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基层治理中的践行模式构建

作者

曾瑾

唐山市第三医院

摘要:本文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基层治理中的实际践行进行系统探讨,旨在从理论与实践层面构建起一种可持续、可推广、可操作的价值融合治理模式。文章首先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进行了概述,并结合当前我国基层社会治理的实际状况,分析了价值观在基层治理中实践的必要性与现实困境。接着,文章从价值引领、制度保障、文化传承、群众参与、技术支撑等角度提出了五种可行的践行模式,并通过典型案例与基层实践经验,论证了这些模式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最后,文章强调应持续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真正实现基层治理的价值赋能,推动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全面提升。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层治理;价值引领;制度保障;治理模式

引言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背景下,基层治理已成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支点。随着社会结构的复杂化与多元化,如何在基层治理中实现价值引领、规范行为、凝聚人心成为亟需破解的现实问题。本文以此为切入点,力求探讨和建构一套具有实践指导意义的践行模式,推动基层治理与核心价值观的有机融合。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基层治理中的重要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提出的凝聚全社会思想共识的战略举措,其“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三层次的价值体系,既指明了国家发展的方向,也规范了公民行为的准则。在基层社会,作为国家治理体系的神经末梢和社会治理的基础单元,面对的是最直接、最广泛、最现实的公共服务与管理任务。若能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基层治理全过程,不仅有助于统一价值取向、增强文化认同,还能提升治理的制度化、规范化水平,增强政策的公信力和执行力。同时,核心价值观的融入也有助于培育群众的公共意识、责任意识和自治能力,使群众从“被管理者”转变为“共建者”“共治者”和“共享者”。这种良性互动能够有效激发基层社会活力,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此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广泛传播与落地落实,还能在潜移默化中提升群众的道德素质与行为规范,为基层社会提供持续、深厚的文化支撑和道义力量。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是基层治理的“润滑剂”,提升其运行效率,更是“导航仪”,指引其发展方向,实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保障。

二、当前基层治理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存在的问题

尽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已在各级党委政府的积极推动下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实际基层治理过程中,仍存在诸多问题制约其作用的全面发挥。首先是理念灌输与现实脱节,一些地方仍停留在标语口号层面,未能将价值观真正转化为基层干部与群众的内在信仰与外在行为。其次是制度嵌入程度不足,当前多数基层治理制度在设计上缺乏与核心价值观的系统对接,导致价值观的贯彻流于形式,缺乏制度化保障。此外,基层干部在践行过程中往往缺乏专业能力与方法支持,致使价值观在治理行为中表现为空泛抽象,难以具体落地。再者,面对社会多元价值体系的冲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导地位在一些区域或人群中被弱化,呈现出治理认同感不足、社会信任低下等现象。这些问题表明,唯有构建系统、科学、可持续的践行模式,方可打破形式主义桎梏,实现核心价值观与基层治理的有机融合。

三、价值引领模式:构建精神认同的治理基础

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效融入基层治理,“价值引领”是首要任务。党组织要在思想政治建设中发挥核心引领作用。以党性教育筑牢干部思想根基,通过政策宣讲让群众明晰政策导向,将核心价值观全面贯穿于干部培训、群众教育、学校育人等各个环节,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价值培育体系,让核心价值观的种子在基层落地生根。创新宣传教育形式至关重要。借助新媒体的传播优势,打破时空限制,扩大宣传覆盖面;利用社区文化墙,打造家门口的“价值观课堂”;开展丰富多彩的文艺活动,以生动有趣的形式传递价值理念;依托红色教育基地,开展沉浸式教育,让价值观“看得见、听得懂、记得住、信得过”。结合地方特色是关键一招。深入挖掘地方传统文化和历史资源,探索具有地方特色的价值表达方式,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当地生活场景,实现“本土化”“生活化”,增强群众的价值认同和情感归属。通过日积月累的宣传熏陶,在基层构建起强大的精神共同体,为基层治理实践提供坚实的内在支撑,推动基层治理迈向更高水平。

四、制度保障模式:推动价值理念向制度实践转化

制度是保障价值观践行的根本机制。要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理念层面向制度层面转化,需在制度设计、政策制定与监督实施等方面予以体现和落实。首先,应将核心价值观原则嵌入村规民约、居民公约等基层规范体系中,推动道德要求与行为规则相结合,增强群众的制度认同感和行为约束力。其次,应通过完善基层民主参与机制,如村民代表大会、居民议事会等形式,提升基层群众在公共事务中的参与度与主动性,使民主、公正、法治等价值在治理过程中落地生根。再者,在基层治理评估机制中应增加对核心价值观践行情况的考核内容,使之成为衡量基层治理绩效的重要指标。通过制度化路径,构建价值嵌入、权责清晰、奖惩有度的治理体系,确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治理中有形可见、可评可改。

五、文化培育与技术支撑并进:提升治理实效与群众参与感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不仅是制度任务,更是一种文化塑造工程。要依托基层文化活动载体,广泛开展道德讲堂、文明家庭评选、诚信模范表彰等活动,强化群众对价值观的情感认同和行为自觉。在农村地区,可通过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搭建思想教育、志愿服务、技能培训三位一体平台,将价值观教育融入乡风文明建设之中。在城市社区中,应结合社区建设与社区文化活动,推动价值观在社区治理中落地生根。此外,现代技术特别是数字治理手段的应用也为价值观践行提供了新的路径。通过智慧社区建设、网格化管理、政务公开平台等技术手段,不仅提高了治理效率,也提升了群众的参与度和透明度,使诚信、公正、法治等核心价值理念在治理过程中具象呈现。将文化培育与技术支撑相结合,能够构建“软性引导+硬性约束”的治理新格局,增强治理的柔性、韧性与弹性。

结论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入践行,是实现基层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前提和保障。本文从价值引领、制度保障、文化建设、群众参与、技术支撑等多个层面,系统构建了一套可操作、可推广的践行模式。这些模式的核心在于价值理念与治理实践的有机融合,在于“形”与“魂”的同步塑造。展望未来,应进一步强化顶层设计与基层创新的联动机制,推动核心价值观进机关、进社区、进农村、进网络、进家庭,不断扩大其治理覆盖面和影响力。同时,要注重多元主体的协同参与,使政府、社会组织与公众形成共建共享的治理合力。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基层治理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被动型”向“参与型”的转变,最终构建起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新格局,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实基础与价值支撑。

参考文献

[1]陈世永.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下高校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的进路[J].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45(06):124-128.

[2]伍顺莉.四川省北川县依托“心沐计划”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的案例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24.

[3]宋启东,毛春合.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转型的实践逻辑与创新路径[J].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24,23(04):39-45.

[4]章荣君,谢晓通.政协协商融入基层社会治理:多重契合、主要特征与系统建设[J].贵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24,(06):1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