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监测在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探讨
王惟宇 陆山伟
中科泰检测(江苏)有限公司 江苏省兴化市 225700
一、引言
在全球生态环境面临严峻挑战的当下,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核心议题。环境监测作为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犹如生态系统的 “听诊器”,能精准捕捉生态环境变化的细微信号。它不仅为生态保护提供科学依据,更是推动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的关键环节,对维护地球生态平衡意义重大。
二、环境监测概述
2.1 环境监测的定义与目的
环境监测是指通过对影响环境质量因素的代表值的测定,确定环境质量(或污染程度)及其变化趋势。其目的在于准确评估环境质量状况,为环境管理、污染防治、生态保护等提供科学依据。例如,通过对空气质量的监测,能及时了解空气中污染物的浓度,判断是否达标,从而采取针对性措施改善空气质量。
2.2 环境监测的主要技术手段
环境监测运用多种技术手段。物理监测借助传感器等设备,对温度、湿度、噪声等物理参数进行测量。化学监测通过化学分析方法,检测环境中的污染物成分与含量。生物监测利用生物对环境变化的响应来评估环境质量,如观察生物多样性的变化。
2.3 环境监测的主要内容
环境监测涵盖多个方面。大气监测通过分布在城市、工业区的监测站点,实时追踪空气中二氧化硫、氮氧化物、PM2.5 等污染物浓度,结合气象数据分析扩散趋势,为雾霾治理、工业减排等提供依据。水质监测针对地表水、地下水及饮用水,检测酸碱度、化学需氧量、重金属含量等指标,像对饮用水源地的定期监测可保障居民用水安全,对河流的监测能及时发现工业废水偷排问题。土壤监测聚焦耕地、厂区周边土壤,分析有机质等养分含量及重金属、农药残留等污染物,为土壤修复和农业安全种植提供数据。生态监测则通过实地调查与遥感结合,跟踪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变化,如湿地生态系统的监测可反映区域生态韧性。
三、环境监测在生态保护中的作用
3.1 为生态保护提供数据支持
准确、全面的环境监测数据是生态保护决策的基石。以自然保护区为例,通过长期布设红外相机、水质传感器等设备,持续监测区内生物种类、数量及分布变化,同时记录气候、植被等环境因子,能构建完整的生态数据库,以此清晰了解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为制定科学的保护规划提供依据。如云南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监测到亚洲象种群数量波动与栖息地碎片化相关后,管理部门据此划定生态廊道建设方案,有效缓解了人象冲突,为亚洲象营造了更适宜的生存环境。
3.2 预警生态环境风险
环境监测能够及时察觉生态环境中的潜在风险。在水体监测中,通过自动采样仪实时跟踪水质指标,若发现某些污染物浓度持续上升且超出安全阈值,系统会立即触发预警机制,将数据同步至环保部门和流域管理机构。像太湖流域的监测网络曾捕捉到蓝藻生长关键因子异常变化,提前 72小时发出水华预警,相关部门迅速启动应急调水、藻类打捞等措施,成功遏制了污染扩散,最大限度保护了水生态系统的完整性。
3.3 评估生态保护成效
对生态保护措施实施后的效果评估,离不开环境监测。在实施大规模植树造林项目后,通过卫星遥感监测森林覆盖率变化,结合地面采样分析土壤侵蚀量、土壤有机质含量,同时调查区域内动植物种类增减情况,多维度呈现生态指标的改变,以此判断造林项目对生态环境的改善效果。陕北退耕还林工程中,监测数据显示 20 年间林草覆盖率提升 30% ,水土流失量减少 60% ,这为后续优化造林树种搭配、调整管护策略提供了有力参考,推动生态修复工作持续向好。
四、环境监测在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
4.1 推动资源合理利用
环境监测数据有助于评估资源的可持续性,为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提供精准指引。以水资源为例,通过构建覆盖流域、城市、乡村的立体监测网络,实时追踪地表水的径流量、地下水的水位变化,以及水体中溶解氧、污染物含量等指标,能够全面掌握水资源的动态平衡状况。在西北干旱地区,监测数据显示某流域年径流量逐年递减,且农业灌溉用水效率仅为 40% 左右,基于此,当地政府调整了种植结构,推广滴灌、喷灌等节水技术,并制定了跨区域调水方案,使水资源利用率提升至 65% 以上,既保障了农业生产的稳定,又避免了地下水位持续下降带来的生态危机。同样,在矿产资源开发中,通过监测矿区周边土壤、植被及地下水的污染程度,可划定合理的开采范围和开采强度,确保资源开发与生态修复同步进行,实现资源利用的代际公平,为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资源基础。
4.2 助力产业绿色转型
环境监测通过构建全流程的污染监控体系,倒逼工业企业摆脱高耗能、高污染的发展模式,迈向绿色可持续的发展路径。在传统制造业集中的工业园区,在线监测系统实时采集企业废气、废水的排放数据,并与环保部门的监管平台联网,一旦发现污染物超标排放,系统会立即报警并自动锁定企业的生产设备。某化工企业曾因排放的废水中化学需氧量超标 3 倍被监测系统捕获,在环保部门的督促下,该企业投入 2000 万元引进先进的污水处理技术,不仅实现了废水达标排放,还通过中水回用每年节约水资源成本 150 万元。
4.3 促进公众参与可持续发展
环境监测结果的公开透明,搭建起公众与环境治理之间的桥梁,激发了全社会参与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如今,通过手机 APP、政务网站等渠道,公众可以随时查询所在区域的空气质量指数、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土壤污染风险等级等监测数据,这些通俗易懂的数据让抽象的环境问题变得具体可感。在某沿海城市,当监测数据显示近岸海域海水富营养化指数连续三个月上升时,环保部门通过社交媒体发布了详细的监测报告和成因分析,引发市民广泛关注。随后,民间环保组织发起 “减少生活污水排放,保护蓝色海岸” 的公益活动,市民纷纷响应,主动参与污水管网维护监督、使用无磷洗涤剂等行动。同时,学校将环境监测数据融入环保课程,组织学生开展 “监测数据解读” 实践活动,培养青少年的环保意识。这种 “监测数据公开 — 公众认知提升 — 主动参与行动” 的良性循环,使可持续发展理念从政策层面深入到社会肌理,形成政府、企业、公众协同共治的多元格局。
五、结论
环境监测在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它通过为生态保护提供数据支持、预警环境风险、评估保护成效,以及推动资源合理利用、助力产业绿色转型、促进公众参与可持续发展等多方面,为实现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目标提供坚实保障。在未来,应进一步加强环境监测体系建设,提升监测技术水平,确保监测数据的准确性与及时性,更好地服务于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事业,为人类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态环境。
参考文献
[1]钱雪.水质监测技术在水生态环境保护中的应用方法探讨[J].皮革制作与环保科技,2025,6(09):125-127.
[2]徐传玉,李璇冬,宋书冬.试论环境监测技术在环境保护及经济发展中的应用[J].绿色中国,2025,(08):187-189.
[3]严舒.环境监测在生态保护中的作用及发展措施[J].黑龙江环境通报,2025,38(03):8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