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立学校与社区合唱团指挥情绪劳动差异的教育学分析
徐路遥
引言
情绪劳动是教育工作中普遍存在却常被忽视的现象。公立学校合唱团指挥与社区合唱团指挥虽然都承担艺术指导职责,但所处的制度环境迥异, 导致他们情绪劳动强度存在差异。本文以教育学视角,比较公立学校合唱团指挥与社区合唱团指挥在情绪劳 的差异,重点探讨制度支撑对情绪劳动强度的影响。这一比较有助于理解教育者在不同组织情境下的情绪付出特点,并为教育实践提供参考。
情绪劳动的概念与理论基础
美国社会学家霍克希尔德(Arlie Hochschild)在《心灵的整饰》一书中首次提出“情绪劳动”(emotional labor)的概念,指从业者在工作中通过调节自身情绪来满足岗位要求,以呈现符合情境需求的情感表达【1】【6】。情绪劳动被视为继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之后的第三种劳动形式【1】。霍克希尔德指出,情绪劳动具有三个特征:【1】其一,工作需要与服务对象进行面对面或声音交流;其二,要求工作者在他人面前展现特定情绪状态(如热情、镇定);其三,组织会通过培训和监督对员工的情绪表现施加一定程度的规范。教育活动本质上也是高度人际互动的过程,教师往往被视为“高情绪劳动者”,因为教师不仅传授知识,还需通过情感投入激发学生的参与和成长【2】。近年来,教育学者将情绪劳动理论引入教师研究领域,认为教师情绪劳动深刻影响教学质量、教师专业发展和学生成长【5】。研究表明,教师情绪劳动受到多重因素影响,其中组织支持水平是关键因素之一【3】。在不同制度环境下,组织文化、规章制度和角色期待的差异,将对教育者的情绪管理方式和劳动强度产生重要影响。
公立学校合唱团指挥的情绪劳动与制度支持
公立学校合唱团一般依托于学校正式体制,由音乐教师或合唱指挥担任指导。此情境下,指挥的角色具有明确的职业认同——既是艺术指导者,也是学校教师,肩负培养学生的责任。学校提供了一定的制度支撑,例如固定的排练场地、经费保障和行政支持,同时也通过校规和教师规范对指挥的言行提出要求。教师需遵守职业规范,保持专业形象和情绪稳定,不可在学生面前表现出过度的消极情绪。这种隐性的情绪规范虽然未明文规定,却被学校文化和社会期待所强化。
比如,笔者在担任某中学六年级合唱团指挥期间发现,每当排练临近比赛、压力增大时,学校领导会提醒指挥和班主任注意维持学生的积极情绪,必要时提供心理辅导支持。这体现了学校组织在情感管理上的支持作用。
然而,指挥仍需自行调节情绪,应对学生情绪波动、家长的期望压力以及教学绩效考核等。公立学校的制度环境为指挥建立了权威基础— 教师的身份使 天然的领导地位。但这种权威也伴随着高期望和多重监督,要求指挥投入额外的 关怀。例如,指挥在训练中既要严格要求以提高合唱水平,又需关注每个学生的身心状态 防 伤学生自信心。这种角色张力体现出公立校内情绪劳动的边界:教师一方面利用制度赋予的纪律手段处理冲突,另一方面又必须展现情绪支持,营造积极、安全的学习氛围。
社区合唱团指挥的情绪劳动与制度支持
社区合唱团通常由社区文化机构或民间组织发起,成员以中老年人为主,多为志愿参与者。与学校不同,社区合唱团的组织支持相对松散,指挥往往身兼艺术指导与组织协调双重角色,既是团队领袖也是服务者,需要通过个人魅力和情感投入来获得团员的信任与合作。由于社区团员年龄较长、背景多样,指挥在权威建构上不能简单依赖职务头衔,必须以专业才能和真诚关怀来树立威望。
笔者在某社区合唱团担任指挥时深刻体会到这一点:除了教授声乐和组织排练外,还需要兼顾排练场地协调、演出联络,甚至调解团员纠纷。在排练一首难度较高的合唱曲目时,有些团员因担心跟不上进度而产生抵触情绪,指挥需要表现出耐心和鼓励,并在排练后与个别团员沟通以安抚其焦虑。这些额外的情绪付出超出了纯粹的音乐教学范畴,属于典型的情绪劳动。
与此同时,社区组织缺乏明确的规章制度来约束成员行为,指挥更多依靠自身的情绪调适策略维系团队凝聚力。当团员之间出现意见不合时,指挥往往充当“情感调停人”,通过富有同理心的沟通平息矛盾,确保排练顺利进行。相对于公立学校,社区合唱团的制度支撑有限,这意味着在团队管理和情感需求上,许多本应由组织分担的工作都落在指挥肩上,情绪劳动强度可能更高。
制度支撑对情绪劳动强度的影响分析
通过以上比较可以看出,制度支撑是影响合唱指挥情绪劳动强度的重要因素。在公立学校环境中,指挥的情绪劳动边界较为清晰:学校规 指挥在管理学生情绪、处理冲突时有章可循。例如,针对学生的纪律问 时借助校方行政力量;与家长沟通也有学校声誉作为后盾。这些制度 绪劳动负荷,使其不必独自承担所有情感管理职责。同时,教师作为“专业人士 的角色认同感增强了其情绪调控的动力— —当教师认同自身职业角色时,更容易将规范要求内化,自觉调整情绪以符合角色期望。
相较之下,在非正式组织环境下,制度框架的薄弱使指挥面临情绪劳动“边界外扩”的挑战:团队士气、成员关系乃至后勤事务,都演化为指挥需要关注的情绪议题。如果团员出现倦怠或矛盾,指挥无法依赖上级规定或明确的奖惩机制来解决,只能投入更多时间和情感进行安抚与协调。这意味着社区环境下指挥往往需要进行更频繁、更深层次的情绪劳动,以填补制度支持的空白。值得注意的是,长期过度的情绪付出可能导致指挥出现情感倦怠的风险——正如长期压抑情绪会导致教师产生职业倦怠一样【4】。总之,完善的制度支持能够帮助界定情绪劳动的合理边界,提供资源来分担情绪管理责任,从而降低指挥个体的情绪劳动负荷;反之,制度支持薄弱时,情绪劳动往往无边界地扩散,给指挥个人带来更大的压力。
建议与反思
针对上述发现,有必要从制度层面加强对合唱指挥情绪劳动的支持与管理。主要建议如下:
18. 学校层面:完善教师支持机制,将情绪劳动纳入教师培养与考评体系,给予情感投入必要的认可和激励。例如,可通过定期培训提升指挥的情绪调节技能,并建立同行互助和心理咨询渠道,缓解教师因情绪劳动过重导致的压力。
19. 社区层面:教育主管部门和社区组织应出台指导意见,为社区合唱团提供必要的资源支持(如场地、经费)和培训机会。帮助指挥增强组织管理与冲突调解能力,并鼓励合唱团建立内部协作机制(如推选骨干协助管理),以分担指挥的部分情绪劳动工作。
20. 文化氛围:无论学校还是社区,都应营造重视情感价值的文化氛围,正视教育者情绪劳动的付出。只有在制度上确立对情绪劳动的支持与边界维护,才能让合唱指挥更专注于艺术教育本身,保持教学热情和专业效能,促进合唱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田学红. 教师的情绪劳动及其管理策略[J]. 教育研究与实验, 2010(3): 67-70.
2. 成欣欣, 宋萑. 简析中小学教师情绪劳动[J].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0(5): 54-60.
3. 周俊. 高中教师情绪劳动策略及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 中国教师, 2020(7): 36-38.
4. 王海雯, 张淑华. 情绪劳动策略与工作满意度关系的元分析[J]. 心理科学进展, 2018, 26(4): 696-709.
5. 于洋, 张静楠. 我国教师情感劳动研究的逻辑理路与发展向度[J]. 教师教育学报, 2024, 11(3): 19-26.
6. [美] 阿莉·R·霍克希尔德著;成伯清等译. 心灵的整饰:人类情感的商业化[M]. 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