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监测在生态环境保护中的影响与发展
陈中华
滨海县头罾环境检测服务有限公司
一、引言
在全球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峻的背景下,生态环境保护已成为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议题。环境监测作为生态环境保护的 “耳目” 与 “哨兵”,通过对环境要素的实时感知与数据采集,为生态环境的认知、评估、决策与治理提供重要依据。随着环境问题的复杂化与多元化,环境监测的技术体系与功能定位也在不断演进,其在生态环境保护中的战略价值愈发凸显。从大气污染治理到水体生态修复,从土壤污染防控到生物多样性保护,环境监测贯穿生态环境保护全过程,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二、环境监测在生态环境保护中的核心功能与影响
2.1 环境认知与数据基础构建
环境监测依托多源技术手段,实现对大气、水体、土壤等环境要素的立体化感知。光谱分析、色谱技术等分析化学方法,凭借其高精准度,能够测定污染物的种类与浓度。例如,气相色谱 - 质谱联用技术(GC - MS)可对挥发性有机污染物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将污染物检测限降低至纳克级别 。遥感监测与地理信息系统(GIS)的深度融合,赋予大尺度生态环境动态监测能力。高分辨率卫星遥感影像结合 GIS 空间分析功能,可实现对森林覆盖率、湿地面积变化等生态要素的长期追踪。这些技术的综合运用,构建起生态环境的数字化模型,促使环境认知从传统经验驱动模式向数据驱动模式转变。监测数据不仅记录环境现状,更通过时空序列分析,借助傅里叶变换、小波分析等数学方法,揭示环境演变规律,为生态环境研究提供不可或缺的基础数据支撑。
2.2 环境质量评估与预警体系
环境监测数据是环境质量评估的核心依据。通过建立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结合数理统计与机器学习算法,可实现对环境质量的量化分级与趋势预测。在大气环境质量评估中,利用主成分分析(PCA)、层次分析法(AHP)等多元统计方法,综合考虑 PM₂.₅ 、PM₁₀ 、二氧化硫等多种污染物浓度,得出客观的空气质量指数。基于物联网与大数据技术搭建的实时监测网络,具备对突发性环境事件的早期预警能力。以水质监测为例,由多参数水质传感器组成的阵列,可实时监测 pH 值、溶解氧、电导率等指标,通过长短期记忆网络(LSTM)等深度学习模型,预判水体污染扩散路径与趋势,为环境应急管理争取宝贵的响应时间,有效降低生态环境损害风险。
2.3 环境管理与决策支持
环境监测为环境政策制定、污染防治与生态修复提供重要决策依据。通过对监测数据的深度挖掘,运用关联规则分析、聚类分析等数据挖掘技术,可识别污染来源、评估治理成效,实现环境管理的精准施策。在区域大气污染防治中,监测数据可辅助划定重点管控区域,为产业布局优化与能源结构调整提供科学依据。同时,环境监测作为环境执法的技术支撑,其获取的客观数据在污染责任认定与环境损害赔偿中发挥关键作用。依据《环境监测数据弄虚作假行为判定及处理办法》,可靠的监测数据成为保障环境法律法规有效实施的重要支撑。
三、环境监测面临的挑战与困境
3.1 技术层面的局限性
当前环境监测技术在灵敏度、分辨率与智能化程度上仍存在不足。传统监测设备依赖人工采样与实验室分析,导致监测时效性与连续性较差。新兴的在线监测技术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这一状况,但在复杂环境下的适应性与稳定性有待提升。例如,在高湿度、高粉尘的工业环境中,气体传感器易出现漂移、失效等问题。生态系统的多尺度、非线性特征对监测技术提出更高要求,现有技术难以实现对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全面监测。在生物多样性监测领域,传统样方法、样线法效率低且覆盖范围有限,而新兴的环境 DNA(eDNA)技术虽具有高灵敏度,但在物种鉴定准确性与标准化方面仍存在挑战。
3.2 数据整合与共享难题
环境监测数据分散于多部门、多平台,存在标准不统一、格式不兼容等问题。不同监测网络在技术规范、质量控制与数据管理上缺乏协同,导致数据孤岛现象严重。例如,气象部门的大气监测数据与生态环境部门的空气质量监测数据在数据格式、时间分辨率上存在差异,难以直接整合分析。数据共享机制的不完善,限制了数据的综合利用价值,难以形成对生态环境的系统性认知。同时,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问题也成为数据开放共享的重要障碍,在平衡数据利用与安全保护方面仍缺乏有效的解决方案。
3.3 制度与管理体系短板
环境监测管理体制存在职能交叉与权责不清的问题,部门间协调机制不畅,影响监测工作的整体性与有效性。在跨区域环境监测中,不同行政区域的监测标准与管理要求不一致,导致监测数据缺乏可比性。监测质量保障体系有待完善,部分监测机构存在技术能力不足、质控措施落实不到位等问题。此外,环境监测的资金投入与人才队伍建设相对滞后,难以满足生态环境保护日益增长的需求。基层监测机构普遍存在设备老化、专业技术人员短缺等情况,制约了环境监测工作的高质量发展。
四、环境监测的未来发展路径
4.1 技术创新驱动监测能力提升
推动环境监测技术向高灵敏度、高分辨率、智能化方向发展。研发新型传感器与监测设备,如基于纳米材料的气体传感器,可实现对痕量有害气体的快速检测;生物传感器利用生物识别元件与换能器的结合,能特异性检测环境中的生物毒素。发展无人机、卫星遥感与地面监测相结合的空天地一体化监测技术,通过多源数据融合,实现生态环境的全域覆盖与动态跟踪。利用人工智能与大数据技术,构建智能监测平台,集成数据自动采集、智能分析与实时预警功能,提升环境监测的自动化与智能化水平。
4.2 构建协同共享的数据生态
建立统一的环境监测数据标准与共享平台,打破部门壁垒,促进数据互联互通。制定涵盖数据采集、存储、传输、共享等环节的统一标准,规范数据格式与元数据描述。通过区块链技术保障数据的真实性与完整性,利用数据加密与访问控制技术解决数据安全与隐私问题。推动数据的深度挖掘与应用,建立跨学科、跨领域的数据共享机制,鼓励科研机构、企业与公众参与数据应用,为生态环境研究与决策提供更丰富的信息资源。
4.3 完善监测管理与制度保障
优化环境监测管理体制,明确部门职责,建立高效的协调机制。推行跨区域、跨部门的环境监测协同管理模式,加强监测标准与管理要求的统一。加强监测质量控制体系建设,完善监测技术规范与质量标准,建立全流程质量管控机制。加大资金投入与人才培养力度,建立多元化的资金保障机制,鼓励社会资本参与环境监测基础设施建设。通过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联合培养的方式,培养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同时,推动环境监测立法,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为监测工作提供坚实的法律保障。
五、总结
环境监测作为生态环境保护的关键环节,在环境认知、质量评估与管理决策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环境认知层面,其通过多源技术融合构建数字化环境模型,将人类对生态系统的认知从经验驱动转向数据驱动;在质量评估领域,凭借智能算法与实时监测网络,实现环境风险的精准预警;在管理决策维度,为政策制定与污染治理提供量化依据,确保环境治理的科学性。面对日益复杂的生态环境问题,环境监测需以技术创新为核心驱动力,突破设备灵敏度与智能化的瓶颈;通过构建协同共享的数据生态,打破部门数据壁垒;依托制度完善与管理优化,建立全流程质量管控体系。唯有如此,环境监测才能更好地服务于生态环境保护,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向更高水平发展。
参考文献
[1] 环境工程建设中环境监测的促进作用探析[J]. 廖华玲.皮革制作与环保科技,2023(10)
[2] 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中的生态环境监测的重要性及改善措施[J]. 吴向辉;鲁珊珊.科技风,202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