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考虑环境因素的新能源发电(光伏、风力)全生命周期成本效益评估

作者

潘映晨

身份证号码:230502199007010919

传统化石能源发电的环境外部性(如碳排放、大气污染)已成为制约能源转型的关键问题,而光伏与风力发电的“清洁属性”需通过全生命周期视角验证——其从原材料开采到设备退役的各阶段均存在环境影响,这些影响转化为环境成本或收益后,将显著改变项目的实际成本效益水平。当前,我国新能源项目评估多聚焦于初始投资、运维成本等经济指标,忽视环境因素的隐性作用,导致成本效益测算存在偏差,难以全面支撑新能源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在原材料开采与设备制造阶段,环境因素主要表现为“环境成本”,直接推高光伏与风力发电的全生命周期成本。光伏电池生产需大量多晶硅,多晶硅提纯过程(尤其是改良西门子法)消耗高纯度电力与水资源,同时排放四氯化硅等污染物,若缺乏高效回收处理技术,将造成水体与土壤污染,产生污染治理成本;此外,光伏组件中的银、铝等金属材料开采,会引发植被破坏、水土流失等生态问题,需计入生态修复成本。我国学者通过调研国内多晶硅生产企业发现,每吨多晶硅生产过程中,水资源消耗量可达2000-3000 立方米,电力消耗量超 10 万千瓦时,若按环境成本核算方法(如影子价格法)将这些资源消耗与污染排放转化为货币成本,光伏设备制造阶段的环境成本约占设备总成本的 8%-12% 。

风力发电设备的环境成本则集中于风机制造与基础建设环节。风机叶片主要采用玻璃纤维增强塑料(FRP)或碳纤维,FRP 生产过程中使用的树脂材料会释放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碳纤维生产需高温碳化工艺(温度超 1000C ),能耗密度极高;同时,风机基础施工需开挖土方,在生态敏感区域(如草原、海岸带)易破坏地表植被与土壤结构,引发生态退化。以陆上 1.5MW 风机为例,其基础施工阶段的土方开挖量可达500-800 立方米,若在草原地区施工,生态修复成本约为每公顷 1.2-1.8 万元,且植被恢复周期长达 3-5 年,这部分隐性环境成本常被传统成本核算忽略,导致风力发电项目前期成本测算偏低。

进入并网发电阶段,环境因素从“成本端”转向“收益端”,光伏与风力发电的清洁发电属性产生显著环境收益,成为提升全生命周期效益的核心支撑。该阶段的环境收益主要体现在“减排收益”与“健康收益”两方面:一方面,光伏与风力发电替代火电发电,可减少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污染物排放,按我国碳市场交易价格(2024 年约 80-100 元/吨 CO )与污染物治理成本测算,每千瓦时新能源发电可产生 0.03-0.05元的减排收益;另一方面,污染物排放减少可降低呼吸道疾病、心血管疾病等健康风险,减少医疗支出与劳动力损失,这部分健康收益虽难以直接量化,但通过流行病学模型估算,我国华北地区每新增 1GW 光伏装机,每年可减少约 2000-3000 例呼吸道疾病发病案例,间接产生超千万元的健康经济收益。

值得注意的是,并网发电阶段的环境收益存在“波动性差异”:光伏发电受昼夜、季节光照影响,出力稳定性较差,需依赖储能设备或火电调峰,而储能设备(如锂电池)的充放电过程存在能量损耗,且锂电池生产同样存在环境成本,会部分抵消光伏的环境收益;风力发电则受风速、风向变化影响,出力波动幅度更大,在电网调峰能力不足的地区,可能导致弃风现象,使实际发电量低于设计值,进而降低环境收益。我国西北某光伏电站案例显示,该电站配备 20% 容量的锂电池储能后,储能系统的全生命周期环境成本约占电站总环境收益的 15%-20% ,若不考虑储能的环境影响,项目环境收益将被高估约 18% 。

在退役回收阶段,环境因素对成本效益的影响呈现“双向性”,科学的回收技术可降低环境成本、创造资源循环收益,而落后的处理方式则会加剧环境负担。光伏组件退役后,若采用物理破碎-分选技术,可回收玻璃(回收率超 90% )、铝边框(回收率近 100% ),减少固体废弃物填埋量,同时降低原材料开采需求,产生资源循环收益;但若直接填埋,组件中的铅、镉等重金属可能渗入土壤,造成长期污染,产生填埋处理与污染治理成本。我国学者团队研发的光伏组件自动化拆解技术,可将组件回收效率提升至 85% 以上,回收过程的环境成本较传统填埋方式降低 60%-70% ,同时每吨组件可回收约 800 公斤玻璃与 50 公斤金属,创造约 200-300 元/吨的资源收益。

风力发电设备的退役回收难点在于风机叶片,FRP 叶片难以自然降解,传统焚烧处理会释放有毒气体,而物理破碎后的纤维材料利用率较低,导致环境成本较高。近年来,我国学者开发的叶片化学解聚技术,可将 FRP 中的树脂与纤维分离,树脂转化为化工原料,纤维重新用于复合材料生产,使叶片回收利用率从不足 30% 提升至 75% 以上,环境成本降低 50% 以上,为风力发电退役阶段的成本效益优化提供了技术路径。

综合来看,考虑环境因素后,光伏与风力发电的全生命周期成本效益呈现“光伏前期环境成本高、后期收益稳,风力中期收益优、退役成本高”的差异特征:光伏的环境成本集中于设备制造阶段,需通过技术迭代(如低能耗多晶硅提纯、无铅组件)降低前期成本;风力发电需重点突破叶片回收技术,减少退役阶段的环境负担。同时,政策层面需完善环境成本内部化机制(如将碳成本、生态成本纳入项目核算体系),并加大对新能源设备绿色制造、退役回收技术的补贴,推动光伏与风力发电在全生命周期维度实现“经济可行、环境友好”的双重目标。

参考文献

[1] 王仲颖, 张正敏, 胡润青. 中国光伏发电全生命周期环境影响与成本效益分析[J]. 中国能源, 2023, 45(07): 38-45.

[2] 李俊峰, 李锐, 薛金花. 风力发电全生命周期环境成本核算与优化路径研究[J].可再生能源, 2022, 40(09): 1-8.

[3] 刘晶茹, 王如松, 王震. 新能源发电全生命周期环境影响评价方法及应用[J].环境科学学报, 2021, 41(05): 1789-1798.

[4] 赵勇强, 张希良, 陈济. 考虑储能的光伏电站全生命周期成本效益分析[J]. 电力系统自动化, 2020, 44(18): 14-22.

[5] 谢和平, 刘见中, 吴刚. 风力发电退役设备回收技术进展及环境效益评估[J].中国工程科学, 2019, 21(04): 96-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