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道路施工中的绿色施工技术与环境保护措施
刘云海
身份证:510524198906221374
摘要:市政道路施工活动对城市生态系统和居民生活质量具有广泛影响,在推进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也面临资源消耗大、环境污染重等问题。推行绿色施工技术与环境保护措施,成为当前提升施工可持续性与社会责任的重要方向。本文立足市政道路施工全周期,系统分析绿色施工技术的应用路径,并从环境污染防控、资源节约利用及生态保护维度,提出多角度环境保护策略,以实现建设发展与生态平衡的协调统一。
关键词:市政施工;绿色技术;环境保护
一、市政道路施工中的绿色施工技术应用现状
(一)节能型施工设备的推广与使用成效
施工设备在市政道路建设中是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的主要来源,优化设备结构与更新能源供给方式是降低碳排放的重要手段。节能型施工机械通过采用高效能发动机、油电混合驱动系统与智能控制模块,实现作业过程中能耗实时调节和油耗自动优化,显著减少废气排放和能源浪费。部分企业引进电动摊铺机、液压驱动挖掘机等低能耗设备,有效替代传统高污染机械,改善作业现场空气质量。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利用数据平台对设备运行状态进行监测与调度,不仅提升作业效率,也延长设备使用寿命,形成资源与成本的双重优化。
(二)施工工艺优化中的资源节约技术路径
在路基处理、路面铺设与结构层构建等各类施工工艺中,通过优化技术工序与材料组合,能够在保障施工质量的基础上降低资源消耗。采用循环再生材料作为基层填筑料或道路附属设施构件,能有效减少天然资源开采强度,同时提升施工材料的环境友好性。冷再生技术与温拌沥青工艺在路面层施工中得到广泛应用,其通过控制材料加热温度和添加功能性助剂,降低能耗同时减少挥发性有机物的排放。对材料配比与施工时间进行合理调整,既能控制施工浪费,也能提高作业精度与结构耐久性,推进施工节约与绿色双重目标的协同实现。
(三)建筑废弃物处理与资源化再利用方法
市政道路施工中常伴随大量混凝土残渣、沥青废料与挖掘弃土等建筑废弃物的产生,如不加以管理易造成土地污染与运输负担。通过设置现场分类回收系统与临时堆放区域,实现对废弃物的按类归集与高效处理,部分回收物料可直接进入再生利用流程,如废沥青用于路面基层填料、废砖石用于人行道边缘构件。在设计阶段引入全生命周期理念,推行可拆卸结构与模块化构件,有助于提高建筑构件重复利用率。在资源化利用过程中,加强对废弃物性能检测与安全评估,保障其在二次应用中的结构稳定与环境安全,推动施工现场向“零废弃”方向发展。
二、环境保护视角下的市政道路施工控制策略
(一)噪声污染防控措施与施工时段管理机制
市政道路施工期间施工设备运行噪声及交通组织干扰对周边居民生活造成直接影响,噪声污染已成为城市施工管理中突出的问题之一。通过在施工场地周边设置隔音屏障、临时围挡与声波吸收装置,有效降低噪声传播距离与强度。在机械操作方面,对高噪声设备安装减振垫与消音装置,减少设备启动与高频运转带来的冲击噪声。合理安排作业时间,避开夜间与居民休息高峰时段,实行昼间集中施工、夜间降噪运维策略,降低施工对生活环境的持续干扰。通过信息公示平台提前发布施工计划,增强施工透明度与居民沟通,形成居民理解与监管协同的双向互动机制。
(二)扬尘控制与空气质量保障的系统手段
土方作业、材料运输与现场堆料过程是扬尘产生的主要环节,扬尘对周边空气质量与道路可视条件均造成严重影响。施工现场应设置封闭式作业区,对裸露地面进行洒水、覆盖或固化处理,有效抑制灰尘随风扩散。运土车辆出入区域配置自动冲洗平台与专用洗车槽,避免道路扬尘二次扩散,确保运输路径清洁规范。在运输环节要求车体封闭运输,避免撒漏与扬尘飞散。在材料装卸环节使用机械臂配合自动喷淋系统进行降尘操作,提升作业精度同时降低粉尘浓度。设置现场空气质量监测装置,实时记录PM浓度与污染趋势,通过平台报警系统快速启动抑尘措施,保障施工期间空气质量达标。
(三)地表水与地下水污染防控的措施配置
在排水系统改造、道路挖掘与结构物基础处理过程中,易出现油污、泥浆、建筑化学品等污染物进入水体,影响地表水与地下水环境质量。为防止水体污染,需在施工区域设置雨污分流排水管网,确保施工污水经沉淀、净化处理后方可排入市政系统或自然水体。混凝土搅拌与清洗作业需设专用集水池与净化装置,对含泥含碱废水进行分级处理与循环利用,减少污水外排总量。对涉水工程加强围堰作业与隔水膜使用,降低施工期间河床扰动对水生态系统的破坏风险。在地下施工中配备污染液体防渗装置,避免渗漏至地下含水层,保护地下水质量稳定性。
(四)植被保护与施工生态恢复的管理措施
市政道路工程往往穿越城市绿化带、公共景观或生态敏感区域,施工活动易对原有植被群落与生态系统造成干扰与破坏。在施工准备阶段对现有植物进行分类登记与迁移保护,对难以迁移的高龄乔木设置防护围栏与根系加固结构,降低机械碾压与土壤扰动对植被的损害程度。在施工完成后对受扰动区域开展绿化修复工作,依据原有生态结构选择本地种植植物种群进行补植,恢复土壤生态与景观连续性。道路中央隔离带与两侧绿化带采用低耗水、高固碳的绿色植物组合,提升绿地覆盖率与景观质量。对施工破坏后的地表进行多层次植被恢复设计,结合雨水收集与再利用系统建设,形成生态友好、景观融合与环境协调统一的施工区域绿化体系。植被恢复过程中还应同步进行土壤质量检测与改良处理,通过施加有机肥、腐殖质和微生物菌剂,提升土壤通透性和养分水平,保障植物生长的基础条件。引入智能灌溉系统和生态监测手段,动态掌握绿化区域生长状态,实现长效养护与科学管理,促进生态系统的稳定重建与可持续发展。
三、结束语
市政道路施工作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环节,在推动城市功能完善与交通体系优化的同时,应高度重视施工过程中的绿色技术运用与环境保护责任落实。通过节能型设备推广、资源节约工艺实施与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绿色施工技术,能够有效降低施工资源消耗与污染排放。在环境保护方面,通过建立系统化的污染防控机制与生态恢复措施,进一步增强市政施工对城市生态环境的适应能力。推动绿色施工理念在项目管理全周期的深度融入,是实现可持续市政建设的核心支撑。
参考文献
[1]张晓华.市政工程绿色施工管理策略探析[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23,43(02):105-108.
[2]王建辉.市政道路施工中环境保护措施研究[J].建筑技术开发,2023,43(04):9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