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工程管理中质量、进度、成本三维动态平衡管控策略

作者

袁锁敏

启东市自来水厂有限公司

引言

在现代工程建设过程中,项目规模庞大、参与方众多、环境不确定性高,导致质量、进度与成本这三大目标之间的冲突日益显著。管理者若片面强调其中一项,往往会引发其他目标失衡,影响项目整体绩效。因此,实现三者之间的动态平衡,构建协调有序的管控体系,已成为工程管理的核心课题。本文将围绕这一核心,探讨在实际工程实施中如何以系统化的策略实现质量、进度、成本的协调管控。

一、质量、进度、成本三维关系的动态特性

1.1 相互牵制的基本逻辑

工程项目的质量、进度与成本构成管理目标的三角架构,彼此制约。提升质量往往需要更多的资源投入和更长的施工周期;压缩进度则可能需要增加投入或牺牲部分质量;而压缩成本可能影响材料、工艺,最终影响质量和工期。因此,三者不可能同步最优,需权衡取舍。

1.2 随项目阶段变化的动态性

在项目不同阶段,三维目标的权重和重点各不相同。项目启动阶段重在质量策划与设计控制;实施阶段侧重进度管理与资源配置;收尾阶段则回归成本结算与质量验收。因此,必须结合阶段目标动态调整管理重心,避免静态管理思维。

1.3 不确定环境下的平衡挑战

工程项目常面临设计变更、自然环境影响、政策调整等多种不确定因素,这些因素均会影响三者关系的平衡状态。因此,应建立动态响应机制,对目标进行实时修正,保障项目在变化中持续推进。

二、三维目标的协同控制策略

2.1 以质量为核心的全周期控制

质量是项目生命的根基。应在项目全周期建立质量责任体系,前期通过方案论证、设计优化确保源头质量,中期通过工序验收、材料控制、过程监管保障实施质量,后期通过竣工验收与缺陷处理实现质量闭环。质量控制不仅是结果控制,更是过程控制。

2.2 以进度为主线的节点管控

进度是项目能否按期交付的直接体现。需制定科学合理的总进度与阶段进度计划,落实到周计划、日计划,形成由粗到细的计划体系。在执行过程中,结合施工现场实际情况进行滚动修正,确保关键路径控制。要重点关注工序间衔接与施工组织优化,避免资源浪费和窝工。

2.3 以成本为基础的资源配置

成本控制是实现投资效益的保障。应从设计阶段开始进行成本测算与优化,施工过程中强化预算执行力,严格变更管理。通过过程成本核算与阶段性分析,及时掌握成本偏差,确保资源的经济合理使用。在不影响质量与进度的前提下,追求成本的最优分配与节约。

2.4 建立三者联动机制

三者控制应协同推进,建立联动协调机制。在进度滞后时,可适当投入资源保节点;在成本紧张时,通过技术优化、调整计划压缩费用;质量控制应作为底线,任何调整均不能以牺牲质量为代价。联动机制的实质是动态决策机制,即根据当前项目实际,灵活调整控制策略,实现综合最优。

三、构建动态平衡的综合管理体系

3.1 制度与流程支撑动态调整

构建动态平衡的管理体系,首先要建立科学、统一的制度框架。制度是管控的基石,是组织运行和人员执行的依据。在三维目标管控中,应依据项目性质和组织特点,设立质量管理制度、进度计划制度、成本控制制度以及跨目标协同机制,使各目标控制环节在制度层面互为补充、相互制衡。

此外,制度和流程应具备一定的弹性,能够适应外部环境变化和项目执行中出现的新情况,确保在保持稳定性的同时具备动态调整能力。只有构建一套规范与灵活并重的制度流程体系,才能为动态平衡管控提供持续有效的支持。

3.2 信息化平台提升集成效率

随着工程项目信息量剧增和管理要求提升,单靠人工管控已难以实现对质量、进度、成本三维目标的实时、精确掌控。因此,应充分发挥信息化手段的作用,建设统一、高效、集成化的项目管理平台,提升管理水平。

在质量方面,信息系统可实现施工日志、验收记录、不合格项整改等信息的在线记录与流转,形成质量事件全程可追溯的闭环。进度方面,基于项目管理软件可建立关键路径图、施工进度S曲线,实现进度偏差的自动预警与图表分析。成本方面,通过成本台账、合同管理系统与预算执行模块,可以实时监控资金流向、识别超支环节、进行成本归集与分析。

信息化不仅提升了项目运行效率,还增强了各参与方之间的信息共享与协同能力,使得质量、进度与成本管理从“分散作战”走向“信息集成、协同运行”的现代化模式,为动态平衡提供强大技术支撑。

3.3 管理团队能力建设

构建动态平衡的综合体系,离不开一支具备系统思维与实践能力的项目管理团队。项目经理及其管理团队不仅要具备工程技术知识,还应熟悉项目经济控制、合同执行、组织协调、信息化工具应用等多方面内容,实现从“工程师”向“综合型项目管理者”的转变。

同时,应通过持续培训机制提升团队整体素质,引导管理人员掌握先进管理理念与技术手段,推动从传统粗放管理向精细化、数字化管理转型。管理团队的能力水平,直接决定了动态平衡体系的执行力与效果,是系统运行中最关键的“人”因素。

四、实现三维目标协调的保障机制

4.1 明确项目治理结构

项目治理结构决定了三维目标控制机制的组织基础。科学的治理结构不仅要覆盖项目全生命周期,还应明确各责任主体的权责边界,构建高效决策与执行体系。

一方面,应设立项目管理办公室或项目执行机构,作为项目运行的核心平台,统筹质量、进度与成本的协调控制。项目经理作为统筹协调的第一责任人,应拥有对三维目标调整的管理权与决策权。同时,应在设计、采购、施工、监理等关键岗位设置对应的专业负责人,协同推进具体事务。

另一方面,要避免“多头指挥”“责任模糊”等弊病。建议采用矩阵型或扁平化的组织模式,减少层级,提高响应速度。三维目标的控制需要多部门配合,治理结构应强化“以项目为中心”的横向协作机制,实现从“职能导向”向“目标导向”的组织转型。

4.2 建立考核与激励机制

科学的考核与激励机制是推动三维目标有效落地的重要保障。应根据项目类型、建设周期和实施目标,将质量、进度与成本指标纳入考核体系,明确考核标准、数据来源与奖惩机制。

应构建涵盖质量(合格率、返工率等)、进度(计划完成率、关键节点控制等)、成本(预算控制率、变更控制率等)的多层次考核机制,通过设立“进度达标奖”“质量优胜奖”等专项奖励,结合资金激励、信用评级等正向激励,同步以扣款、通报等负向约束强化奖惩分明的执行氛围,最终以“协同导向”推动质量、进度、成本三维目标动态平衡,避免单一目标引发系统性偏差。

4.3 强化项目文化建设

文化是深层次的管理保障,尤其在动态复杂的工程环境中,良好的项目文化有助于强化协同意识、责任意识与问题导向意识。应倡导“质量为本、协同为要、成本为责、进度为准”的项目文化理念,塑造全员目标一致、执行果断、主动配合的文化氛围。在制度和流程之外,通过定期组织学习交流、开展团队共建活动、表彰先进个人与团队等方式,激发团队归属感和使命感。

五、结语

工程管理是一项系统性、动态性极强的综合性工作。质量、进度、成本三者之间的平衡不是静态的稳定结构,而是随着项目环境、资源变化和管理策略不断调整的动态过程。管理者只有以系统视角统筹三维目标,通过制度保障、流程控制、技术支撑与组织优化,才能有效实现质量的稳定、进度的可控与成本的节约,推动工程项目向高质量、高效率、低风险的目标稳步前行。

参考文献:

[1]朱文武.进度控制、质量控制、成本控制在工程管理过程中的分析[J].广西城镇建设,2021,(02):80-81.

[2]张现军.工程管理过程中的进度控制,质量控制和成本控制[J].智能城市,2017,3(06):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