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初中英语教材改革对学生写作能力提升的影响探究

作者

申卫霞

晋城市颐翠中学 山西省晋城市 邮编 048000

前言:

英语写作教学是初中英语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和重点,教材是教学活动的主要载体,其编排水平直接影响教学效果。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2024 人教版初中英语教材的编写观念有了很大转变,更重视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本论文从新教材改革角度,研究写作模块优化设计对写作能力发展的作用,分析情境创设、多元评价对激发写作动机、提高表达质量的积极影响,希望可以为提高初中英语写作教学质量提供新的思路。

、创新教材体系,强化写作训练模块

教材体系是开展学科教学的重要依据,2024 人教版初中英语教材在写作板块的设计上采取了螺旋式递进的形式,把写作技能细化成许多可操作的子目标,依照认知发展规律按部就班地表现出来。新教材运用了任务型教学理念,把写作训练同真实交际环境结合起来,让语言的学习与应用紧密联系起来,每一个单元都安排有专门的写作板块,从词汇积累,句式模仿再到篇章构建,形成一个完整的写作能力培养链路,教师能依靠新教材给予的支架式引导,助力学生慢慢掌握各类文体的写作技巧。

以“No Rules,No Order”一课为例,新教材编排体现出明显的写作能力培养意图。单元开篇设置情境导入环节,引导学生思考规则与秩序的关系,为后续写作奠定主题基础。在语言输入阶段,新教材提供丰富多样的范例文本,包括书信、批判性写作等多种文体,展示不同表达方式。写作任务设计注重层次性与批判性,要求学生从精读Alice 求助信到分析规则冲突,再到模仿 Dr.Know 回信格式,为“抱怨规则过多”的同学写建议信。教师教学可以拓展到从单句改写开始,过渡到段落扩展,最后完成完整篇章。另外,新教材特别强调写作过程的指导,提供头脑风暴、提纲拟定、初稿撰写、修改润色等环节的具体建议。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能够系统掌握书信写作和批判性写作的基本方法,学会运用连接词表达逻辑关系,以及具备批判性分析他人作品的能力。

二、融入情境教学案例,激发写作兴趣

情景教学理论注重于真实或者接近真实的环境下展开语言教授工作,让所学内容具备一定实际意义,2024 人教版初中英语教材大量运用了情境化设计手段,在此背景下将写作任务置于鲜活场景当中,引发学生表达的愿望[1]。编写新教材的专家针对初中学生认知特性以及心理特征予以考虑并做出相应的取舍挑选,选取与初中生生活经验接近的一些话题内容,构建起带有代入感的环境氛围,并且给予其语言使用的具体场所,这样既提供出交际活动的具体情形,又给予了写作操作以明确目的性指向。

“Here and Now”一课典型代表了情境教学理念在写作模块里的应用情况,新教材创建了“校园生活瞬间”的主题情境,要学生把身边发生的真事记下来并加以叙述,写作任务采用班级墙报投稿的形式出现。新教材也供应了多种输入材料,既有照片又有短视频和音频等,这些都会激发起学生的各种感觉。写作任务的设定里,新教材促使学生去留意那些小细节,捕捉到刹那间的感触,从而发展起描述的能力,有一个学生在完成“课间十分钟”的写作任务的时候,能很传神地描写出同学们的各种活动情形,用现在进行时精确地表述即刻的动作,还会掺杂自己的感受来让文字更富感染力。

三、构建多元评价机制,提升写作反馈效果

传统写作评价重语言形式正确轻内容和思维,2024 人教版初中英语教材改革目的是提倡多元评价观念,创建语言、内容、结构、创意等层面的评价体系。这种评价方式契合现代语言评价理论走向,能全方位体现学生写作能力发展水平,设立各种评价工具,评分量表,核查清单,反思问卷等等,给教师提供完备的评价参照,而且看重学生自我评价和互相评价,让评价真实有效。

“Animal Friends”一课的写作评价设计十分体现多元理念,2024 人教版初中英语教材给出分项评分标准,写作评价被拆解成内容相关性,组织结构,语言准确性及创意表现这四块内容。在课堂操作当中,教师安排学生依照标准执行自我评判,之后展开小组互动评价,最后才给予点评,有一个学生在叙述宠物狗的时候,语法虽有小小错误,但因为观察仔细,感情真实,在内容和创意这两部分得到不错的分数。

总结:

2024 人教版初中英语教材改革在写作模块设计上做出创新,这对学生写作水平的改善有着积极的意义。科学的编排体系给予写作训练清晰的方向,情境化的设计激发表达的动力,多种评价手段推进写作能力的整体发展,新教材改革体现着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把写作从独立的知识点训练转化为综合语言能力培育。教师在执行时需深刻认识新教材编写意图,灵活采用各种教学方法,最大程度地发挥新教材的育人效能。

参考文献:

[1]赵晔.新课改背景下如何有效使用初中英语教材[J].青海教育,2025,(05):34+41.

[2]陈雪燕,黄远振.初中英语新教材变化分析与读写课教学设计[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25,(02):2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