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全生命周期理论的市政工程设施维护管理策略
严洪超
身份证号:330281199106193311
引言:
市政工程设施包括城市道路、桥梁、排水、给水、照明、环卫等,是保障城市正常运行、改善城市环境、服务广大市民生活的重要基础。本文立足我国城市市政设施管理的现实需求,结合全生命周期理论的核心思想,探索市政设施维护管理的系统优化路径和创新策略,为城市管理部门、运营企业和设施养护单位提供理论支持与操作指南。
一、市政工程设施全生命周期维护管理的理论基础与体系构建
全生命周期理论起源于工业制造与设备资产管理领域,强调对产品或设施从规划、设计、生产、使用、维护到报废处置的全过程系统管理。应用于市政工程设施领域,就是要以设施全寿命为主线,统筹各阶段的性能目标、维护需求和经济投入,追求生命周期内整体价值最优。全生命周期维护管理体系的核心在于:一是将设施建造初期的耐久性设计、材料选型、施工工艺与后期运营维护需求统筹考虑,降低早期失效概率;二是在设施运行阶段建立健全的健康监测和评估机制,动态掌握设施技术状况和风险隐患,实现基于状态的预防性维护,而非单纯依赖时间周期或突发抢修;三是通过信息化和数字化手段,集成各阶段的设计、施工、运维和资产管理数据,形成完整的数据链条,支撑设施全生命周期的智能决策;四是重视设施的适应性与可更新性设计,为后续改造扩容、绿色升级和功能转换预留空间。构建全生命周期维护管理体系,需要设施业主、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养护单位和政府监管部门的协同合作,明确各方责任,形成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管理闭环。只有如此,才能实现市政设施的可持续健康运行,降低全生命周期综合成本,提升城市公共服务能力。
二、设施健康监测与状态评估在全生命周期管理中的作用
市政工程设施的服役环境复杂多变,荷载频繁、自然环境恶劣、突发事件多,易发生材料劣化、结构损伤、功能衰退等问题。设施健康监测与状态评估是实现全生命周期管理的基础环节。现代健康监测技术包括结构传感器监测、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影像、无人机巡检、物联网设备、移动互联网应用等,通过对设施关键部位的荷载响应、应力应变、裂缝扩展、沉降变形等参数的实时采集,实现设施技术状态的量化评估和风险预警。健康监测数据的动态积累不仅能及时发现潜在隐患,防止突发性失效,也为设施寿命预测、维护决策、升级改造提供科学依据。状态评估方法由传统的经验判断和人工巡检,逐步向基于数据驱动的定量分析和智能判别转变。借助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算法,可实现设施健康状况的分级管理与精准维护,减少不必要的维修支出,提高维护资源的使用效率。设施健康监测与状态评估的集成化应用,是推动市政设施养护由“经验驱动”向“数据驱动”转变,实现全生命周期精准管理的重要基础。
三、基于全生命周期的市政设施预防性维护与智能化养护策略
预防性维护是全生命周期维护管理的核心理念。与传统“事后修复、定期保养”模式不同,预防性维护强调基于设施健康监测与状态评估结果,主动进行早期干预和有针对性的养护作业,延长设施使用寿命,降低全周期成本。在市政工程设施维护中,应根据设施类型、服役年限、技术状况和运行环境,制定分级分类的维护策略。对于处于早期或良好状态的设施,可通过定期巡检、简单养护和轻微修复维持性能;对于存在一定损伤或功能退化的设施,则应安排专项修复、加固改造或功能提升。智能化养护是近年来市政设施维护管理创新的重点方向。借助BIM(建筑信息模型)、物联网、智能感知和大数据分析等技术,可以实现养护作业的自动化、信息化和精细化。设施数字化档案、维修历史和状态评估结果通过数据平台统一管理,支撑维护决策的科学性和前瞻性。智能养护设备如自动巡检机器人、移动检测仪、远程监控平台等,显著提升了养护作业的效率和安全性。综合来看,基于全生命周期理论的预防性维护与智能化养护策略,不仅降低了突发事故风险和养护费用,也提升了市政设施的服务水平和资产价值。
四、绩效评价与经济分析在设施维护管理中的应用
市政工程设施维护管理的终极目标,是实现设施全生命周期内的性能最优与成本最小。绩效评价体系是全生命周期管理闭环的重要组成部分。绩效评价不仅包括设施技术状况、使用功能、安全性、耐久性等客观指标,还应覆盖经济性、环境影响、社会满意度等综合效益。科学的绩效评价体系有助于政府和业主及时了解设施运行质量,发现管理短板,优化维护决策。经济分析则贯穿设施全生命周期,包括投资决策、建设成本、运营维护费用、报废处置等环节。通过全寿命周期成本(LCC)分析方法,可以评估不同设计、材料和维护方案的经济性,为设施建设与养护提供数据支持。将绩效评价结果与资金投入、资源配置挂钩,实行绩效激励和责任追溯,有助于调动设施管理各方积极性,推动管理水平持续提升。随着数字经济的发展,市政设施维护管理逐步引入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模型,实现绩效评价的智能化和实时化。未来,应进一步完善绩效评价与经济分析的指标体系,加强与城市综合管理和智慧城市建设的深度融合。
五、结论
基于全生命周期理论的市政工程设施维护管理策略,是适应新时代城市管理精细化、智能化和可持续化要求的重要创新。本文系统梳理了市政工程设施维护管理的全生命周期理论基础,分析了设施健康监测、预防性维护、智能养护、绩效评价等关键环节,提出了以信息化和智能化为核心的设施维护管理优化路径。研究表明,只有建立以全生命周期为主线、以数字化管理为基础、以绩效评价为驱动、以预防性维护为核心的管理体系,才能有效延长市政设施服役寿命,提升城市公共服务能力,实现设施资产价值的最大化。展望未来,随着智慧城市、数字孪生、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深入应用,市政设施维护管理将步入全生命周期智能管理新时代。行业应加强标准化、制度化、专业化与智能化能力建设,推进设施管理理念和技术全面升级,为我国城市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参考文献:
[1]谢长春.房屋建筑与市政工程施工消防安全管理探讨[J].今日消防,2024,9(12):82-84.
[2]余以文.市政工程规划在城市规划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分析[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24,(36):28-30.DOI:10.19569/j.cnki.cn119313/tu.202436010.
[3]廖小晖.市政工程给排水设计常见问题与应对策略研究[J].陶瓷,2024,(12):222-224.DOI:10.19397/j.cnki.ceramics.2024.12.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