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以数为媒,育家国情怀

作者

吕少衡

清新区第三小学,广东省清远市 511800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 年版)》明确指出,数学教育需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养学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材蕴含丰富的家国教育资源,是落实新课标、实现学科育人的重要探索。

一、依托 “年、月、日”,串联家国发展脉络

(一)在时间节点厚植家国记忆

新课标强调数学教学要紧贴生活实际,“年、月、日”单元中的国庆节(10 月 1 日)、建党节(7 月 1 日)等节日,是极具教育价值的生活素材。

1.布置学生在日历上标记国家重要节日,通过查阅书籍、网络搜索等方式,填写 “节日档案卡”,内容涵盖节日时间、历史背景、核心意义等。如:为何将 7 月 1 日定为建党节等,借助时间线索,串联起国家发展的关键事件,使之在知识探究中初步感知国家发展历程。

2.创设“小讲堂”教学情境,学生化身“小小讲解员”,结合“年、月、日”的时间顺序,讲述开国大典(1949 年 10 月 1 日)、香港回归(1997 年 7 月1 日)等重大事件。

(二)在数据对比中感悟家国进步

“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利用“年、月、日” 的时间计算功能,设计实践任务。

1.组织开展家庭生活调研,对比不同年代家庭生活变化。如祖辈“吃肉的次数/年”、父辈“零花钱额度/月”,及自己“电子设备使用频率/日”等,统计时间跨度及记录事件频率,构建起反映国家发展的生活素材库。

2.引导学生对数据进行分析,计算“从贫困到小康”的时间差。如:某地区脱贫攻坚历经5 年即 60 个月,对比该地区“解决温饱问题到全面实现小康”的时间跨度,让学生用数学运算量化国家发展速度,理解“中国速度”背后的奋斗精神,激发民族自豪感,实现家国情怀在数学思维运用中的进一步深化。

二、借势“周长”,解码家国建筑文化基因

(一)在测量实践中激活家国关注

新课标倡导“做中学”的教学理念,“周长”教学可结合校园、家乡建筑开展实践探究活动。

1.开展校园建筑周长测量活动:以测量升旗台周长为任务,引导讨论:升旗台为何设计成矩形?其周长如何体现对称美?同时,结合校园建筑资料,讲述从建校初期到如今规模的发展历程和国家教育普及政策对学校发展的推动作用。

2.参加“家乡建筑周长调查”实践活动:测量家乡传统建筑(如宗氏祠堂)或地标建筑(如城市图书馆)的周长。学生可用绳测法测量,也可通过查阅地方史志、走访长辈等方式,了解建筑的功能。数学测量在此成为解码家乡文化的钥匙,激活其对家乡、国家建筑文化的关注,实现家国情怀在地方文化探究中的培育。

(二)在经典建筑文化传承中增强家国认同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国家经典建筑是开展数学思维与家国情怀融

育的优质实践场域。

1.选取故宫太和殿、长城等经典建筑为教学案例,引导学生分析周长与建筑功能的关系。让学生在数学思维运用中,剖析建筑周长背后的文化密码,理解数学知识与文化传承的内在联系。

2.结合建筑历史资料,讲述故宫建造历时 14 年即 168 个月、长城修筑跨2000 多年即 24000 多个月的历史,让学生在数学运算与文化解读的融合中,实现家国情怀在文化传承探究中的升华。

三、融合多板块,构建家国情怀育人网络新课标强调“综合与实践” 的育人价值,“数学好玩”中的“主题数学游戏” 。

(一)串联国家重大事件

指导学生运用“年、月、日”知识制作“国家大事拼图”游戏,将“嫦娥五号发射(2020年 11 月 24 日)”“北京冬奥会(2022 年 2 月 4 日)”等国家重大事件按时间顺序制作成拼图,让学生在拼图过程中梳理事件时间线。

(二)厚植民族自豪情感

在游戏实践中,学生既要精准运用数学知识完成游戏任务,又要深挖事件、建筑背后的家国意义。“国家大事拼图”游戏让学生重温国家重大成就,增强民族自豪感,实现家国情怀在家国主题实践中的深化。

四、实践反思与优化建议

(一)德育渗透的 “真” 与 “深”

优选学生可感知、可触摸的案例,如校园、家乡传统建筑等,避免脱离生活实际,让家国情怀培育扎根于真实生活土壤。将德育目标与数学思维培养深度融合,如通过“周长优化设计”体现中国古代建筑智慧,借助“时间线梳理”展现国家发展逻辑,让德育不再是单纯的故事讲述,而是数学思维运用与情感培育的有机统一。

(二)贴合学情的德育路径

设计分层任务:基础任务:完成国家重要节日时间计算与意义阐述,确保全体学生掌握基本知识与情感;提升任务:测量家乡建筑周长优化方案并阐述文化意义,满足学有余力学生的发展需求,让不同水平学生都能深度参与家国情怀培育,实现分层推进。

以“年、月、日”串联国家发展历史脉络,借“周长”解码家国建筑文化基因,融合“数学好玩”等板块构建家国情怀育人网络,既能落实新课标“三会”核心素养培养要求,又能让家国情怀真正“落地”于数学课堂,让数学课堂成为“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塑造”协同育人的场域,培育兼具数学思维与家国担当的新时代少年。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 年版)[S].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2.

[2] 吴正宪。小学数学教学基本概念解读 [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21.

[3] 张奠宙,孔凡哲。小学数学教材中的大道理 [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