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建筑基坑支护结构变形监测与稳定性分析

作者

姚强

北京 身份证号:321181198110082816

引言: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高层建筑、地下空间及轨道交通项目相继实施,建筑基坑工程的深度和复杂性不断提高,支护结构的安全性与稳定性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由于基坑工程常位于人口密集区域,其施工对周边建筑物、管线及交通系统等构成潜在威胁,稍有不慎便可能引发严重的工程事故,甚至酿成群体性安全事件。因此,科学、系统的基坑支护结构变形监测与稳定性分析成为当前岩土工程和施工管理的重要课题。传统监测方式多依赖人工经验与静态测量,难以及时反映结构响应的动态变化,已难以满足现代工程的高标准需求。本文从基坑支护结构的受力特性与变形机制出发,结合当前主流监测技术,探讨其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效果与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优化建议,以期为提升基坑工程的监测效能与结构稳定性提供理论支持与技术路径。

一、建筑基坑支护结构变形的主要表现与影响因素分析

建筑基坑支护结构在施工与使用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变形现象,这些变形不仅直接影响结构本身的安全性,也会引发周边地表沉降、建筑倾斜甚至基础失稳等问题。常见的支护结构变形主要包括侧向位移、围护桩倾斜、锚杆拉断、钢支撑屈曲、支撑内力突变等。其中侧向位移是反映基坑稳定性的重要指标,其增大通常预示着支护系统的刚度下降或受力不均。影响支护结构变形的因素多种多样,既包括地质条件如软土分布、地下水位变化,也涉及施工因素如开挖顺序、支撑设置、加载速度及施工扰动等。特别是在深基坑或复杂地质环境中,局部应力集中更易引发非线性变形演化,加剧整体结构不稳定的风险。

二、建筑基坑支护结构变形监测技术的发展与应用现状

当前,基坑支护结构的监测技术已从单一的人工测量发展为多种自动化、信息化与智能化手段相结合的复合体系。传统方法如水准仪、全站仪测量具有精度高但时效性差、人工依赖强的问题,难以实现连续数据采集。近年来,光纤光栅传感技术(FBG)、GNSS高精度定位、倾斜计、激光扫描、数字图像处理等新型监测技术在实际工程中得到了广泛应用。这些技术可实现多点同步、全天候自动采集监测数据,为后续的数据处理与稳定性评估提供充足依据。此外,无线传感网络(WSN)与BIM平台结合,构建出基于信息集成与可视化的监测系统,使监测工作更加高效直观。基于监测数据的时序分析、趋势判断与异常识别技术也不断优化,如支持向量机(SVM)、灰色模型、神经网络等被引入变形预测领域,有效提升了监测体系的预警能力和响应效率。

三、基于监测数据的支护结构稳定性评估方法探讨

变形监测的最终目的在于服务于基坑支护结构的稳定性评估与风险控制。目前常用的稳定性分析方法主要包括极限平衡法、有限元分析法、强度折减法等。极限平衡法适用于整体稳定性分析,能快速判别失稳临界状态,但对局部变形控制敏感性不足。有限元法可反映应力—应变的全过程响应,适用于复杂结构及多工况分析,在结合实时监测数据进行反演分析方面具有显著优势。随着计算力的提升与软件功能完善,结合现场实测数据进行动态反演与修正已成为主流方向。在实际应用中,通过采集的侧向位移、沉降、锚杆应力、内力变化等数据建立数学模型,可实现支护结构性能的动态追踪与状态识别,从而指导施工调整与加固设计。特别是在深基坑工程中,利用监测数据开展早期预警,及时采取降载、补支护、调整工序等措施,可显著降低结构失稳风险。

四、建筑基坑支护结构失稳的典型案例分析与风险控制策略

在众多建筑基坑工程中,因支护结构变形控制不当而导致失稳事故的案例屡见不鲜。例如某沿江城市地铁车站基坑工程中,由于邻近河道水位波动频繁,造成地下水位升降剧烈,引起支护桩与支撑体系产生严重侧移,最终引发围护结构局部倒塌。通过事故复盘发现,前期监测布点稀疏、数据更新滞后、异常响应识别能力不足,是导致未能及时发现隐患的主要原因。对此,必须构建以“多手段 + 多层级 + 多频次”为特征的系统监测网络,涵盖结构变形、土体位移、支撑内力、地下水位等多个维度,并通过设定多级报警阈值、智能数据分析模块,实现结构状态的主动识别与预警响应。在风险控制方面,还需强化设计阶段的稳定性分析与安全储备系数审查,合理选择支护型式与材料参数;施工阶段严格控制分层开挖、支撑同步施工、基坑底部抗隆起设计等关键环节;运行阶段加强运维巡查与后期沉降管理,形成“设计—施工—监测—运维”全生命周期安全闭环机制。

五、面向未来的建筑基坑支护结构智能监测与协同管控展望

随着智能建造理念的发展,基坑工程的监测与稳定性管理正逐步迈向数字化、自动化与智能化的新阶段。未来的基坑支护结构监测将更加依赖高精度传感器、云端数据平台、边缘计算与人工智能技术的融合应用。在传感器层面,将实现更大范围、更高频率、更高灵敏度的数据采集,覆盖基坑全过程、全区域响应;在数据平台层面,将建立统一的数据管理与共享标准,实现监测数据与设计模型、施工进度、气象条件等多源数据融合;在分析决策层面,将引入深度学习算法与风险识别模型,对监测数据进行自适应学习与趋势预判,提升决策智能化水平。此外,BIM+GIS技术的深度结合将推动空间信息与结构响应数据的集成可视化应用,助力决策者实现对基坑支护状态的全面掌控。

结论:

建筑基坑支护结构作为深基坑工程安全控制的核心,其变形监测与稳定性分析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本文系统梳理了支护结构变形的典型表现、监测技术的演进路径及稳定性分析方法,强调了监测数据在动态分析与风险预警中的关键作用。结合实际工程案例,指出失稳事故多源于监测不足与响应滞后,提出了“多维监测 + 智能分析 + 协同控制”的安全保障策略。面向未来,智能感知、数据集成与算法支持将成为推动基坑支护监测技术革新的关键力量。唯有持续提升监测系统的科学性与技术水平,才能实现基坑工程从被动控制向主动防控的转变,为城市地下空间开发与建设安全提供坚实支撑。

参考文献:

[1]左丽华,李国生,陈诗高.基坑支护技术在膨胀土地区的应用初探[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S1):916-919.

[2]叶朝良,岳祖润,谢开仲.深基坑支护设计中的若干问题及新进展[J].石家庄铁道学院学报,2001,(01):49-51.DOI:10.13319/j.cnki.sjztddxxbzrb.2001.01.012.

[3]杨猛.河南省移动通信枢纽楼工程的基坑支护简介[J].邮电设计技术,2001,(11):44-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