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路工程预算管理与成本控制的问题剖析及优化策略研究
张月宣
陕西国铁工程咨询管理有限公司
1 引言
在国家“ 十四五“ 规划对基础设施建设提出高质量发展要求的背景下,铁路工程投资规模持续扩大,2023 年全国铁路固定资产投资达7200 亿元。然而,铁路工程施工周期长(平均3-5 年)、投资构成复杂(涵盖直接费、间接费、预备费等12 类费用),预算失控问题频发。据统计,近三年铁路项目平均预算超支率达 15.7% ,其中隧道工程人工费缺口尤为突出,高原地区项目实际人工费较定额标准高出 62‰ 。因此,强化预算管理与成本控制已成为铁路工程管理领域的关键课题。
2 铁路工程预算管理现存问题剖析
2.1 管理体制与机制缺陷
当前铁路工程预算管理普遍存在“ 重编制、轻执行“ 现象, 62% 的施工企业未建立全流程预算管控体系,导致预算编制与执行的系统性脱节。如中铁十二局某项目因未建立动态调整机制,2022 年钢材价格上涨 31% 时仍沿用基期预算,导致采购成本超支1520 万元;某客专隧道施工中,混凝土用量偏差 12% 未及时预警,累计超耗1800 立方米,直接损失72 万元。同时, 85% 的铁路企业缺乏量化考核体系。某客专隧道开挖班组为赶工期盲目增加爆破频次,超挖量达设计标准的 170% ,额外产生回填成本230 万元,最终仅作口头批评;另一枢纽项目因未落实劳务分包考核,工序衔接延误导致窝工损失850 万元,责任追溯流于形式。
2.2 物资与设备管理漏洞
铁路工程材料成本占比达 55%-65% ,但“ 采购-仓储-领用“ 三环节失控问题显著,在某双线隧道项目中具象化:采购环节未执行三家比价,防水材料单价高 18% ,多支出112 万元;仓储环节1200 吨水泥露天堆放淋雨报废,损失48 万元;施工阶段钢筋切割损耗率 4.3% ,超行业标准2.8 个百分点,浪费钢材86 吨。设备管理方面,铁路工程设备平均利用率仅 68‰ 某枢纽工程 2 台大型机械因施工计划冲突闲置 35% 工期,折旧费损失 336万元;某桥梁项目租用起重机型号不匹配,效率降低 40% ,额外产生租赁费用92 万元,体现设备管理“ 重购置轻调度” 的典型问题。
2.3 劳务与分包管理失控
劳务分包单位选择不当导致预算失控问题频发。根据实证显示, 37% 的铁路分包事故源于资质造假。某特大桥项目违规选用无隧道资质队伍,2号隧道初期支护合格率仅 76% ,120 米段落喷射混凝土脱落,返工成本380万元;该队伍在海拔3200 米施工时,工人高原反应就医率 25% ,直接导致工期延误45 天。同时,劳务结算中“ 三假现象” (假台班、假签证、假量单)普遍存在。某城际铁路项目月均虚报挖掘机台班 90 个,多结算 76 万元;部分班组伪造混凝土浇筑签证单,虚报 1200 立方米,套取工程款 48万元,暴露出审核流程的形式化缺陷。
2.4 特殊环境预算编制缺陷
高原地区铁路工程预算编制存在显著滞后性。以海拔 4000 米以上隧道为例,现行定额人工工日单价82 元,仅为实际人工成本(133 元/工日)的 61.7‰ 。某高原铁路隧道项目因人工费预算不足,导致施工人员流失率达 40% ,工期延误270 天,追加成本1.2 亿元。
3 铁路工程预算全流程优化策略
3.1 投资决策阶段精准预算
铁路工程投资决策阶段的预算编制需构建“ 调研-模拟 -评审” 三位一体的管控体系。研究指出,前期市场调研需覆盖至少200 组材料价格数据,包括钢材、水泥等主材的近三年历史波动曲线、区域价差及期货趋势,建立动态预测模型,将钢材价格误差率控制在 3% 以内,为预算编制奠定数据基础。中期借助 BIM 技术搭建 4D 施工模拟平台,将进度计划与资源配置深度耦合,某枢纽工程通过模拟发现隧道开挖与衬砌的17 处工序冲突,调整后设备利用率从 65% 提升至 82% ,直接节约机械成本 850 万元,印证了技术模拟对资源优化的关键作用。后期引入跨领域专家评审机制,组建包含造价工程师、施工技术专家的论证团队,对预算方案进行多轮校验。某高铁项目通过该机制使投资估算准确率从 78% 提升至 92‰
3.2 设计阶段限额控制
设计阶段的预算优化需以价值工程为导向,建立“ 功能 -成本” 量化评价体系。通过对隧道支护参数、桥梁结构形式等进行经济性比选,某客运专线项目将 IV 级围岩段喷射混凝土厚度从 30cm 优化至 25cm ,结合锚杆间距调整,在安全系数不变的前提下降低混凝土用量 12% ,全隧道 5.8公里段节约成本1500 万元,验证了设计优化的成本挖潜空间。研究者强调,限额设计需贯穿方案设计至施工图阶段,将投资估算分解到各专业,形成刚性管控指标。
针对设计变更风险,建立分级审批制度:50 万元以下变更由设计单位专业负责人审核,50-200 万元变更需经建设单位造价部门评估,超过 200万元的变更须委托第三方机构开展经济合理性论证。某城际铁路项目通过该机制减少隧道开挖方案、站房装饰等不合理变更23 项,避免860 万元成本流失。实践表明,设计阶段每减少 1% 的预算偏差,可使施工阶段成本超支风险降低 12% ,凸显了前端控制的战略价值。
3.3 施工阶段精细化管理
施工阶段的预算管控需依托数字化手段构建全流程管理体系。搭建“ 互联网 + 物资管理” 平台,实现采购、仓储、领用的智能化:采购环节通过电子招标平台比价、仓储环节部署物联网监控、施工环节采用扫码领料系统。设备管理方面推行租赁动态调度系统,通过GPS 定位与进度计划匹配,某枢纽工程将设备闲置率从 32% 降至 11% ,年节约租赁成本160 万元。
劳务分包管理建立“ 红黄牌” 考核机制,从工序合格率、进度履约率等 6 个维度量化评分,某特大桥项目通过该机制使分包工程合格率从 82% 提升至 98% ,减少返工成本 320 万元。研究者指出,施工阶段的精细化管理需聚焦“ 人、机、料” 三要素的动态协同,通过实时数据采集与分析,将预算偏差控制在 5% 以内,确保成本目标的落地。
3.4 特殊环境预算调整机制
高原地区铁路工程需建立适应性预算调整体系。根据海拔高度制定人工工日调整系数:3000-4000 米区域乘以 1.5 系数,4000 米以上乘以 2.0 系数。配套建立高原补贴动态发放机制,通过人脸识别考勤系统与薪酬系统联动,确保防寒补贴、氧气补贴及时到位。高原地区预算编制还需纳入特殊设备投入(如制氧机、保温棚)及应急保障成本。此类调整需结合现场工效实测数据,如海拔4000米以上地区工人劳动效率较平原地区降低 40% ,需在预算中予以充分考虑,确保成本测算与实际消耗的匹配性。
4 结论
铁路工程预算管理与成本控制需构建“ 全流程、动态化、精准化” 管理体系,通过体制机制创新突破传统管控瓶颈、技术手段深度应用提升资源配置效率、特殊环境适配策略增强成本应对能力,实现预算管控效能的系统性提升。未来研究可聚焦人工智能在预算预测中的应用、绿色施工成本管控等前沿领域,为铁路工程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全面的理论支撑。
参考文献
[1] 屈焕茹。加强铁路预算成本控制的措施 [J]. 运输经理世界,2023(4):43-45.
[2] 彭琛。探讨如何优化铁路工程造价全过程管理问题 [J]. 交流与探讨,2021 (9):150-152.
[3] 周煊清。铁路工程全过程造价控制管理 [J]. 智能城市,2020(8):96-97.
[4] 王艳。铁路工程预算管理和控制的具体实行方案 [J]. 建筑与预算,2019 (10):36-39.
[5] 张丽波。铁路工程预算控制管理有效措施分析 [J]. 运输经理世界,2021 (3):71-73.
[6] 张传军。铁路隧道工程预算定额中的人工费分析与探讨 [J]. 隧道建设,2021,41 (4):561-5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