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机电一体化系统能效优化与智能调控策略

作者

何涛

身份证号码:513701198911231111

引言

机电一体化系统作为现代制造装备、智能生产线、自动化控制平台以及高端智能终端的核心构成,在工业制造、交通运输、能源装备等诸多领域广泛应用。随着系统功能日益集成化、结构日益复杂化,其能耗问题愈发突出。大量工程实践表明,部分传统机电系统存在能效设计不足、能源浪费严重、运行调控粗放等现象,不仅造成运行成本居高不下,还引发碳排放上升与环境负荷加剧,亟需开展系统性的节能技术研究。现代机电系统通常包括机械执行机构、电气控制单元、感知器件、通讯网络与软件算法平台,其能效水平受机械结构设计、电机驱动效率、控制逻辑优化、工况调度策略等多种因素协同影响。传统节能手段侧重于局部改造与静态参数优化,难以适应动态变化与复杂耦合的工作环境。近年来,随着物联网、边缘智能与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为系统级的智能能效优化提供了全新解决方案。

一、机电一体化系统能效影响因素与系统节能设计思路

机电一体化系统的能效表现是多个子系统之间协同运行结果,其影响因素可分为结构层、电气层与控制层三类。在结构层面,机械传动机构的结构刚度、惯量匹配、摩擦力分布等直接决定了系统在运行过程中的能耗水平。高质量的结构设计应以轻量化、紧凑化与高刚度为原则,通过采用拓扑优化、有限元分析与结构动力学建模手段,减少结构无效质量与多余损耗,提高能量转化效率。在电气层面,电机的选型与运行效率直接影响系统电能使用效率,应优选高效永磁同步电机或直驱电机,并通过驱动器控制策略匹配电机运行特性,实现精准调速与能量回馈。在控制层面,控制算法对电机输出、负载响应与系统能耗平衡具有重要作用,需构建多目标控制函数,协调速度、力矩与能耗之间的关系。

二、关键部件能效优化与能量回馈机制构建

机电系统的高能耗主要集中于动力执行部件与频繁启停单元,如主轴电机、伺服驱动、液压泵组、风扇等。在这些关键部件的能效优化方面,应优先通过高效驱动器提升输出能力与调节精度。电机节能方面,采用具有矢量控制与直流无刷技术的智能电机,可在多工况下实现高效运行;同时,利用PWM控制技术实现电压、电流与频率的动态匹配,提升负载适应性。在能量回馈机制上,通过再生制动装置与直流母线能量回收技术,可将设备运行中多余动能转化为电能并回馈系统,显著提升能效水平。例如在电梯、自动化传输线等有较多下行工况的设备中,回馈系统可回收 30% 以上的耗能。

三、运行工况识别与负载自适应调控策略研究

机电系统的能耗表现与实际工况密切相关,传统固定控制策略难以应对运行过程中负载波动、频率变化与任务切换等复杂动态特征,需引入工况感知与负载自适应控制技术。通过集成加速度传感器、电流检测模块与运行状态监测单元,可实时获取设备运行速度、力矩与电能数据,在此基础上通过多维特征分析算法对当前工况进行分类与识别。利用支持向量机(SVM)、卷积神经网络(CNN)等人工智能算法构建工况识别模型,实现高精度的运行状态辨识。随后,根据识别结果动态调整驱动策略与控制参数,如调整PWM频率、改变运行模式、优化运动轨迹等,实现能效与性能的协同优化。例如在注塑机、空压机、起重机械等周期性负载设备中,基于负载预测的前馈控制与速度自适应调整可有效避免频繁启停带来的能耗浪费。同时,引入动态能效评估指标体系,如单位产品能耗、单位工时能耗等,构建基于目标导向的调控机制,实现对不同工况下系统运行策略的最优配置,从而提升整体运行效率与节能水平。

四、基于边缘计算与物联网平台的智能调控架构设计

随着工业物联网与边缘计算技术的发展,为实现机电一体化系统能效调控的智能化、实时化与分布式提供了新路径。构建基于边缘智能控制器的调控平台,可实现本地计算、快速响应与数据闭环反馈。系统通过工业以太网、无线通信模块与云平台建立实时连接,在边缘节点处完成数据采集、预处理、模型推理与控制指令生成,显著降低网络延迟与数据拥堵风险。边缘平台集成能效管理模块、预测维护模块与智能优化模块,可实现对设备状态与能耗水平的全过程监控与动态调整。同时,利用云端大数据分析与历史运行数据训练,构建通用控制策略模型,并将其部署至边缘设备中,实现快速模型调用与本地执行。物联网平台可集中管理多台设备运行数据,基于分布式控制与协同优化算法,实现多机组、多系统间的能耗协调调度。在生产车间、智慧楼宇、自动仓储系统等典型应用场景中,该智能调控架构可使系统整体能耗降低 15%~25% ,显著提升运行效率与能源利用率,为构建智能工厂与绿色制造体系提供有力支撑。

五、系统级能效优化路径与多目标协同策略实践探索

机电一体化系统的能效优化不应仅限于某一部件或单一控制逻辑,而应从系统层面构建协同优化机制,实现设计、控制与运维的一体化高效管理。在系统设计阶段,应采用全生命周期能效评估方法,结合仿真建模与系统辨识技术,提前预测系统运行过程中各环节的能耗贡献与优化空间,实现从源头设计阶段对能效的整体掌控。在控制层面,应构建以能效为核心目标函数的多目标优化控制算法,融合系统稳定性、响应速度与运行效率,实现综合性控制性能提升。例如,基于遗传算法与模糊控制器的复合控制策略,可有效平衡不同目标之间的权重,提高系统鲁棒性。

结论

机电一体化系统的能效优化已成为提升工业系统竞争力与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技术路径。本文从系统能耗结构出发,全面分析了结构设计、电气驱动、负载适应与控制策略对能效的影响,并提出基于边缘计算与物联网融合的智能调控框架。研究表明,构建以智能感知、数据驱动与协同控制为核心的能效优化机制,能够有效提升机电系统运行效率与能源利用水平。未来,应进一步推动系统能效优化从局部控制向全局协同演进,融合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与绿色制造等新兴技术,构建开放、灵活、高效的机电一体化系统能效管理平台,实现智能制造与可持续发展的深度融合。

参考文献:

[1] 吉庆. 试析机电一体化中的智能控制策略[J]. 轻工科技,2012,28(09):57-58.

[2] 杨正蕾,崔少鹰.机电一体化系统中智能控制的应用[J].山东工业技术,2017,(07):163.DOI:10.16640/j.cnki.37-1222/t.2017.07.142.

[3] 陈英. 机电一体化系统中智能控制技术研究[J]. 电子制作,2019,(18):77-78+76.DOI:10.16589/j.cnki.cn11-3571/tn.2019.18.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