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化监测系统助力河道建筑环境动态评估实践
王冬 储修如
天津市水利工程集团有限公司 天津 300222
引言
河道作为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承担着防洪、排涝、灌溉等基本功能,还对城市景观塑造、生态平衡维持起着关键作用。其周边的建筑环境,如桥梁、堤坝、临水建筑等,与河道生态相互影响。传统对河道建筑环境的评估多依赖人工定期巡查与有限的定点监测,存在信息获取滞后、评估范围局限、难以捕捉动态变化等弊端。在数字化时代,智能化监测系统应运而生,融合先进的传感器技术、信息技术与数据分析手段,能够对河道建筑环境进行全方位、实时化监测与动态评估,及时发现问题,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助力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河道空间,推动城市生态与建设的协调发展。
一、智能化监测系统的关键构成
1.1 多元感知设备
智能化监测系统的基础是各类感知设备。水质传感器可实时监测溶解氧、氨氮、化学需氧量等关键水质指标,精确反映河道水体污染程度与自净能力;水位传感器能动态跟踪河道水位变化,为防洪排涝预警提供关键数据;流量传感器则用于监测水流速度与流量,辅助分析河道水动力条件。在河道周边建筑设施方面,位移传感器、应力传感器可监测桥梁、堤坝等结构的变形与受力状况,保障建筑安全。这些传感器部署在河道及周边建筑的关键节点,形成全面感知网络,确保数据采集的完整性与准确性。
1.2 数据传输与存储模块
感知设备采集的数据需及时、稳定传输至处理中心。系统运用无线通信技术,如 4G、5G 网络,实现数据快速上传,保障数据时效性。对于数据存储,采用云存储与本地存储结合方式。云存储便于数据远程访问与共享,满足多部门协同需求;本地存储作为备份,确保数据安全。通过构建高效数据传输与存储体系,避免数据丢失与延误,为后续分析评估奠定坚实数据基础。
1.3 智能分析平台
智能分析平台是智能化监测系统的核心。利用大数据技术对海量监测数据整合、清洗,挖掘数据间潜在关联;借助人工智能算法,如机器学习中的分类算法,对河道水质类别精准判断,预测水质变化趋势;通过深度学习构建建筑结构健康评估模型,依据传感器数据评估桥梁、堤坝等建筑结构健康状况。智能分析平台能够从复杂数据中提炼有价值信息,为河道建筑环境动态评估提供科学依据。
二、智能化监测系统助力动态评估的运行逻辑
2.1 实时数据驱动评估
智能化监测系统持续采集河道建筑环境数据,实时更新数据库。评估模型依据最新数据运算,及时反映环境现状与变化。例如,水质传感器数据实时变化,智能分析平台即刻计算水质综合指数,若指数异常,迅速发出水质恶化预警,使管理部门第一时间掌握情况,采取应对措施,实现评估的及时性与动态性。
2.2 多维度指标综合评估
系统从水质、水文、建筑结构安全等多维度设定评估指标。水质评估涵盖污染物浓度、富营养化程度等;水文评估包括水位、流量、流速稳定性等;建筑结构评估涉及位移、应力、裂缝发展等。通过对各维度指标综合分析,形成对河道建筑环境的全面评价。如评估某河道时,综合水质变差、水位异常波动、桥梁结构位移增大等多维度指标,判断该区域建筑环境面临风险,为制定综合整治方案提供依据。
2.3 动态预警与反馈优化
当监测数据超出预设阈值,系统自动触发预警机制。预警信息通过短信、APP 推送等方式发送给相关人员,提醒及时处理。同时,管理部门依据评估结果与预警反馈,优化管理策略。如针对频繁水质预警,加大污染
源排查整治力度;对建筑结构安全预警,安排专业检测与维修,形成监测-评估-预警-优化的良性循环,提升河道建筑环境管理水平。
三、智能化监测系统在河道建筑环境动态评估中的应用实践
3.1 构建科学监测网络
各地根据自身河道的自然特征、周边建筑分布以及管理需求,科学规划智能化监测系统的监测点位。在城市内河区域,考虑到人口密集、人类活动频繁,在居民区、商业区附近河道以及桥梁、水闸等关键建筑设施周边加密设置监测点,重点监测水质变化、建筑结构安全等情况;在自然河道的生态敏感区,如湿地、珍稀水生生物栖息地附近,以及易受洪水冲刷、地质条件不稳定的地段,合理布局感知设备,加强对生态环境指标与水文地质状况的监测。通过科学合理地布局各类感知设备,实现了对不同类型河道建筑环境的全面覆盖监测。
3.2 搭建智能评估平台
开发集数据展示、分析、评估、预警等多功能于一体的智能化评估平台。该平台以直观、可视化的界面呈现河道建筑环境的各类监测数据,通过图表、地图、实时视频等多种形式,清晰展示水质变化曲线、水位涨落动态、建筑结构变形情况等关键信息,使管理人员能够一目了然地掌握河道建筑环境的整体状况。平台具备强大的数据查询与分析功能,用户可根据时间、地点、监测指标等条件便捷查询历史数据,并生成详细的评估报告。例如,管理人员登录智能评估平台后,能够实时查看辖区内各条河道及周边建筑的各项监测指标,通过平台生成的月度或季度评估报告,深入了解河道建筑环境在一段时间内的变化趋势,发现潜在问题,从而制定科学合理的管理计划与决策。
3.3 完善预警响应机制
制定详尽、可操作性强的预警响应预案,明确不同级别预警对应的处理流程、责任部门与具体措施。当预警系统发出轻度预警时,相关部门按照预案要求,增加对预警区域的巡查频次,密切关注问题发展态势;若达到中度预警,立即启动专项排查行动,组织专业人员对问题进行深入调查,分析原因并制定初步解决方案;一旦触发重度预警,各相关部门迅速进入应急响应状态,立即采取紧急处置措施,如关停污染企业、疏散危险区域人员、对受损建筑进行紧急加固等,以最大程度降低风险,保障河道建筑环境安全。例如,当某河道水质监测数据达到重度污染预警级别时,环保、水务等多部门迅速联合行动,依据预案分工协作,溯源污染源头,对违规排污企业依法进行查处,同时启动应急治污工程,通过投放药剂、增加水体流动性等措施,及时遏制污染扩散,逐步改善河道水质,确保河道生态环境安全。
四、总结
智能化监测系统在河道建筑环境动态评估领域展现出显著优势,从关键构成的多元感知设备、高效的数据传输与存储模块到智能分析平台,为动态评估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其运行逻辑通过实时数据驱动、多维度指标综合评估以及动态预警与反馈优化,确保了评估工作的科学性与时效性;在应用实践方面,科学监测网络的构建、智能评估平台的搭建以及完善的预警响应机制,切实提升了河道建筑环境动态评估的水平与管理效能。
参考文献
[1]张超.河道工程根石智能化探测系统的研究与开发[D].山东大学,2020.
[2]陈永娟,张容榕,蒲文鹏.智慧河道系统研究[J].广东化工,2019,46(1):3.
[3]许毅超.基于人工智能算法的河道智能监控预警系统研究及应用[J].水利科技,2023(4):2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