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大跨度铁路桥梁结构健康监测系统设计与应用

作者

赵亨利

身份证号:420921199210075837

引言

大跨度铁路桥梁作为铁路关键节点,承受复杂载荷和自然环境影响,其安全直接影响铁路运行与人员安全。传统桥梁维护依赖人工巡检和定期检测,存在监测盲区和响应滞后,难以满足高速铁路安全需求。结构健康监测系统(SHM)通过多传感器动态监测,实时采集结构与环境数据,结合先进数据处理技术,为桥梁安全评价和维护提供科学依据。随着传感器、无线通信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SHM系统在大跨度铁路桥梁设计与应用取得显著进展。本文围绕该系统设计理念、技术方案和工程应用,推动桥梁安全监测技术发展。

一、大跨度铁路桥梁结构特点与监测需求

大跨度铁路桥梁通常跨径较大,结构形式多样,包括悬索桥、斜拉桥和连续梁桥等多种类型,结构受力复杂,且所处服役环境多变,如风力作用、温度变化、湿度波动以及地震等自然因素都对结构性能产生显著影响。高速列车通过时产生的动态荷载使桥梁结构发生周期性振动,导致应力和变形持续变化。长期服役过程中,桥梁材料会经历老化、疲劳累积及局部损伤等问题,增加了桥梁结构发生安全事故的风险。基于此,对大跨度铁路桥梁实施连续的结构健康监测显得尤为必要,能够及时掌握桥梁运行状态,预警潜在风险,保障结构安全稳定运行。监测需求涵盖结构应力、应变、振动响应、位移变化、裂缝发展及环境参数(如温度、湿度、风速)的实时采集。此外,系统应具备远程数据传输、数据存储和智能分析能力,以支持故障诊断、损伤评估与预警功能,促进桥梁维护的科学化与智能化管理,提升桥梁运营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二、结构健康监测系统设计原则与关键技术

设计大跨度铁路桥梁结构健康监测系统必须遵循科学性、完整性、实时性和经济性的原则。系统设计应覆盖桥梁关键结构部位,保证监测数据的代表性和准确性,以真实反映结构健康状况。传感器的选型需兼顾测量精度、环境适应性和长期稳定性,常用传感器包括应变计、加速度计、位移传感器及光纤传感器等。硬件设计要求支持多通道、高采样频率和高精度的数据采集,同时需配备稳定可靠的通信网络,结合光纤传输和无线传输技术,实现数据的高速稳定传输。软件平台方面,应构建完善的数据管理系统,支持数据的实时采集、存储、处理与可视化展示。关键技术涵盖多源数据融合技术,用于整合不同传感器采集的信息,提升监测结果的准确度和完整性;信号去噪及特征提取技术,通过去除环境噪声和提取关键特征,提高信息质量;结构状态识别与评估技术,结合机器学习算法与模型更新,实现桥梁损伤的自动识别与剩余寿命预测。系统还需具备智能预警功能,实时反馈异常状态,辅助运维决策,实现桥梁监测的自动化和智能化。

三、传感器布置与数据采集策略

合理的传感器布置是保证结构健康监测系统有效性的核心环节。针对大跨度桥梁的结构特点,应重点监测桥墩、主梁、索杆、斜拉索节点及各类关键连接部位。应变传感器主要用于捕捉局部应力和应变变化,加速度传感器负责测量结构振动响应,位移传感器则监控整体结构变形,而光纤传感器因具备长距离和分布式测量优势,适合桥梁大尺度监测。传感器布局设计应基于详细的结构力学分析,确保覆盖所有应力集中区和潜在损伤敏感区域,保证监测数据的全面性和代表性。数据采集系统必须具备高精度的同步采集功能,保证来自不同传感器的数据时间对齐,为后续数据融合和分析提供可靠基础。利用边缘计算技术进行数据的初步处理和压缩,有效降低数据传输压力,提升系统整体效率。面对高频率和长时间连续采集,系统设计还应充分考虑电源管理和维护便利性,确保监测设备稳定长效运行。

四、数据处理、融合与状态评估方法

结构健康监测系统采集到的数据量庞大,且常伴有噪声和异常值,需采用高效的数据处理方法保障数据质量。数据预处理包括噪声滤除、信号校准与异常检测,以提高数据的准确性和稳定性。多源数据融合技术通过算法综合不同传感器的测量信息,克服单一传感器的局限,增强监测结果的全面性和精确性。常见融合方法包括卡尔曼滤波、贝叶斯估计以及基于机器学习的融合模型,能够对多维度数据进行动态融合分析。结构状态评估基于融合后的数据,结合有限元仿真模型或数据驱动模型,实现对结构损伤的识别、健康状态的判定及剩余寿命的预测。近年来,深度学习技术被广泛应用于状态评估,具备强大的非线性建模和异常模式识别能力,极大提升了诊断准确率。评估结果通过可视化界面直观呈现,方便运维人员及时掌握桥梁健康状况,科学合理地安排维护和检修工作,保障桥梁安全运营。

五、结构健康监测系统的应用案例与效果分析

以某大型大跨度铁路桥梁为例,该桥梁采用多种传感器布置方案,实现了结构应变、振动、位移及环境参数的实时监测。监测系统结合无线传输和云端数据处理平台,保障了数据的及时获取和高效分析。通过系统的持续稳定运行,成功发现了桥梁局部应力异常和索力变化趋势,提前预警了可能的结构损伤风险,有效指导维护人员开展针对性检修,避免了潜在的安全事故发生,保障了桥梁的安全运营。该系统不仅显著提升了桥梁运行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还降低了维护成本,提高了维护效率,同时增强了对桥梁服役性能的动态预测能力和结构健康状态的准确判定。实际应用中,结构健康监测系统对延长桥梁使用寿命、优化维护策略和保障铁路运输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充分体现了该技术在大跨度铁路桥梁管理中的重要价值和广阔应用前景。

结论

大跨度铁路桥梁结构健康监测系统是保障桥梁安全运营的重要技术手段,集成了先进的传感器技术、数据采集、处理与智能分析方法。本文系统阐述了大跨度铁路桥梁结构特点及监测需求,详细介绍了监测系统设计原则、传感器布置、数据融合及状态评估方法,并通过工程应用案例验证了系统的实用性和有效性。未来,随着传感器技术、无线通信、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分析的不断进步,结构健康监测系统将朝着更智能化、网络化和自适应方向发展,实现桥梁全生命周期的智能管理。加强多学科交叉融合与标准化建设,是推动大跨度铁路桥梁结构健康监测技术迈向更高水平的关键。

参考文献

[1]张华敏.大跨度工业厂房钢结构设计与分析[J].工程建设与设计,2024,(14):19-21.DOI:10.13616/j.cnki.gcjsysj.2024.07.206.

[2]马慧君,宋楠,李林杰,等.高速铁路大跨度特殊结构桥梁检定评估发展现状与展望[J].铁道建筑,2024,64(07):7-11.

[3]陈令康,袁亭亭,张志鹏,等.连续钢桁梁健康监测系统优化及状态预警研究[J].铁道建筑,2024,64(07):83-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