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啤酒企业构建循环经济模式的路径探索

作者

张洁

百威(宿迁)啤酒有限公司 江苏省宿迁市 223800

引言

循环经济作为一种旨在通过最大限度地减少资源输入、废物产生、排放和能源泄露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模式,近年来备受社会关注。啤酒行业作为一个资源密集型产业,其生产过程中的原材料使用、水资源消耗以及废弃物管理等方面都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因此探索并构建循环经济模式对于啤酒企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啤酒企业循环经济模式构建的必要性

1.1 应对资源约束与环境保护的需求

啤酒酿造过程对水资源、能源以及原材料的需求量巨大。传统生产方式不仅消耗大量的自然资源,还产生大量废水、废渣等污染物。随着全球水资源紧张局势加剧,以及各国政府对环境保护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啤酒企业必须寻找更加高效、环保的生产方式来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1.2 满足消费者和社会期望的变化

现代消费者越来越关注产品的来源及其生产过程是否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他们倾向于选择那些在生产过程中注重环境保护和社会责任的企业产品。啤酒企业如果能够成功转型为循环经济模式,不仅能提升品牌形象,还能赢得消费者的信任和支持。此外,社会各界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要求也在不断增加,这包括遵守更严格的环保法规、参与社区服务等。通过实施循环经济策略,啤酒企业可以更好地回应这些社会期待,展现其作为负责任企业的良好形象。

1.3 实现经济效益与竞争力的双赢

循环经济模式不仅仅有助于环境保护,同样也能为企业带来显著的经济效益。例如,通过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进行再加工处理,将其转化为有价值的产品或能源,不仅可以降低废物处理成本,还能开辟新的收入来源;采用先进的节水节能技术可以大幅减少运营成本;而绿色供应链管理则能提高整个供应链的效率和稳定性,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1.4 顺应政策导向与获得政策支持

许多国家和地区已经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和支持企业向循环经济转型的政策措施,如财政补贴、税收优惠、低息贷款等。啤酒企业积极响应政策号召,加快构建循环经济模式,不仅可以享受相应的政策红利,还有助于规避因不符合环保标准而面临的处罚风险。

2 啤酒企业循环经济模式实施路径

2.1 政策支持与法规遵循

在啤酒企业构建循环经济模式的实施路径中,政策支持与法规遵循是首要和基础性的推动力。政府作为宏观调控的主导力量,通过制定相关政策、法律法规以及提供激励机制,为啤酒企业开展循环经济实践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和发展空间。首先,国家及地方政府出台的环保政策和资源综合利用法规,为啤酒企业设定了明确的行为规范和发展方向。例如,《清洁生产促进法》《循环经济促进法》《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等法规要求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减少污染物排放、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这直接推动啤酒企业必须从源头优化资源配置,强化废弃物回收利用体系。其次,政府可通过财政补贴、税收减免、绿色信贷等经济激励手段,鼓励啤酒企业投资环保技术和设备。例如,对采用节水节能技术、废水处理回用系统或可再生能源的企业给予税收优惠,有助于降低企业的初期投入成本,提升其参与循环经济的积极性。再次,行业标准与认证体系的建立也至关重要。如 ISO14001 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绿色工厂评价标准等,为企业提供了可操作的绿色发展框架。政府引导和支持企业参与这些标准建设,有助于提升整个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水平。最后,啤酒企业在推进循环经济过程中,也应主动关注并遵守国际环保协定和贸易规则,如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等,以增强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2.2 技术创新与研发投入

其一,要引入先进的清洁生产工艺。这包括但不限于改进糖化过程中的热能回收系统、优化发酵控制技术以提高原料转化率等。例如,应用新型的麦芽制备技术可以显著降低水耗和能耗;采用膜分离技术处理废水,不仅能有效去除有害物质,还能实现水资源的循环再利用。

其二,要开发环保型包装材料。随着消费者环保意识的增强,啤酒产品的包装也成为了一个重要的关注点。啤酒企业可以通过加大对环保型包装材料的研发投入,如可降解塑料瓶、纸质易拉罐等,来满足市场需求。此外,还可以探索轻量化包装设计,既减少了原材料使用量,又降低了运输成本和碳排放。

其三,做好副产物的高效转化。啤酒酿造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副产物,如麦糟、酵母等。传统的处理方式往往造成资源浪费和环境负担。现代生物技术和化学工程技术的发展为这些副产物的高效转化提供了可能。例如,麦糟可以通过发酵转化为乙醇或用作生物质燃料;废酵母则可用于生产高蛋白饲料添加剂或其他工业原料。通过建立专门的研究团队和技术平台,啤酒企业可以深入挖掘副产物的价值链,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

其四,加强与科研机构的合作。为了加速技术创新的步伐,啤酒企业应当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关系。这种产学研结合的方式不仅可以获得前沿科技成果的支持,还有助于培养专业人才。合作形式可以包括联合实验室建设、共同承担科研项目等。通过共享知识和技术资源,双方能够在循环经济领域取得更多突破性进展。

2.3 企业文化与员工培训

其一,要塑造以环保为核心的企业文化。企业需要确立并推广一种将环境保护视为核心价值的企业文化。这意味着要在企业的愿景、使命以及日常运营中融入可持续发展理念。例如,可以在公司内部设立专门的环保目标,并将其纳入年度报告或企业社会责任(CSR)报告中,让所有员工都能清晰地认识到企业在环保方面的努力方向。此外,还可以通过组织环保主题活动,如“无纸化办公日”、“节能降耗月”等,增强全体员工参与环保行动的积极性,形成良好的环保氛围。

其二,开展针对性的员工培训。为了确保每一位员工都能理解并参与到循环经济实践中来,企业应当制定并实施一系列针对性强的培训计划。这些培训内容应涵盖循环经济的基本概念、相关政策法规解读、节能减排技术应用等多个方面。例如,针对生产一线员工,可以开设关于节水节电操作规范、废弃物分类处理流程等方面的课程;对于管理层,则可以重点讲解如何将循环经济理念融入到企业战略规划及日常管理当中。同时,还可以邀请外部专家进行讲座或案例分享,帮助员工开阔视野,了解行业内外最新的环保技术和成功经验。

其三,做好激励机制的设计。为了进一步激发员工的积极性,企业还应该设计合理的激励机制。这不仅包括物质奖励,如设立“环保之星”奖项,对表现突出的个人或团队给予奖金或奖品;也包含非物质奖励,比如表彰证书、晋升机会等。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让那些积极参与环保工作的员工感受到自己的付出得到了认可,从而带动更多人投身于循环经济模式的建设之中。

其四,建立反馈与改进机制。企业需要建立起有效的反馈渠道和持续改进机制。鼓励员工提出有关优化生产工艺、减少资源浪费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并及时采纳合理建议进行调整。定期评估各项环保措施的实际效果,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完善相关制度和流程,确保循环经济模式能够得到长期稳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何闪闪. 国企民企共同打造循环经济的“ 东莞模式”[J]. 环境,2023,(09):56-58.

[1]王昕娟.工业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模式分析[J].现代工业经济和信息化,2023,13(08):59-6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