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治理数字化转型面临的机遇、挑战及建议
赵雅倩
身份证号:120104199406135829
引言
随着生态环境问题日趋复杂,传统人工主导、经验决策的治理模式已难以适配精准化、高效化的治理需求,生态环境治理亟需借助数字技术实现转型升级。数字化转型不仅能打破传统治理的时空限制,还能通过数据驱动优化治理流程、提升决策科学性,成为破解污染溯源难、协同治理弱、风险预警滞后等痛点的关键路径。
一、生态环境治理数字化转型面临的机遇
1.1 数字技术迭代提供工具支撑
数字技术的持续升级为生态环境治理数字化转型筑牢工具基础。物联网技术可实现环境要素的实时感知与数据采集,通过布设各类传感器,打破传统监测的时空限制,让大气、水、土壤等环境状态数据实时传输至治理平台;AI 技术凭借强大的数据处理与分析能力,能快速从海量环境数据中挖掘规律、识别异常,如自动研判污染扩散趋势、预判生态风险,大幅提升数据研判效率,减少人工分析的滞后性。
1.2 政策支持与机制完善创造条件
国家层面的政策导向与机制优化为转型提供有力保障。数字中国、智慧环保等政策的持续推进,明确将生态环境治理数字化纳入发展重点,为转型提供方向指引与政策背书;跨部门协同治理机制逐步完善,打破以往环保、水利、气象等部门各自为政的治理模式,通过政策推动建立跨部门沟通协调渠道,为后续数据共享、联合处置奠定机制基础,让数字化转型能在更顺畅的政策环境中推进,减少部门间的协同阻碍。
1.3 治理需求倒逼转型加速
日益复杂的生态环境治理需求,成为推动数字化转型的直接动力。面对复合型、跨区域的复杂污染问题,传统依赖人工排查的溯源方式已难以精准定位源头,亟需通过数字化技术实现污染物的全链条追踪与精准溯源;在大规模生态修复工作中,传统修复效果评估多依赖阶段性人工调查,无法动态反映修复进程,而数字化手段可实时监测生态指标变化,为修复方案调整提供及时依据,治理需求与传统模式的矛盾,倒逼生态环境治理向数字化转型,以适配更复杂的治理场景。1.4 数据与基建储备奠定基础
充足的资源储备为数字化转型提供坚实支撑。长期以来,环境监测、治理工作积累了海量环境数据,涵盖不同区域、不同时段的环境质量、污染排放等信息,这些数据成为数字化分析、模型构建的核心基础;数字基础设施覆盖范围持续扩大,无论是偏远地区的监测站点建设,还是高速网络的普及,均为环境数据的实时传输、远程分析提供保障,让数字化治理能突破地域限制,在更广泛的范围内落地应用。
二、生态环境治理数字化转型面临的挑战
2.1 适配与集成难题制约效能
数字技术在生态环境治理中的应用仍存在明显短板。部分数字技术与治理场景适配性不足,例如通用型监测设备难以适应高湿、高尘等复杂野外环境,导致技术无法充分发挥作用;复杂环境下数据采集精度受影响,极端天气、地形阻隔等因素易干扰传感器信号,造成数据偏差,影响后续分析判断。
2.2 壁垒与权责问题阻碍协同
现有治理体系与机制难以适配数字化转型需求。跨区域、跨部门数据壁垒明显,各地区、各部门多依托自有平台存储环境数据,出于信息安全、管理权限等考量,数据共享意愿低,导致无法形成全域性的治理数据网络;治理权责与数字化流程不匹配,传统权责划分基于线下治理模式,而数字化流程需打破原有权责边界,易出现权责真空或多头管理现象。
2.3 人才与资金安全风险凸显
数字化转型的支撑保障体系尚不完善。数字化人才短缺问题突出,既懂生态环境治理业务、又掌握数字技术的复合型人才稀缺,导致技术应用与运维缺乏专业支撑;资金投入压力大,数字化设备采购、平台搭建、后期运维均需持续资金投入,部分地区尤其是欠发达地区难以承担高额成本;同时,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风险加剧,环境数据包含敏感信息,若防护措施不到位,易出现数据泄露、篡改等问题,威胁治理安全与公众权益。
2.4 基层能力与应用导向偏差
数字化转型在基层实践中面临落地难题。基层治理部门数字化能力薄弱,部分工作人员缺乏数字技术操作技能,对数字化平台的使用仅限于基础功能,无法充分挖掘技术价值;部分地区存在重技术引进轻应用落地的倾向,盲目采购高端设备、搭建复杂平台,却未结合本地治理需求制定应用方案,导致技术沦为摆设,无法转化为实际治理成效,造成资源浪费。
三、推动生态环境治理数字化转型的建议
3.1 破解适配与集成难题
针对技术应用短板,需从工具研发、融合应用、精度提升三方面发力。研发适配性强的专用数字工具,结合高湿、高尘等野外治理场景特性,设计定制化监测设备与分析软件,避免通用技术水土不服;加强多技术融合应用,构建统一集成框架,推动物联网、AI、区块链等技术协同。通过优化传感器硬件性能、引入抗干扰算法,提升复杂环境下数据采集与分析精度,为治理决策提供可靠数据支撑。
3.2 消除协同阻碍
围绕体系机制痛点,重点推进数据共享、权责适配与标准统一。打破数据壁垒,搭建跨区域、跨部门的统一数据共享平台,明确数据共享范围与权限,通过制度约束提升各主体数据共享意愿,形成全域治理数据网络;健全数字化治理权责机制,结合数字化流程特点,重新梳理并划分治理权责,避免权责真空与多头管理;制定统一的技术标准与数据规范,明确数据格式、监测指标定义等要求,确保不同平台数据可互通互用,为协同治理奠定基础。
3.3 补齐支撑短板
针对支撑保障不足问题,从人才、资金、安全三方面强化保障。加强复合型人才培养,通过高校专业设置优化、在职人员跨领域培训,培育既懂生态治理又掌握数字技术的人才;拓宽资金渠道,统筹政府财政投入与社会资本参与,对欠发达地区给予专项补贴,缓解资金压力;建立数据安全防护体系,采用加密技术、访问控制等手段,加强环境敏感数据保护,防范数据泄露与篡改风险,保障治理安全。
3.4 破解落地难题
聚焦基层实践痛点,以试点、培训、闭环管理推动转型落地。开展试点示范项目,选择典型区域或治理场景先行先试,总结可复制的转型模式后逐步推广;加强基层数字化能力培训,通过实操教学、案例讲解,提升基层人员技术操作与应用能力,充分挖掘数字化平台价值,在技术落地后定期评估应用成效,根据治理需求动态调整技术方案,避免重引进轻应用,确保技术转化为实际治理效能。
结语
生态环境治理数字化转型既拥有技术、政策、实践与资源层面的多重机遇,也面临技术适配、体系机制、支撑保障及实践落地的挑战。前文提出的技术优化、体系完善等建议,为突破转型瓶颈提供了可行路径。未来需持续推动技术与治理深度融合,落实各项建议,以数字化赋能生态环境治理提质增效,为实现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筑牢生态安全屏障提供有力支撑。
参考文献
[1]郑孟凡.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的对策探析[J].品位•经典,2024,(21):65-67.
[2] 李宝字, 华敏敏, 蒋栩栩. 我国海洋生态环境治理存在的问题及路径选择[J]. 中国水运,2022,(21):69-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