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浅谈高中数学有效教学方略

作者

郭吉刚

潜山中学 246300

前言

高中数学是基础教育中的一门重要课程,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手段,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普遍感到数学抽象、难以理解,学习积极性不高,教学效果并不理想。探索和运用有效教学策略是提高高中数学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基本不等式”是高中数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在理论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而且被广泛地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本文通过对“基本不等式”教学实例的分析,对高中数学教学的有效性进行了探讨。

一、优化教学设计,构建知识框架

(一)深入分析教材与学生

在进行“基本不等式”教学前,教师应认真研读教材内容,明确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及难点,“基本不等式”的教学目的不仅在于使学生熟练掌握不等式的形式及证明方法,而且还能将不等式应用于实际问题中,同时要对学生的基础知识、能力、兴趣等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例如通过课前的小测验,了解学生对不等式的初步认识,这样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1]。

(二)合理规划教学流程

一条清晰、合理的教学过程,是进行有效教学的前提,以“基本不等式”为例,可由实际问题导入,例如用一定长度的栅栏围成长方形的菜园子,问怎样才能使菜园子最大,引起学生的思考与兴趣,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复习以前所学过的有关完全平方公式等知识,为进一步推导基本不等式奠定基础,将几何图形与代数方法结合起来,对基本不等式进行论证,使学生从多个角度认识问题的本质,最后教师要设计适当的习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并给予反馈与指导。

(三)构建知识框架

帮助学生建构完整的知识架构,有助于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记忆,在对“基本不等式”进行解释的时候,可以把它和以前学过的一些不等式知识联系起来,例如基本不等式和均值不等式之间的关系,同时指导学生对基本不等式的适用条件及常见题型进行归纳,构建系统的知识网络,以便学生在遇到类似问题时能快速找到并加以应用[2]。

二、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习兴趣

(一)情境教学法

情境教学法具有创设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在教学“基本不等式”时,教师可以创设一个购物情景,假定一个商场正在搞促销,有两种折扣方式,一种是直接打八折,另一种就是满一定金额返还一定金额的代金券,这就要求学生考虑在什么情况下该选择哪种折扣方式更划算,通过这些真实的问题情境,指导学生利用基本不等式去分析、解决问题,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二)小组合作学习法

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它既能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又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知识,在讲解基本不等式的应用时,可设置一些有难度的题目,例如用基本不等式求出函数最值点等,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与探索,通过小组讨论,同学们可以互相交流、互相启发、互相学习,教师要经常巡视各组,给予及时的指导与帮助,并组织各组代表作汇报与交流,总结解决问题的方法与技巧[3]。

(三)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多媒体教学能使教学内容直观、形象,突破教学难点,在对基本不等式进行几何证明的过程中,可通过动画演示几何图形的变化过程,使学生对各量间的关系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从而加深对证明思路的理解,此外还将利用多媒体技术,如建筑设计中如何利用基本不等式进行优化设计等,使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基本不等式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

三、强化课堂互动,促进思维发展

课堂提问是促进师生互动,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一种有效途径,在教学“基本不等式”时,教师可提出一些启发性的问题,例如在推导基本不等式时,要求学生从多个角度去思考、去证明,在运用基本不等式解决问题时,提出了“一正二定三相等”的条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课堂讨论能使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观点,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与创新精神,在介绍了有关基本不等式的知识之后,还可提出一些拓展性问题,例如能否将基本不等式推广到更为一般的情形,供学生讨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发问,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安排学生在课堂上做演讲,既能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又能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在学习完基本不等式之后,可请学生选取一道具有代表性的题目加以说明、分析,并与其他学生分享自己的解题思路与方法,学生在陈述过程中,可由其他学生提出问题、建议,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四、完善教学评价,关注学生成长

(一)多元化评价方式

传统的教学评价以考试结果为主要内容,无法反映学生的学习过程与综合素质,“基本不等式”教学应采取多种评价方法,如课堂成绩评定、家庭作业评定、小组合作评定等,课堂表现评价侧重于学生参与程度、思考深度与广度等方面,家庭作业评价既要重视学生作业的正确率,又要重视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的合理性,小组合作评价是对学生合作的态度和贡献的评价,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法,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为提高教学质量提供参考 。

(二)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过程性评价是指对学生学习过程进行评价,能及时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对其进行引导,在“基本不等式”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通过课堂提问、小组讨论和课堂练习等形式实时评价学生的学习状况,并对教学策略进行适时的调整,终结性评价是以考试成绩为主要手段,以检验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将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可以更加全面和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绩,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5]。

(三)激励性评价

激励性评价是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自信心的有效途径,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长处与进步,及时给予肯定与鼓励,当学生对“基本不等式”有关的问题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或方法时,教师要给予适当的表扬与肯定,使学生觉得自己的付出是被肯定的,进而对数学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结语

以“基本不等式”为例,优化教学设计、创新教学方式、强化课堂互动、改进教学评价,可以促进高中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有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为他们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老师也要不断地总结自己的经验,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教学内容的特点,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使高中数学教学达到最佳化。

参考文献

[1]张杰. 基于数学核心素养的基本不等式教学研究[D]. 山东:聊城大学,2021.

[2]薛儿. “不等式的求解”单元教学有效性的实证研究[D]. 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24.

[3] 张小兰. 高中数学《基本不等式》的教学浅析[J]. 魅力中国,2021(38):68.

[4]陈小祥.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新方式的运用——以基本不等式的证明教学为例[J]. 上海中学数学,2023(9):1-5.

[5] 李猛. " 基本不等式的应用" 教学分析[J]. 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23(3):1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