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项目多目标协同优化管理策略研究
刘德钊
重庆九龙城市开发集团有限公司 400050
引言
工程项目管理是一个涉及多个目标、多方参与、多因素耦合的系统工程。在传统管理模式中,项目管理往往以成本控制、进度保证或质量提升为核心目标,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过度关注单一目标容易导致其他目标的受损。例如,在追求最低成本的同时可能牺牲质量,在缩短工期的过程中可能增加安全风险或降低施工工艺水平。在当前经济全球化、技术快速迭代以及社会可持续发展要求日益严格的背景下,工程项目必须在成本、质量、进度、安全、环保、社会效益等多方面进行综合权衡与动态协调,实现全局最优而非局部最优。本文将从多目标协同优化的理论基础、管理机制、策略方法、实施路径及效果评估等方面展开研究,力求为复杂工程项目管理提供系统化、可落地的优化思路。
一、多目标协同优化管理的理论基础与内涵
多目标协同优化管理是基于系统工程、博弈论、价值管理及信息化管理等理论综合发展而成的工程项目管理新模式,其核心理念是将项目的成本、进度、质量、安全、环保、资源利用等目标视为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系统要素,通过科学分析与协调,使这些目标在冲突中找到平衡,在协同中实现共赢。从系统工程的角度看,多目标协同优化强调整体性和全局观,要求项目管理者在制定决策时不仅考虑单一目标的最优解,还要兼顾其他目标的可接受水平,从而形成全局最优的综合解。博弈论则揭示了多目标管理中各方主体之间的利益博弈与策略选择,强调通过协调机制与激励约束手段,使各利益相关方达成共同目标。价值管理理念引导管理者以项目全生命周期的综合价值为导向,将各目标的权重与优先级纳入价值评估体系。在信息化管理背景下,BIM、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应用,使得多目标协同优化能够实现实时数据采集、分析与决策支持,为动态平衡与快速响应提供了条件。
二、多目标冲突特征与协同优化的必要性
工程项目多目标管理中普遍存在目标之间的冲突关系。成本与质量的冲突在于高质量往往需要投入更多的资金与资源;进度与安全的冲突表现在压缩工期容易导致安全措施落实不足;环保与成本的冲突则在于环保措施往往需要额外投入,而环保设施的运行可能增加项目运营成本;资源利用效率与施工进度之间也可能存在矛盾,因为提高资源利用率需要细致的计划与调度,可能牺牲施工速度。这些冲突如果处理不当,不仅会降低项目绩效,还可能引发安全事故、环保违规或社会舆论风险。因此,多目标协同优化是解决此类冲突的重要途径,它通过科学分析目标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运用多目标决策模型与协调机制,在约束条件与权衡关系中寻找最优解。协同优化强调在满足基本约束的前提下,通过动态调整各目标的权重与优先级,使得整体项目的综合效益最大化,从而实现项目的可持续发展与长远利益。
三、多目标协同优化管理的策略与方法体系
在工程项目实践中,多目标协同优化管理策略应从战略规划、组织管理、技术手段、过程控制等多方面入手,形成完整的方法体系。首先,在战略规划阶段,应通过利益相关方参与机制明确各目标的重要性和优先级,建立多目标决策矩阵,将成本、进度、质量、安全、环保等目标量化并赋予权重。其次,在组织管理方面,需构建跨部门、多专业协同的管理团队,建立信息共享与沟通协调机制,确保各方信息对称与决策一致。技术手段上,可运用多目标优化算法(如Pareto优化、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等)对各方案进行比选,并结合BIM技术进行可视化模拟,提前发现目标冲突与潜在风险。在过程控制环节,应建立基于KPI和动态监测的数据驱动管理体系,利用物联网与实时监控平台获取现场数据,及时调整施工计划与资源配置。在激励机制方面,可采用绩效考核与奖惩制度,将多目标协同优化结果纳入团队与个人绩效评价,形成优化行为的内在动力。
四、多目标协同优化的实施路径与实践要点
多目标协同优化在工程项目中的实施需遵循循序渐进、动态调整、闭环反馈的路径。第一步是目标分解与模型构建,将总体目标分解为可量化、可操作的子目标,并建立反映目标之间关系的数学模型或系统图谱;第二步是权重设定与方案设计,根据项目特点和阶段性任务,确定各目标权重,并设计多套可行方案进行模拟评估;第三步是实施与监控,在执行过程中持续收集数据,评估各目标实现程度,并根据偏差情况进行动态调整;第四步是反馈与优化,总结实施过程中的经验与问题,优化目标权重、调整策略方法,为后续阶段提供改进依据。在实践中,需特别注意数据的准确性与及时性,因为协同优化依赖于高质量的实时信息;同时,要确保利益相关方的有效参与,以减少目标冲突的阻力;还要重视信息化平台的建设,使多目标管理过程透明化、可视化,从而提高协同效率与决策质量。济宁某大型水利枢纽工程在建设过程中,通过构建BIM+GIS融合平台、引入多目标优化模型、实时调整施工组织方案,实现了成本下降约 8% 、工期缩短12% 、质量缺陷率下降 30% 的综合绩效提升,验证了实施路径的可行性与有效性。
五、结论
多目标协同优化管理是现代工程项目管理转型升级的必然选择,它打破了传统单一目标优化的局限性,通过系统化的分析、协调与优化,使成本、进度、质量、安全、环保、资源利用等多目标在冲突中实现平衡,在协同中实现共赢。本文基于系统工程和价值管理理论,结合信息化技术与多目标决策方法,构建了多目标协同优化的策略与方法体系,并提出了从目标分解到动态反馈的实施路径。实践案例表明,该策略能够显著提升项目整体绩效,降低管理风险,增强组织的协调与应变能力。未来,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数字孪生等新技术的广泛应用,多目标协同优化管理将实现更高程度的智能化与自动化,实现从静态优化向实时优化的跃升。同时,应建立行业级的多目标协同优化标准与评估体系,促进管理经验的共享与推广,为工程项目的高质量、高效益、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参考文献
[1] 康祎龙,陈晨,郭飞,等.数字化背景下参建方质量能力评价研究以大型电网基建项目为例[J].价格理论与实践,2024,(06):129-134.DOI:10.19851/j.cnki.CN11-1010/F.2024.06.387.
[2] 《中国公路学报》编辑部.中国桥梁工程学术研究综述·2024[J].中国公路学报,2024,37(12):1-160.DOI:10.19721/j.cnki.1001-7372.2024.12.001.
[3] 杨见平.EPC建设项目中安装技术与造价管理的协同优化研究[C]//《施工技术》杂志社.2024 年全国土木工程施工技术交流会论文集(下册).云南工程建设总承包股份有限公司;,2024:1132-1134.DOI:10.26914/c.cnkihy.2024.075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