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水电工程中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研究
江珊
身份证号码:420704199007285620
引言:水利水电工程作为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防洪、发电、灌溉、供水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对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然而,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和运营也会对周边环境产生一系列的影响,包括生态系统的改变、水质的污染、土地资源的占用等。在当前全球倡导可持续发展的大背景下,如何在水利水电工程中实现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有机统一,成为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一、水利水电工程对环境的影响
(一)正面影响
改善水资源调配:水利水电工程可以通过水库的调节作用,合理分配水资源,缓解水资源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布不均问题。例如,南水北调工程将长江流域的水资源调往北方缺水地区,有效改善了北方的水资源状况,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提供清洁能源:水电是一种清洁、可再生的能源,水利水电工程中的水电站能够利用水能发电,减少对传统化石能源的依赖,降低温室气体排放,有利于应对气候变化和环境保护。
防洪减灾:水库可以拦蓄洪水,削减洪峰流量,减轻下游地区的洪水灾害。例如,三峡水库在防洪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有效保护了长江中下游地区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
(二)负面影响
生态系统破坏: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会改变河流的自然流向和水文情势,影响水生生物的生存环境。水库的形成会淹没大量的陆地生态系统,导致生物栖息地丧失,物种多样性减少。例如,一些珍稀鱼类可能因为无法适应水库环境而面临灭绝的危险。
水质变化:水库蓄水后,水流速度减缓,水体的自净能力下降,容易导致水质恶化。同时,工程建设过程中产生的施工废水、生活污水等如果处理不当,也会对周边水体造成污染。
土地资源占用:水利水电工程需要占用大量的土地,包括水库淹没区、大坝建设区、移民安置区等。这不仅会导致土地资源的减少,还可能引发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如移民安置困难等。
二、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与运营中的环境保护挑战
(一)生态保护与修复难度大
水利水电工程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往往是长期的和复杂的,生态系统的恢复和修复需要较长的时间和大量的资金投入。而且,一些生态破坏可能是不可逆的,如物种灭绝等,这给生态保护与修复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二)水质污染治理任务重
随着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的不断推进,工程建设和运营过程中产生的污水排放量也在不断增加。同时,周边地区的农业面源污染、工业污染等也会对水库水质产生影响。如何有效治理水质污染,保障水库水质安全,是当前面临的重要任务。
(三)移民安置与社会稳定问题
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往往需要大规模的移民,移民安置工作涉及到土地征用、房屋拆迁、就业安置等多个方面,如果处理不当,容易引发社会矛盾和不稳定因素。而且,移民在新环境中的生活适应和长远发展也是一个需要关注的问题。
三、水利水电工程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一)科学合理的规划设计
生态优先原则:在水利水电工程的规划设计中,应充分考虑生态系统的保护和修复,将生态保护作为重要的约束条件。例如,在设计水库时,应合理确定水库的库容和淹没范围,尽量减少对生态系统的破坏。
多目标综合规划:水利水电工程的规划应综合考虑防洪、发电、灌溉、供水、生态等多个目标,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综合利用。例如,在规划河流梯级开发时,应统筹
考虑各梯级工程之间的生态流量保障和水资源调配。
环境影响评价:在工程规划阶段,应开展全面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科学预测工程建设对环境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环境保护措施和对策。环境影响评价应贯穿于工程建设的全过程,为工程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二)严格规范的施工管理
绿色施工理念:在施工过程中,应树立绿色施工理念,采用环保型的施工技术和设备,减少施工过程中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例如,采用低噪声、低粉尘的施工机械,合理布置施工场地,减少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施工废水处理:加强对施工废水的处理和管理,建设完善的废水处理设施,确保施工废水达标排放。同时,应尽量减少施工废水的产生量,提高水资源的循环利用率。
生态保护措施:在施工过程中,应采取有效的生态保护措施,保护施工现场周边的生态环境。例如,设置生态隔离带,减少施工对野生动物栖息地的影响;对施工过程中破坏的植被进行及时恢复。
(三)有效的运营维护管理
生态流量保障:在水利水电工程的运营过程中,应确保下游河道有一定的生态流量,维持河流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可以通过合理调度水库水位、设置生态泄水孔等方式,保障生态流量的下泄。
水质监测与治理:建立完善的水质监测体系,定期对水库水质进行监测和分析,及时掌握水质变化情况。一旦发现水质污染问题,应采取有效的治理措施,如加强污水处理、控制农业面源污染等。
移民后续扶持:重视移民的后续扶持工作,为移民提供就业培训、产业发展等方面的支持,帮助移民在新环境中实现稳定就业和增收致富。同时,应加强对移民安置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提高移民的生活质量。
(四)加强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
科技创新:加大对水利水电工程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领域的科技创新投入,鼓励科研机构和企业开展相关技术研究和开发。例如,研发新型的水质净化技术、生态修复技术等,为水利水电工程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人才培养:加强水利水电工程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领域的人才培养,提高专业人员的素质和能力。高校和职业院校应开设相关专业和课程,培养一批既懂水利水电工程又懂环境保护的复合型人才。
结论
水利水电工程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但同时也对环境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为了实现水利水电工程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在工程建设与运营的全过程中充分考虑环境保护问题,采取科学合理的规划设计、严格规范的施工管理、有效的运营维护管理等策略,加强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水利水电工程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未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社会的发展,水利水电工程的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将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需要不断探索和创新,以适应时代的发展需求。
参考文献
[1]魏浪,徐海洋,赵再兴,等.喀斯特地区水电水利开发环境保护技术研究与实践[M].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806.256.
[2]历明涛.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现场环境保护和污染控制技术研究[J].皮革制作与环保科技,2024,5(23):32-34+37.
[3]黄圣源.环境保护在水利水电工程管理中的实践与策略[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24,(08):64-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