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水利水电工程中小流域治理与生态修复策略研究

作者

李东

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区水务局 身份证号:620102197807056239

引言:

小流域治理与生态修复在我国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中具有重要意义。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加剧和人类活动的加大,许多小流域的生态系统受到了严重的破坏,水土流失、生态环境退化、河道淤积等问题层出不穷,直接影响到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我国自 20 世纪 80 年代开始推动水土保持和流域治理工作,尤其是在山区、丘陵地区,许多小流域的生态修复工作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关注。然而,随着水利水电工程的规模不断扩大,小流域治理和生态修复面临着日益复杂的环境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需要综合运用现代水利工程技术与生态修复技术,在优化水资源利用的同时,修复受损生态系统,实现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的双重目标。本文旨在通过分析小流域治理的现状与挑战,探讨水利水电工程中的小流域治理与生态修复策略,提出适应未来气候变化和环境变化的可持续解决方案,以促进小流域的长期稳定发展。

一、水利水电工程中的小流域治理现状与挑战

小流域治理是指对流域内水资源、土壤、植被等自然资源进行综合管理与保护,以实现水土流失防治、水资源合理利用、生态环境修复等目标。在我国,随着小流域治理的逐步推进,已有许多成功案例,但仍面临许多挑战。首先,流域内的水土流失问题仍然严重,尤其是在干旱、半干旱地区,水土流失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尤为突出。其次,由于不合理的人类活动,许多地区的生态环境逐渐恶化,导致水质污染、生态退化等问题。再者,随着水利水电工程的不断发展,许多地方的水资源配置面临困难,如何协调水资源的分配、合理利用,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难题。针对这些问题,亟需采用科学有效的治理措施,以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生态环境质量。为了有效推动小流域治理,水利水电工程的设计、建设与管理必须综合考虑水土保持、河道疏浚、植被恢复等多方面因素,采取系统化、科学化的治理策略。

二、小流域治理的生态学基础与技术路线

小流域治理的核心目标是通过对流域内水土资源、生态系统的恢复和优化,达到水土保持、生态修复、资源合理利用的平衡。生态学基础理论认为,流域内的生态系统是由多种相互关联的成分构成的,包括水体、土壤、植被、动物及微生物等,各种成分之间的相互作用决定了流域生态系统的健康与稳定。因此,小流域治理不仅仅是水资源管理的任务,更是生态环境恢复的任务。治理过程中应遵循生态学原理,采用“源头防治、综合治理、系统管理”的技术路线。水土保持措施是小流域治理的基础,可以通过植被恢复、水土保持工程(如梯田建设、坝体加固等)来减少水土流失;河道疏浚和水质净化则有助于改善水体质量,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同时,生态修复措施,如生态涵养林建设、湿地恢复等,也是小流域治理中重要的手段。具体技术包括人工湿地的修复、流域内生物多样性的恢复、土壤渗透能力的增强等,通过综合性的治理措施,改善小流域的生态环境和水土资源状况。

三、小流域生态修复的关键技术

小流域的生态修复主要包括植被恢复、水资源修复与水体净化等方面。植被恢复是生态修复的基础,通过种植本土植物,恢复流域内原有的植被覆盖,能够有效减缓水土流失,改善土壤结构,增强水源涵养能力。在水体修复方面,人工湿地作为一种新型的水体净化技术,具有去除水中污染物、提高水质的显著效果,广泛应用于小流域的水体修复中。此外,采用生态涵养林的建设,通过促进森林植被的恢复与发展,能够有效改善流域内的水循环,提升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在实施生态修复时,还需要结合地形、气候等自然条件,科学选择适合的修复技术和策略。例如,在干旱地区,采用节水灌溉技术,结合植被恢复和水土保持措施,能够达到较好的修复效果。在湿润地区,通过恢复湿地生态系统,能够显著提升流域的生态服务功能。整体而言,生态修复技术的应用必须考虑流域的具体情况,采用因地制宜的方案,以确保修复工作的长期稳定性与可持续性。

四、小流域治理与生态修复中的政策与管理措施

除了技术手段,政策和管理措施在小流域治理与生态修复中同样发挥着重要作用。政府在流域治理中的角色至关重要,政策引导、资金支持和法规制定是确保治理效果的关键。首先,政策上应鼓励地方政府和企业参与小流域治理与生态修复工作,并对成功的治理项目给予奖励或税收优惠;其次,应加强流域管理体制的建设,成立专门的流域管理机构,负责制定和实施治理计划,监督各项措施的落实;最后,完善法律法规体系,明确水资源保护、水土保持等方面的责任,确保流域治理和生态修复工作能够顺利进行。通过政策引导和管理措施的有效实施,能够促进各项治理工作在法治轨道上开展,增强社会各界的参与度,提高治理效果。

五、未来小流域治理与生态修复的研究方向

未来,小流域治理与生态修复的研究将进一步深化。随着气候变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日益加剧,未来的治理工作需要更加注重适应气候变化的措施。通过气候模拟、生态模型等工具,科学预测气候变化对流域的影响,提出适应性强的治理方案。此外,随着大数据和物联网技术的发展,未来小流域治理与生态修复将更加注重数据驱动与智能化管理,通过实时监测与数据分析,提高治理的精度与效率。再者,随着环保要求的不断提高,未来的研究将更加注重生态修复技术的绿色环保性,通过利用生物修复、植物修复等生态友好型技术,实现修复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结论:

本文对水利水电工程中的小流域治理与生态修复策略进行了深入研究,分析了当前小流域治理面临的挑战及其关键技术。研究表明,通过实施系统的水土保持、河道修复、植被恢复等生态修复措施,能够有效改善流域的生态环境,提升水资源利用效率。在未来的发展中,随着科技进步和政策支持,水利水电工程中的小流域治理与生态修复工作将更加智能化、可持续化,为实现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的双赢提供技术支持和理论保障。

参考文献:

[1]李云开,杨培岭.面向生态的水资源优化配置与调控策略[C]//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北京水利局.2003 年北京“水与奥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国农业大学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2003:89-94.

[2]周月鲁.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程监理理论与实践[M].中国计划出版社:200311.405.

[3]胡晓东,阮晓红,宫莹.植物修复技术在我国水环境污染治理中的可行性研究[J].云南环境科学,2004,(01):4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