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新型传感器的医学检验血液分析仪检测技术优化
方鹏超
身份证号码:411381199005053965
引言
血液分析是临床检验的核心环节,结果直接影响诊断与治疗的科学性与有效性。虽经多次迭代,传统血液分析仪在灵敏度、微量指标识别和复杂样本抗干扰等方面仍存在不足,难以应对多病原体、早期信号微弱及个体差异明显的检测需求。新型传感器技术具备高灵敏、多参数、快速检测优势,与血液分析仪融合并结合智能算法和系统集成,可显著提升检测精度、稳定性与通量,推动医学检验向高效、精准、智能化方向发展。
一、新型传感器在血液分析仪中的应用现状与发展趋势
目前,血液分析仪主要依赖光学检测与电阻抗检测两大核心原理,其中光学检测适合进行细胞分类与形态学分析,电阻抗检测则用于粒径计数和体积测量。然而,单一检测模式在灵敏度、多指标检测能力以及对复杂样本的适应性方面存在不足。新型传感器的引入,正逐步改变血液分析仪的技术架构。例如,基于表面等离子共振(SPR)的光学传感器能够在不使用标记物的情况下实现高灵敏度检测,且适合多种生物标志物的实时监测;电化学传感器借助纳米材料修饰电极,能够显著提高目标分子的捕捉效率和电子传递速率,实现低至皮摩尔级别的检测限;微流控传感器可将样本预处理、分离和检测集成在一块芯片上,大幅减少检测时间和试剂消耗;而纳米传感器则依托量子点、碳纳米管、纳米金等材料的独特光电特性,实现了对微弱信号的高倍放大和精确识别。从发展趋势看,新型传感器在血液分析仪中的应用将呈现多模态融合、系统集成化和智能化的方向,未来的血液分析将不仅限于细胞与成分检测,还将拓展至分子水平的多组学分析,为疾病早期诊断和个体化治疗提供更丰富的信息支持。
二、基于光学传感技术的检测优化路径
光学传感技术在血液分析仪中的应用历史悠久,其核心原理主要依赖激光散射、荧光检测和比色分析等方式对血液样本进行精确分类与定量分析。为了进一步提升检测精度、分辨率与抗干扰能力,近年来的优化路径主要集中在光源性能、探测器灵敏度、光路结构设计以及信号处理算法等关键环节。在光源优化方面,高稳定性、窄带宽且寿命长的半导体激光器正逐步取代传统卤素灯或LED光源,不仅有效减少背景噪声和热漂移,还提升了信号输出的稳定性与一致性;在探测器选择上,高灵敏度的光电倍增管(PMT)和雪崩光电二极管(APD)凭借优异的弱信号捕捉能力,能够获取极微弱的散射或荧光信号,为细胞分类与微量成分分析提供可靠数据支持;在光路结构方面,通过多角度散射检测与多波段荧光采集的组合,实现一次检测中多维度信息的同步获取,显著提高分类与识别的准确率;在信号处理层面,引入基于机器学习的光学信号分析方法,能够有效分离复杂背景中的有效信号,减少假阳性与假阴性结果,并支持快速批量数据处理。光学传感优化不仅提升了检测灵敏度与准确性,还为血液分析仪向小型化、低功耗和便携化方向发展提供了技术条件,使其在床旁即时检测(POCT)、基层医疗、应急救援及野外流动医疗等多种场景中具备更广阔的应用前景。
三、基于电化学与微流控传感技术的集成优化
电化学传感技术依赖目标分子与电极表面发生的特异性相互作用,将化学反应信号转化为可测量的电信号,具有检测灵敏度高、响应速度快、结构简单和成本低等显著优点。在血液分析仪中,电化学传感器常用于葡萄糖、乳酸、尿酸、胆固醇等多种生化指标的检测,尤其在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病管理及代谢疾病筛查中有着重要价值。近年来,通过利用纳米金、石墨烯、碳纳米管等高比表面积、优异导电性与表面可修饰性的纳米材料对电极进行功能化改性,不仅显著增强了检测灵敏度和选择性,还延长了传感器的使用寿命。在此基础上,微流控技术的引入,使血液样本的预处理、分离、反应和检测等过程能够在单一芯片上高效完成,减少人工干预与样本交叉污染风险,同时显著缩短了检测周期。通过将电化学传感器与微流控芯片深度集成,不仅可以在极低样本量下实现多指标同步检测,还可通过精确设计流道结构和反应腔体实现高通量分析,满足临床在急诊、筛查和长期监测中的多样化需求。此外,通过嵌入智能控制模块,可以对流体流速、反应时间、温度以及电信号采集过程进行精确调控,进一步提升检测重复性与稳定性,并为未来全自动化血液检测平台奠定坚实的技术基础。
四、基于纳米传感与智能化技术的性能提升
纳米传感技术因在信号放大、目标识别和多功能检测方面的优势,正成为血液分析技术的重要驱动力。量子点凭借高亮度、窄发射谱带与良好稳定性,可实现多重荧光标记与高通量检测,适用于多种生物标志物的同时识别;碳纳米管的优异导电性与表面功能化能力,可增强电化学信号传递并降低检测限;纳米金与纳米银的表面等离子共振特性,可在免标记条件下实现超灵敏检测,减少试剂消耗并加快检测速度。智能化技术的引入进一步拓展了应用边界,人工智能算法可自动识别异常结果并提供临床参考,大数据分析可建立疾病预测模型支持个性化诊疗,物联网技术则实现与医院信息系统及云端平台的实时互联,支持远程监控与数据共享。纳米传感与智能化技术的融合,不仅提升了检测速度、灵敏度与准确性,也为智慧医疗体系构建提供了高可靠性与可扩展性支撑,使血液分析仪在精准医疗、分级诊疗和居家健康监测等领域具备更广阔的发展潜力。
五、结论
基于新型传感器的医学检验血液分析仪检测技术优化,是提升医学检验水平、推动精准医疗的重要途径。光学、电化学、微流控、纳米等技术与智能信号处理及系统集成的结合,可显著提高设备的灵敏度、准确性、速度和多指标分析能力,并促进其小型化、便携化和自动化,适用于医院、基层医疗、应急救援及居家健康管理等场景。未来,随着人工智能、物联网和大数据的发展,该类设备将在早期诊断、慢病监测和个性化医疗中发挥更大作用。推广过程中需兼顾成本控制、产业链完善和用户培训,以实现广泛应用与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安峻甫,刘明诗,高聪哲,等.动压气浮轴承永磁陀螺马达全速域无位置传感器控制[C]//中国高科技产业化研究会智能信息处理产业化分会.第十八届全国信号和智能信息处理与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北京理工大学自动化学院;南京电子技术研究所;,2024:392-397+403.DOI:10.26914/c.cnkihy.2024.050408.
[2] 张勇,解靓,李小玉,等.电离式雾霾颗粒传感器的超声波清灰研究[J].微纳电子技术,2025,62(01):79-89.DOI:10.13250/j.cnki.wndz.25010401.
[3] 高旭,王鹏飞.基于光学编码成像的新型角位移传感器[J].现代制造工程,2024,(11):144-152.DOI:10.16731/j.cnki.1671-3133.2024.1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