袋”形式记录,作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依据。

(四)强化师资支撑:提升 “三项” 能力

强化师资支撑需通过多种举措着力提升教师作为议题式教学“主导者”应具备的“三项”能力并促使其加强自身知识储备以更好应对议题讨论等事宜,具体如下:- 教师作为议题式教学的“主导者”,需借助培训来提升议题设计、课堂调控、价值引领这三项核心能力,比如学校可开展专题培训,一方面邀请思政课专家讲解议题设计方法,像“如何从社会热点中提炼议题”“如何平衡议题的开放性与目标性”等;另一方面组织“议题式教学观摩课”,让教师学习优秀课例中的引导技巧,诸如在学生争论不休时怎样“聚焦核心”,在学生观点错误时如何“委婉纠正”,同时建立教研共同体,定期开展“议题设计研讨会”“教学反思会”,以促进教师相互借鉴、共同成长。- 教师还需强化自身知识储备,广泛涉猎哲学、法律、社会学等领域知识且关注时事热点,从而确保在议题讨论中能够应对自如,例如在讨论“双减政策的影响”时,教师得了解政策背景、教育现状及社会反响,方可有效引导学生全面认识政策意义。

四、结语

议题式教学模式为中小学思政课改革提供了可行路径,其关键在于凭借“议题”连通理论与生活、教师与学生,促使思政课由“枯燥说教”转变为“生动思辨”。在实践过程中,唯有科学设计议题、优化活动流程、完善评价体系、强化师资建设,才能够充分发挥该模式的优势。未来,还应当结合时代发展与学生特点,持续创新议题内容和形式,比如融入人工智能、元宇宙等新元素,以使思政课始终保有时代感和吸引力,真正达成“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李芳,陈凌继霄. 议题式教学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以“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专题为例[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5,(03):105-111.DOI:10.16580/j.sxlljydk.2025.03.011.

[2]宗姝妍. 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背景下议题式教学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上的实践研究[J].青少年法治教育,2024,(09):26-29.

[3]孙思灿.深度学习视域下高中思政课议题式教学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24.DOI:10.27459/d.cnki.gynfc.2024.001364.

作者简介:罗明(1978.8—),女,汉族,吉林省长春市,长春理工大学硕士研究生(已毕业),现任教师,一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