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既有建筑结构抗震加固方法与效果评估

作者

姚强

身份证号:321181198110082816 北京

引言:

我国地处环太平洋地震带和欧亚地震带交汇区域,地震活动频繁,震级分布广泛,历年来地震灾害给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严重威胁。与此同时,早期建设的既有建筑物由于受限于当时设计规范、材料性能和施工技术水平,其抗震能力远未达到现代抗震设计的要求,尤其是在面对中高烈度地震时,极易出现破坏甚至倒塌现象。因此,对既有建筑进行科学、系统的抗震加固,不仅是保护人民生命安全的重要手段,也是保障城市功能连续性与社会稳定运行的必要举措。目前我国在抗震加固领域积累了大量理论研究成果与工程经验,但在实际推广中仍存在选型不科学、加固效果难以量化、经济性与施工性不足等问题。因此,本文立足于既有建筑加固实践,从多种典型加固方法入手,结合抗震性能评估手段,探讨加固措施的适用性与效果优劣,以期为相关工程提供科学参考与优化路径。

一、既有建筑抗震性能不足的主要表现及其成因分析

大量建成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建筑,在设计阶段普遍未进行系统的抗震验算,或仅考虑地震荷载的简化效应,缺乏完善的构造措施,使其在受到地震作用时表现出明显的脆性破坏特征。混凝土结构中常见梁柱连接处开裂、楼板失稳、剪力墙薄弱等问题;砖混结构则多表现为墙体开裂、承重墙倒塌、楼板与墙体脱离等;钢结构建筑则在节点连接、构件稳定性方面存在安全隐患。导致这些问题的成因不仅包括结构形式不合理、构造细节不完善,还与材料老化、荷载变化、环境腐蚀等长期作用密切相关。随着建筑功能的改变与使用年限的延长,既有结构面临荷载提升、使用需求变化以及新规范标准的挑战,更加剧了其抗震性能不足的暴露程度。因此,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检测评估与分类加固,已成为当前城市建筑安全提升的重要环节。

二、常用抗震加固方法及其技术路径分析

目前国内外针对既有建筑的抗震加固技术日趋多样化,主要可归纳为直接加固与间接提升两大类。直接加固方法包括增设钢筋混凝土包裹层、加大构件截面、粘贴纤维增强复合材料(FRP)、采用钢板外包等,通过提升构件本身承载力和延性,提高其抗震能力。这类方法适用于结构主要承载体系存在严重不足的情形,如柱截面过小、构造配筋严重缺失等。间接提升方法则侧重于通过改变结构体系整体响应特征,如增设抗侧力构件(支撑、剪力墙)、阻尼器、隔震层等,以改变结构动力特性、分散能量输入,从而提升整体抗震性能。在具体应用中,粘贴碳纤维布由于其轻质高强、施工便捷等优点,已成为中小型建筑改造的常用手段;而对于高层建筑,则更常采用钢支撑体系或设置黏滞阻尼器以应对大震响应。

三、抗震加固工程中检测评估体系的构建与实施策略

要实现加固工程的科学决策与施工控制,必须建立完善的抗震性能检测与评估体系。该体系应涵盖现状调查、结构检测、性能评估与效果预测四大环节。现状调查包括建筑原始设计资料收集、现场使用功能确认与环境条件评估,为后续检测设计提供基础。结构检测需采用多种手段如回弹法、超声波法、钢筋扫描、构件承载试验等手段获取结构关键参数,如混凝土强度、钢筋分布、裂缝发展等。性能评估则需结合建筑所处地区地震烈度、使用功能重要性等级、结构响应特征等因素,通过构建等效静力分析、反应谱分析或时程分析模型,判断其在设防烈度下的破坏模式与安全等级。在此基础上,结合加固后目标性能,采用数值模拟手段预测加固效果,确定合理的加固等级与策略。

四、典型既有建筑抗震加固工程案例与效果评估分析

以某建于 20 世纪 80 年代的办公楼为例,该建筑为砖混结构,楼高六层,原设计未考虑抗震要求,结构构件老化严重。经现场检测与评估发现,其承重墙体抗剪强度不足,楼板与墙体无可靠连接,整体结构存在严重抗震缺陷。经专家评估后,确定采用碳纤维布加固墙体、增设钢筋混凝土剪力墙、楼板边缘加设角钢连接件等综合措施。加固过程中严格控制施工质量,采用智能张力计与位移计进行全过程监测。加固后进行振动台模拟试验与数值分析,结果表明结构层间位移比下降 40% ,最大剪应力降低 35% ,构件延性提升显著,整体抗震性能达到现行标准要求,实际使用中在一次中震事件中保持结构完好。

五、未来抗震加固技术的发展方向与挑战展望

在建筑存量时代背景下,既有建筑抗震加固的技术需求将持续增长,如何在保障安全的同时实现绿色、高效、低扰动的加固方式,是未来发展的重点方向。首先,抗震加固应更加注重性能化设计理念,以目标性能为导向制定加固策略,实现结构在不同震级下的分级响应控制。其次,智能感知技术与物联网平台的引入将使加固工程具备“自感知—自评估—自调节”能力,通过嵌入式传感器实现结构健康状态的实时监测与远程控制,提升建筑物后期运维与抗震能力的协同水平。此外,新型绿色材料如高性能纤维复合材料、无机聚合物砂浆、自愈合混凝土等将为加固提供更优的技术选择,满足环保与可持续建设的双重要求。然而,加固技术的发展仍面临一些挑战,包括对不同类型结构的适应性不足、加固成本与工期控制难度较大、施工扰民与建筑功能冲突突出等问题,需通过政策引导、标准完善与科技创新协同推进,加快构建系统完善、技术先进、经济高效的加固技术体系。

结论:

既有建筑抗震加固是提升城市抗震能力、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手段。本文从抗震性能缺陷出发,系统梳理了多种常用加固方法及其应用特征,提出了基于评估—加固—反馈闭环机制的加固技术体系,并通过典型案例分析验证其效果的可靠性与可行性。研究表明,通过科学的结构检测、合理的加固设计与精准的效果评估,可大幅提升建筑物在地震中的承载力与延性表现,有效减缓地震灾害的破坏程度。未来,应加快新材料、新技术与智能监测系统的融合,推动抗震加固技术朝着性能化、信息化、绿色化方向发展,不断提高既有建筑的综合抗震能力,构建安全、韧性、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建筑体系。

参考文献:

[1] 林晓东.关于砖混结构房屋抗震加固设计几个问题的探讨[J].闽西职业大学学报,2002,(01):86-87.

[2] 倪永军,晞朱,魏庆朝,等.纤维增强聚合物抗震加固混凝土柱研究综述[J].北方交通大学学报,2003,(04):21-26+31.

[3] 张敬书,潘宝玉.现行抗震加固方法及发展趋势[J].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2005,(01):56-62.DOI:10.16226/j.issn.1002-8412.2005.0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