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水利水电工程生态流量保障机制与调控策略

作者

李艳艳

黑龙江 身份证号:230621198410241602

引言: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对水资源的依赖程度不断加深,大规模的水利水电工程建设显著改善了防洪、供水、灌溉与能源保障能力,但也深刻改变了天然水文过程与生态系统演替格局。河流作为自然生态系统与人类社会的纽带,其生态功能不仅取决于水质状况,更高度依赖于合理的水量与动态流态分布。然而,受传统水资源开发“工程优先”理念影响,部分河流中下游长期断流,湿地退化严重,水生动植物栖息地破碎化与生物多样性下降问题显著,生态系统呈现退化趋势。生态流量作为维持河流生态系统健康与功能稳定的基础性水文指标,其核心内涵在于保证生态系统各关键组成部分对水量、水期、水态等多维要素的基本需求。

一、水利水电工程运行对生态流量过程的干扰机制分析

水利水电工程通过拦蓄、引调、发电与调峰等运行方式,显著改变了天然河流的水量、水期与流态分布,尤其在大型水库、梯级电站等控制性工程集中分布区域,其对生态流量的干扰更为剧烈。首先是年内径流分配失衡,工程往往根据用水或发电需求进行调度,导致河流下游丰枯水期特征被打乱,关键生态时期如鱼类产卵、湿地补水等过程受阻。其次是流态变化不协调,天然径流中洪峰、涨水与回水过程对于生态系统演替具有重要驱动作用,而人工调度下水流趋于平稳,水文节律性丧失,无法维持自然生境的多样性。此外,日调节与周调节引发的高频流量波动,亦对水生生物栖息行为造成严重干扰,部分水工建筑物如拦河坝、引水渠还直接阻断了物种洄游通道与生态连通性。工程运行造成的水温变化、泥沙阻断、水化学参数异常等水环境问题,也进一步加剧了生态系统的不稳定性。因此,必须从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完整性出发,重构以“动态性、连续性、多样性”为特征的生态流量过程,减少水利水电工程对生态过程的系统性扰动。

二、生态流量确定的多维目标体系与技术方法比较分析

生态流量的科学确定是保障机制构建的前提,目前国际上已有多种流量确定方法,包括经验类、水文类、水生态模型类与综合决策类等。经验类方法如Tennant法则、澳大利亚法等以径流百分比为基础,操作简便但通用性差。水文类方法以历史水文数据分析为基础,主要包括水量分位法、变异点分析法、生态指标流量法(ELOHA)等,适用于数据较完备区域。生态模型类方法结合生态过程模拟与生物响应分析,常用如PHABSIM、DRIFT、HEC-RPT等模型,可实现定量化生态响应评估,但数据要求高、技术门槛大。综合决策类方法通过多目标优化、专家知识集成与利益相关者参与,实现生态、水资源、社会三者平衡,适合复杂流域管理实践。

三、生态流量调控策略中的工程调度优化路径探讨

实现生态流量保障的关键在于工程调度的生态适应性提升,即通过调整工程出流过程,实现生态水文目标的动态满足。其核心理念是将生态流量纳入水利水电工程调度约束条件,通过优化调度曲线与运行规则,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协同最优。首先,可采用生态调度模型将生态流量目标函数与水资源利用目标进行多目标规划,基于气象、水文与用水预报数据动态调整调度策略。其次,针对大型水库可实施生态出流预留制度,即在关键生态时期按需释放一定水量用于生态补水,保障生物繁殖与湿地补水需求。对梯级电站群应建立联调机制,优化梯级出流序列,避免生态水位骤变造成生态扰动。在枯水季或干旱年份可通过“错峰调度”“生态轮放”等方式协调人水矛盾。

四、生态流量保障的监测评估与动态反馈机制建设

生态流量保障机制的有效运行离不开监测评估体系的支撑,应构建“流量—生境—生态”多指标融合的动态评估体系。首先,建立以关键控制断面为基础的生态流量监测网络,布设流量、水位、水质、水温与生物指标监测点,实现对生态水文过程的实时感知。其次,应开发生态水文响应模型,结合遥感影像与生物地理数据,评估生态流量保障对河流生态系统的响应效果,识别保障不足与干扰区域。第三,构建动态反馈机制,将评估结果及时反馈至调度平台,实现调度策略的自动调整与预警响应。例如,当下游湿地水位异常下降时,系统可自动发出生态补水调度建议。为提升评估科学性,应引入多源数据融合与AI算法优化模型,提升生态响应识别的准确度。

五、流域尺度下生态流量协同管理与制度机制优化路径

生态流量保障不仅是技术问题,更是制度与治理结构的问题,特别是在跨区域、多利益主体并存的复杂流域,亟需构建流域统一协调、上下游协同推进的生态水管理体系。首先,应加强生态流量立法与政策引导,将生态流量纳入水资源红线制度与用水总量控制制度中,明确生态用水优先权与保障底线,强化生态水权配置与监督机制。其次,应构建流域统筹的生态调度协调机制,推动建立流域管理机构牵头、多方参与的生态流量协调平台,实现生态调度计划与各类用水调度计划的统一编制与实施。第三,完善生态补偿机制,通过财政补贴、水权交易、用水指标转让等手段,激励工程运行单位履行生态保障责任。

结论:

生态流量保障机制的建立是水利水电工程可持续运行与流域生态系统健康的重要保障。本文从工程运行对生态水文过程的干扰出发,系统梳理了生态流量的目标体系与确定方法,分析了工程调度中生态调控策略与路径,提出了“目标—调控—监测—反馈”的保障闭环机制构建思路。研究表明,构建以生态优先、数据驱动与协同治理为核心的生态流量保障体系,可有效缓解人水矛盾,提升水利工程运行的生态兼容性。未来应继续推进生态流量制度建设、调控技术创新与协同机制完善,推动生态调度常态化、规范化与智能化发展,实现流域生态安全、资源高效与工程可持续的多赢格局。

参考文献:

[1]余文公,夏自强,张民强,等.水利工程影响下的河流生态径流及其调度管理研究[J].中国水利,2009,(09):46-49.

[2]唐晓燕,曹学章,王文林.美国和加拿大水利工程生态调度管理研究及对中国的借鉴[J].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2013,29(03):394-402.

[3]倪振辉.关于水利工程建设与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探讨[J].科技创新导报,2016,13(04):75-76.DOI:10.16660/j.cnki.1674-098X.2016.04.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