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成果导向的食品科学专业核心课程教学改革与质量提升研究
刘回民 蔡丹 郑明珠
吉林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 吉林 长春 130118
一、引言
随着“健康中国”战略和食品产业升级需求的不断提升,社会对食品科学专业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传统的课程教学往往以教师为中心,强调知识灌输,忽视了学生学习产出与能力提升的系统性。成果导向教育理念为高校人才培养提供了新思路:即通过“以终为始”的方式,明确学生毕业时应具备的核心能力,反向设计课程目标、教学内容与评价方法,从而实现专业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的有效对接。
食品科学专业具有强应用性和跨学科特征,其核心课程(如食品化学、食品营养学、食品工艺学、食品分析与检验等)在人才培养中处于关键地位。探索基于成果导向的核心课程教学改革,既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针对性与实效性,也为构建高质量食品科学人才培养体系提供实践路径。
二、成果导向理念下的课程目标重构
在 OBE 理念指导下,食品科学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目标需从“知识—能力—素质”三维度展开:
1. 知识目标:掌握食品科学基本理论与方法,形成对食品化学反应、营养代谢、质量控制等方面的系统理解。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独立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强化实验技能、数据处理与创新设计能力。
3. 素质目标:形成科学思维与团队合作精神,提升职业道德与社会责任感。
为实现上述目标,应建立“专业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目标”的递进关系,将课程目标细化为可量化、可评价的具体学习成果。例如,将“掌握食品化学基本反应”细化为“能解释油脂氧化机理并设计验证实验”,从而提高目标达成度的可测性。
三、教学内容与模式的创新实践
(一)教学内容优化
针对传统教学中过度强调知识点、忽视综合性的不足,改革应突出前沿性、应用性和综合性。在食品化学课程中,引入食品加工中的实际案例,如油脂氧化与抗氧化剂应用;在食品营养学课程中,结合“膳食营养与慢性病防控”的最新研究成果,增强内容的时效性与实用性。
(二)课堂教学模式创新
1. 翻转课堂与混合式教学:通过慕课、微课等线上资源让学生课前自学,课堂上重点进行案例讨论与问题解决。
2. 项目化学习(PBL):以食品安全事件分析、食品配方设计等项目为载体,引导学生在任务驱动中整合知识并形成能力。
3. 多元互动式教学:采用小组讨论、角色扮演、辩论等形式,激发学生的主体性与批判性思维。
(三)实验与实践教学强化
食品科学的实践性突出,应建立“课堂—实验室—企业”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链条。在实验教学中,强化综合性与设计性实验,如“模拟食品储藏中的品质变化检测”。同时通过产学研合作,将学生引入企业研发与检测平台,让理论知识与产业实践紧密结合。
四、质量评价与持续改进机制
(一)多元化评价体系
传统以期末考试为主的单一评价模式难以全面反映学习成果。应建立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的体系:
- 形成性评价:平时作业、小组汇报、实验表现等,占比 40%~50%
- 终结性评价:期末笔试或课程项目成果展示,占比 50%~60% 。
- 能力导向指标:增加对实验操作规范、问题解决能力、创新设计能力的考察。
(二)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
基于学生成绩分布与课程调查,量化计算目标达成度。如目标达成度低于 70% ,需对教学环节进行调整。
(三)持续改进机制
依托课程教学团队,定期召开研讨会,分析教学反馈和学生学习情况,针对薄弱环节进行改进。例如,在食品分析课程中若发现学生对色谱数据处理掌握不足,可增加专门的案例训练模块。
五、改革成效与经验总结
通过在食品科学核心课程中的改革实践,取得了以下成效:
1. 学生学习主动性增强:翻转课堂与PBL 模式显著提高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自主学习能力。
2. 知识应用能力提升:项目化任务和企业实践锻炼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教学质量稳步提升:课程达成度评价显示,大部分课程的达成度均超过 80% ,显著高于改革前水平。
4. 人才培养目标契合度提高:学生在毕业设计与科研训练中表现出较强的创新意识与综合应用能力,与行业需求更加契合。
同时,改革过程中也发现部分挑战,如学生前期适应混合式教学较慢、教师教学设计工作量大、产学研合作资源不足等。这提示今后需进一步加强教学资源整合与教师培训。
六、结论与展望
基于成果导向的食品科学专业核心课程教学改革,能够有效促进课程目标与专业培养目标的对接,推动学生知识、能力与素质的全面提升。未来的改革应进一步从以下几方面深化:
1. 加强跨学科融合,将食品科学与营养学、生物技术、大数据分析等领域结合,拓展学生的知识广度。
2. 建立长效机制,推动校企深度合作,形成多方协同育人新格局。
3. 深化评价方式改革,探索学习过程数据化追踪与智能分析,精准监控学习产出。
综上所述,成果导向理念为食品科学专业课程改革与质量提升提供了可行路径。持续推进此类改革,不仅有助于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食品科学人才,也为我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与专业建设提供有益借鉴。
参考文献:
[1]李晓华. OBE 理念下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机制的研究——以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为例[J]. 现代食品,2024,30(10):70-72.
[2]丘苑新,刘巧瑜,王琴,张宏康,刘功良,赵丽. 工程认证背景下农业院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建设的思考[J]. 中国食品,2022,(22):34-36.
[3]庞凌云,李梦琴,詹丽娟,任红涛,张剑. 新工科背景下基于OBE理念的“食品保藏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 农产品加工,2021,(24):98-100.
[4]蔡丹,修琳,刘回民,杨锐,刘景圣. 基于成果导向的食品科学一流本科课 程 建 设 思 路 —— 以 乳 品 科 学 与 工 艺 为 例 [J]. 中 国 食 品 工业,2021,(20):116-118+128.
[5]于海峰,赵明霞. 成果导向教育(OBE)理念与过程管理方法(PDCA)融合的课堂教学模式实践[J]. 轻工科技,2019,35(06):185-186.
[6]张剑,张蓓,范会平,林顺顺,李家寅,徐超. 基于工程认证标准的食品工程类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 教育现代化,2019,6(36):54-56+71.
[7]王卫东,孙月娥,王帅,陈亦辉. OBE 理念下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毕业要求[J]. 食品工业,2018,39(05):292-295.
[8]张伟杰,马海乐,宋新泉. 工程专业认证视域下的食品科学工程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培养[J]. 安徽农业科学,2016,44(28):248-251.
基金项目: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2 年度一般课题:基于成果导向的食品科学专业课程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GH22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