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城市公园海绵景观设施生态效能研究

作者

孙万强 黄雪洪

湖南长沙 浙江杭州 身份证号:410482198010011037 身份证号:330184198111263934

引言

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使得城市生态环境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土地硬化、地表径流增加、水体污染与生态退化问题日益突出,传统“快排快放”的城市雨水管理模式已难以满足可持续发展的需求。在此背景下,海绵城市理念应运而生,并逐步成为城市水资源管理、生态修复与环境改善的重要战略方向。作为城市绿地系统的关键组成部分,城市公园不仅具有美化景观、提供休憩空间的功能,更在雨水调蓄、微气候调节、生物栖息地构建等方面发挥着独特生态作用。海绵景观设施作为将生态理念与园林景观深度融合的工程措施,具有显著的多重效能,其生态价值亟待系统评估与科学量化。目前,已有大量研究聚焦于海绵设施在城市道路、建筑小区等场景中的应用效果,但对于城市公园这一特殊空间中各类海绵设施协同作用、长期运行表现及其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综合评估尚不充分。因此,本文旨在从城市公园视角出发,基于多源数据与典型案例分析,对雨水花园、生物滞留带、透水铺装、生态湿地等设施的结构性能与生态响应进行深入探讨,构建科学评价体系,揭示其生态效能与环境贡献机制,并提出优化建设与管理策略,推动城市公园海绵设施从景观美学向生态功能的全面跃升。

一、城市公园海绵景观设施的组成体系与运行机理分析

城市公园中的海绵设施类型多样、分布分散,依据其在雨水管理与生态功能中的作用可分为调蓄型、渗透型、净化型与生态型等不同类别。调蓄型设施如下凹绿地与雨水调蓄池主要用于汇集雨水,延缓排放峰值,降低城市排水压力;渗透型设施如透水铺装系统、渗井与渗渠通过恢复地表自然渗透能力,补给地下水资源;净化型设施如雨水花园、生物滞留带利用植物–基质–微生物三重作用,对初期雨水径流中的悬浮物、有机污染物与重金属进行有效拦截与降解;生态型设施如人工湿地、生态草沟在水体调节的同时,构建稳定的湿生植被系统,提供生物栖息地与生态连通性。这些设施在运行中通过对雨水的“滞、蓄、渗、净、用、排”全过程调控,构建出一个近自然状态下的城市水文循环系统。其运行机理涉及多尺度、多过程的耦合效应,包括雨水汇集–沉降–入渗–转化–再利用的动态循环机制,以及植物蒸腾–土壤保水–微生物分解–系统反馈等生态响应链条。

二、海绵设施对雨水调蓄与径流削减的调控效应评估

雨水调蓄与径流控制是海绵设施最核心的功能之一,也是衡量其工程效能与生态价值的重要指标。城市公园通过设置下凹式绿地、草沟缓坡与微地形改造,可有效延长雨水在地表的滞留时间,降低地表径流强度与流速,从而削减径流总量与峰值流量,缓解城市排涝系统压力。研究表明,在强降雨事件中,下凹绿地可削减 50% 以上的峰值流量,雨水花园平均调蓄率可达 30%~40% ,透水铺装系统渗透效率视材料与铺装结构而异,一般可实现年径流总量削减率 30% 以上。调蓄效能的实现不仅依赖设施的物理容积,更与土壤渗透性、植被覆盖度、基质类型、地下排水系统等密切相关。此外,调蓄功能还对城市热岛缓解具有间接贡献,通过地表水分蒸发–蒸腾作用调节微气候,降低地表温度与空气干燥度。

三、海绵景观设施对雨水污染物削减与水质净化的生态贡献

城市初期雨水中含有大量悬浮颗粒物、重金属、氮磷营养物、有机污染物等,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水体会造成严重污染。城市公园的海绵设施在雨水净化方面展现出显著生态效益。雨水花园与生物滞留系统通过物理沉降、植物吸收与微生物降解等过程,可有效去除雨水中的污染物,其中悬浮物去除率常达 70% 以上,氮、磷去除率分别可达 40%~60% 与 30%~50% 。人工湿地系统因其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与复杂的基质结构,具有更强的污染物截留与分解能力,尤其在总氮、总磷与COD处理方面表现优异。污染物的削减机制不仅包括物理拦截与生物吸附,还涉及氧化还原反应、离子交换、生物转化与沉积作用等复杂生物地球化学过程。此外,植物配置对净化效能有显著影响,应优选对污染耐受强、生物量大、根系发达的乡土植物,以提高系统稳定性与自净能力。

四、海绵设施对城市微气候调节与生境提升的生态服务分析

城市热岛效应是城市化进程中典型的生态问题,城市公园中的海绵设施通过地表植被蒸腾、土壤湿润度保持及局部湿地气候营造,具有显著的微气候调节功能。雨水花园与生态湿地可通过水体蒸发与植物蒸腾增强空气湿度,降低局部温度,实现 2~5℃的降温效应,缓解城市热岛强度。透水铺装则通过较高的热容与低反照率减缓地表升温速率,有效延缓地表热量积聚。在生态生境方面,海绵设施为城市提供了多样化的湿生、旱生与过渡带生境空间,形成微型生态廊道与物种庇护场所,增强城市生物多样性。生态草沟与湿地系统中可形成相对稳定的鸟类、两栖动物与昆虫生态链,促进城市生物种群的交流与演替,对保护区域性生物资源具有重要意义。

五、城市公园海绵设施生态效能提升的优化路径与管理建议

为充分发挥城市公园海绵设施的生态功能,应从规划布局、设施设计、材料选择与运维管理等多个方面系统优化。在布局层面,应基于城市水文分析与地形特征进行多点分散布设,构建“源头控制–中段调蓄–末端净化”的分级网络系统,实现雨水全过程管理。在设计层面,应依据实际用地功能与景观需求,将设施功能模块化组合,提升系统的弹性与适应性。材料选择方面,应推广高渗透性、低维护性的绿色建材,提升设施运行效率与生命周期性能。植物配置应遵循生态适应性与景观协调性的统一,选用抗逆性强、净化能力高的本土植物群落。

结论

城市公园海绵景观设施作为绿色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雨水调蓄、径流控制、水质净化、微气候调节与生态多样性保护等方面展现出显著的生态效能。本文通过对多类型设施结构特征与运行机理的系统分析,明确了其在城市生态系统中的核心作用,提出了优化路径与管理建议,为推动城市生态基础设施建设与提升城市韧性提供了科学支撑。未来,城市公园海绵设施的发展应进一步融合智能监测、生态设计与公众参与等多元要素,构建以生态优先、功能复合、系统协同为导向的城市绿色空间治理模式,为实现可持续城市建设目标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蔺附鈃. 公众健康视角下城市公园景观设计研究[D]. 燕山大学,2023.DOI:10.27440/d.cnki.gysdu.2023.001076.

[2]宋珏莹.海南省海绵型城市公园设计研究[D].海南大学,2018.

[3]韩璐.城市公园改造设计研究[D].河南科技大学,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