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文化元素在水彩画中的创新表达
杨继怡
四川美术学院 重庆市
引言:地域文化是特定区域源远流长、独具特色且传承至今仍发挥作用的文化传统,将其元素融入水彩画创作,既能丰富水彩画的文化内涵,又能促进地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然而当前地域文化元素在水彩画中的表达存在一定局限,探索创新表达路径十分必要。
1.地域文化元素对水彩画的价值体现
1.1 丰富艺术表现内容
地域文化元素为水彩画提供了海量鲜活的创作素材,让水彩画的表现内容突破传统风景、静物的局限,更具生活气息与地域特色。例如,画家陈坚专注于表现东北地域文化,在水彩画创作中融入东北雪乡的林海雪原、木屋篱笆、窗花冰挂等元素,其作品《雪乡系列》通过透明轻快的水彩笔触,将雪后乡村的静谧、房屋的厚重质感展现得淋漓尽致,让观众直观感受到东北冬季的独特风貌。还有画家罗中立,在水彩创作中引入四川川东地区的吊脚楼、石板路、田间劳作的农民等元素,作品《川东农家》以细腻的色彩层次,呈现出川东乡村的生活场景,极大地丰富了水彩画的表现题材。
1.2 提升作品文化内涵
地域文化元素承载着特定地区的历史传统与人文精神,融入水彩画后能显著提升作品的文化深度。画家吴冠中在表现江南水乡时,不仅描绘小桥流水、白墙黛瓦的视觉景象,更将江南文化中“温润含蓄”的气质融入创作。其水彩作品《周庄》以简洁的线条勾勒水乡轮廓,用淡雅的蓝灰色调营造朦胧意境,暗含江南文人追求的“诗意栖居”理念,让作品超越单纯的风景再现,成为对江南文化精神的诠释。水彩中水色淋漓特性便于表现润泽的景观,营造浑然天成的优美意境。在“水性”地域环境濡染中,广西的水彩画家们根植于这片土地,将水彩媒介中的“水”“色”运用自如,充分地发挥了水彩中水的特性,抒写个人对自然山川的寄思。
1.3 增强艺术风格独特性
地域文化元素的差异化特征,能帮助水彩画家形成区别于他人的独特艺术风格。画家王肇民长期扎根广东,专注于表现岭南地域文化,其水彩画将岭南的榕树、芭蕉、骑楼等元素与岭南画派“注重写生、色彩明快”的特点结合。作品《岭南榕树》以饱满的绿色表现榕树的繁茂生机,用明快的色彩对比展现岭南的热烈气候,形成“写实与写意结合、色彩浓郁鲜活”的独特风格,与北方水彩画的厚重、江南水彩画的淡雅形成鲜明区别。这种基于地域文化的风格塑造,让王肇民的水彩作品在艺术界具有极高的辨识度,也为水彩画风格多样性发展提供了支撑。
2.地域文化元素在水彩画创新表达的困境
2.1 文化理解与转化难题
部分画家对地域文化的理解停留在表面符号,难以将文化内涵转化为水彩画的艺术语言,导致作品流于形式。例如,一些画家表现西北敦煌文化时,仅在画面中堆砌莫高窟壁画的图案、沙漠胡杨等视觉符号,却未深入理解敦煌文化中“中西文化交融”的历史背景与“包容开放”的精神内核,作品缺乏情感共鸣与文化深度。还有画家在表现陕西秦腔文化时,仅描绘秦腔演员的服饰、脸谱,未能通过水彩的笔触、色彩传递秦腔“高亢激昂、苍凉悲壮”的艺术气质,使得文化元素与水彩语言脱节,无法实现有效的艺术转化。
2.2 传统与现代融合冲突
在将地域文化元素融入水彩画时,部分画家难以平衡传统地域文化与现代艺术审美,出现融合生硬的问题。例如,一些画家在表现山西平遥古城时,严格遵循传统工笔技法描绘古城建筑细节,却忽视了水彩画“透明轻快、笔触灵动”的现代审美需求,作品显得呆板厚重,缺乏水彩画的艺术特性。反之,另有画家为追求现代艺术的抽象风格,将云南大理白族民居的“三坊一照壁”结构拆解为几何色块,过度简化地域文化符号,导致观众无法识别文化内涵,失去地域文化元素原本的意义,造成传统与现代的割裂。
2.3 市场与受众认知局限
市场对地域文化题材水彩画的接受度有限,受众认知偏差也制约了创新表达的推广。一方面,当前艺术市场更青睐符合大众普遍审美的风景、人物水彩画,对带有小众地域文化元素的作品需求较少。例如,表现贵州黔东南侗族鼓楼、风雨桥的水彩作品,因受众对侗族文化了解较少,市场关注度远低于表现西湖、黄山等知名景点的作品,画家创作这类题材时面临市场销售压力。另一方面,部分受众对地域文化元素的认知仅停留在“旅游纪念品式”的视觉符号,难以理解作品背后的文化深意,导致画家在创新表达时需兼顾通俗性,不敢进行深度的艺术探索,限制了创作的突破。
3.地域文化元素在水彩画中的创新对策
3.1 挖掘与提炼文化元素
画家需深入地域文化现场,进行实地调研与体验,挖掘核心文化内涵并提炼独特艺术符号。例如,画家刘寿祥为表现湖北洪湖湿地文化,多次前往洪湖实地采风,不仅观察芦苇、荷花、渔船等视觉元素,更与当地渔民交流,了解洪湖的渔猎文化、水乡生活习俗。在此基础上,他提炼出“芦苇的交错线条”“湖水的透明质感”“渔船的质朴形态”等核心符号,在水彩创作中通过简练的笔触与通透的色彩,将洪湖文化中“与自然共生”的内涵传递出来,避免符号化堆砌。
3.2 创新绘画技法与形式
通过融合多种绘画技法、探索新的表现形式,实现地域文化元素与水彩画的深度融合。画家周刚在表现浙江楠溪江古村落文化时,创新采用“湿画法与干画法结合”的技法:用湿画法晕染出楠溪江清晨的朦胧雾气,营造江南水乡的温润氛围;用干画法细致刻画古村落的青石板路、木质廊柱的纹理,展现古建筑的厚重质感。这种技法创新让古村落的文化气质通过水彩语言精准呈现。此外,还可探索水彩与其他艺术形式的结合,如画家陈勇劲在表现湖北武汉码头文化的作品中,融入版画的线条力度,用硬朗的笔触表现码头的繁忙与粗犷,丰富了水彩画的表现维度,让地域文化的表达更具张力。
3.3 拓展传播与推广途径
借助多元传播渠道,提升地域文化题材水彩画的受众认知与市场影响力。一方面,可与文旅部门合作,在地域文化景区举办水彩画展览,如在云南丽江古城、福建土楼等景点设置水彩画展区,将作品与实地文化场景结合,让游客直观感受地域文化与水彩艺术的融合之美。例如,画家在福建永定土楼景区举办“土楼风情水彩展”,游客在参观土楼的同时欣赏相关水彩作品,能更深刻理解作品中的文化内涵。另一方面,利用短视频平台进行推广,画家可拍摄“地域文化水彩创作过程”视频,讲解创作思路与文化背景,如画家在抖音发布“绘制安徽宏村水彩”的视频,通过镜头展示如何用色彩表现徽派建筑的白墙黛瓦,吸引大量网友关注,有效提升地域文化题材水彩画的传播范围。
结束语:地域文化元素为水彩画的创新发展提供了丰富资源和广阔空间。通过解决创新表达面临的困境,采取有效的创新对策,能够实现地域文化元素与水彩画的深度融合,为水彩画艺术注入新的活力,推动其在新时代绽放独特魅力。
参考文献:
[1]张俊臣. 当代中国水彩画题材和语言的地域文化影响研究[N]. 中国文化报,2025-07-18(015).
[2]董珍.论程及、王维新水彩画中的东方用笔对我的启发[D].天津美术学院,2025.
[3]黄代朗.地域文化视域下桂林风景题材水彩画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