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门诊护理在慢性病患者健康管理中的综合作用与策略

作者

孙航

个旧市人民医院 661000

引言

当前,慢性病已成为影响公众健康的主要问题之一,其病程长、易复发的特点,使得长期有效的健康管理尤为重要。据相关数据显示,慢性病导致的死亡占总死亡人数的比例持续攀升,给患者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医疗负担和经济压力。门诊作为慢性病患者接受医疗服务的常规场所,门诊护理工作贯穿患者复诊、咨询、康复指导等多个环节,是连接医疗体系与患者的重要桥梁。深入分析门诊护理在慢性病患者健康管理中的综合作用,找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优化策略,对改善患者健康状况、提高生活质量,乃至减轻社会医疗负担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门诊护理在慢性病患者健康管理中的核心作用

1.1 疾病控制与病情监测的基础支撑

门诊护理为慢性病患者的疾病控制和病情监测提供了基础且关键的支撑。在门诊日常工作中,护理人员会定期为患者测量血压、血糖等关键指标,详细记录患者的症状变化和用药反应。这些数据是医生调整治疗方案的重要依据,能帮助医生及时掌握患者病情动态,从而更好地控制疾病进展。例如,对于糖尿病患者,门诊护理人员每次都会精准测量其空腹及餐后血糖,追踪血糖波动情况,一旦发现异常能及时反馈给医生,为后续治疗调整争取时间,有效降低并发症发生的风险。

1.2 患者健康素养提升的关键引导

门诊护理是引导慢性病患者提升健康素养的关键环节。护理人员会结合患者的病情和文化程度,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疾病相关知识,包括病因、治疗原则、用药注意事项等。同时,还会指导患者掌握正确的自我护理技能,如胰岛素注射方法、伤口护理技巧等。通过反复的健康教育和技能培训,患者能逐渐了解如何科学管理自身疾病,主动改变不良生活习惯。比如,对高血压患者,护理人员会讲解低盐饮食的重要性,指导其计算每日盐摄入量,帮助患者在日常生活中更好地控制血压。

1.3 心理状态调节与情绪疏导的重要保障

慢性病的长期困扰容易使患者产生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而门诊护理为患者的心理状态调节和情绪疏导提供了重要保障。护理人员在与患者接触过程中,会主动关注其情绪变化,通过耐心倾听患者的倾诉,给予情感上的支持和安慰。对于情绪波动较大的患者,护理人员会运用专业的沟通技巧进行疏导,帮助患者缓解心理压力,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例如,当糖尿病患者因血糖控制不佳而情绪低落时,护理人员会向其解释血糖波动的常见原因,分享其他患者的成功案例,引导患者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疾病。

二、门诊护理应用于慢性病健康管理的现存问题

2.1 护理服务针对性与个性化不足

门诊护理在慢性病患者健康管理中,常因护理服务缺乏针对性与个性化,难以满足患者多样化需求。传统护理模式多侧重于疾病治疗,忽视患者心理、生活方式等个体差异,导致护理效果欠佳。例如,不同慢性病患者对饮食、运动等需求各异,但护理服务常“一刀切”,无法精准匹配。此外,患者健康教育多为通用内容,缺乏针对性指导,影响患者自我管理能力提升。这种“一刀切”的服务模式,使得患者在接受护理服务时,往往感到护理内容与自身需求脱节,难以获得有效的支持和帮助,进而影响了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和依从性。

2.2 多学科协作机制尚未有效构建

慢性病管理需多学科协作,但目前协作机制不完善。门诊中,各科室间信息共享不畅,患者在不同科室就诊时,医护人员难以获取全面病历信息,影响综合护理。例如,糖尿病患者需内分泌科、营养科等多学科协同管理,但实际中协作常受限,影响治疗效果。此外,缺乏统一协调机制,各学科工作难以有效衔接,导致患者接受碎片化护理。这种碎片化的护理服务,不仅增加了患者的就医负担,还可能导致治疗的不连贯性和不一致性,进一步影响患者的康复进程。

2.3 延续性护理服务实施存在短板

延续性护理在慢性病管理中至关重要,但实施存在短板。门诊护理多集中在医院内,患者出院后家庭、社区护理衔接不畅,易出现“信息孤岛”。例如,患者出院后缺乏专业护理指导,难以有效自我管理,导致病情反复。此外,社区医疗资源有限,难以提供与医院同质化护理服务,影响患者康复。这种护理服务的不连续性,使得患者在出院后难以获得持续的护理支持,增加了病情恶化的风险,也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了额外的心理和经济负担。

三、优化门诊护理在慢性病健康管理中作用的策略

3.1 构建个性化门诊护理服务方案

为提升门诊护理效果,需构建个性化服务方案。首先,根据患者疾病类型、病情严重程度、生活习惯等,制定涵盖饮食指导、运动建议、心理支持等多维度的个性化护理计划。其次,利用电子病历系统、远程监测设备等信息化手段,实时监测患者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护理方案。最后,定期组织健康讲座、发放健康手册、利用网络平台提供健康教育资源,增强患者健康意识和自我管理能力。通过这些措施,可以更好地满足患者的个性化需求,提高护理服务的质量和效果。

3.2 完善多学科协同的门诊护理模式

完善多学科协同护理模式是提升慢性病管理效果的关键。建立由医生、护士、营养师、心理咨询师等多学科组成的协作团队,共同为患者提供全面、综合的慢性病管理服务。在团队协作中,明确各学科职责,加强沟通与协调,确保患者在不同科室间接受连贯护理。例如,内分泌科医生负责药物治疗方案制定,营养师提供饮食指导,护士进行心理支持和健康教育,形成全方位护理模式。这种多学科协作模式,可以有效整合各方资源,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3.3 强化门诊与家庭、社区的护理衔接

强化门诊与家庭、社区的护理衔接,可有效提升慢性病患者健康管理效果。首先,建立医院与社区医疗机构的协作机制,确保患者出院后社区能提供延续性护理服务。其次,培训社区医护人员和患者家属,使其掌握慢性病护理知识和技能,提高家庭护理质量。最后,利用信息化平台,实现医院、社区、家庭间信息共享,方便医护人员实时了解患者病情,及时提供指导。通过这些措施,可以实现护理服务的无缝衔接,为患者提供持续、连贯的健康管理支持。

四、结论

门诊护理在慢性病患者健康管理中具有核心且不可替代的作用,在疾病控制、健康素养提升和心理调节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价值。然而,当前门诊护理在服务针对性、多学科协作和延续性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通过构建个性化服务方案、完善多学科协同模式、强化与家庭和社区的护理衔接等策略,能够有效优化门诊护理在慢性病健康管理中的作用。未来,应不断探索和完善门诊护理模式,提高慢性病管理水平,为慢性病患者的健康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阮丽丹,钱丽锋,吴健平,等.门诊护理干预在老年慢性病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24,22(31):110-112.

[2]林玉华,游桃花,赖敏玲.一站式护理服务在门诊慢性病患者护理中应用价值及满意度[J].中外医学研究,2019,17(35):95-97.

[3]张玉清,护理干预对门诊老年慢性病患者生活质量影响评价.河北省,河北联合大学,2014-0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