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气自动化系统中的继电保护技术分析
雷善晶
身份证号码:410922198704033522
引言
在工业现代化持续推进的过程中,电气自动化系统凭借电力电子、计算机及自动控制等多领域技术的深度融合,在电力、制造、冶金等行业中逐步占据重要地位,为生产运行提供了坚实保障。继电保护技术作为电气自动化系统稳定运行的重要支撑,通过实时监测系统运行参数,能够在异常情况出现时及时响应,快速隔离故障区域。在电气自动化发展的大背景下,继电保护技术与系统整体的适配性愈发关键,其运行效能对系统可靠性与经济效益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基于此,对电气自动化系统中的继电保护技术展开深入研究,探寻优化改进方向,或可为工业生产的安全、高效运行提供新的思路与助力。
1 继电保护技术的基本原理
继电保护技术的工作机理,本质上是利用电气自动化系统在故障与正常运行状态下电气参数的变化特性,实现对故障的有效识别与及时响应。系统处于正常运行工况时,电流、电压、功率等关键参数维持在合理区间,各设备依照预定逻辑有序协同;而当短路、接地、过载等故障发生时,这些参数会出现显著变化,比如短路故障下往往伴随电流急剧上升、电压迅速下降。
继电保护装置借助传感器对电气参数进行实时监测,经测量元件将采集到的物理量转换为电信号后,传输至逻辑处理单元。逻辑单元依据预先设定的保护判据,例如电流变化量判断、电压相位分析等方法,对输入信号进行分析处理。当检测到参数偏离正常范围,达到预先设定的故障阈值时,装置将判定系统发生异常,随即向执行单元发出动作指令,触发断路器分闸,隔离故障区域,并同步发出告警信号;若参数变化仍在正常波动范围内,则保持原有运行状态。为防止故障影响扩大,整套保护动作流程需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通常以毫秒级计。
2 电气自动化系统中常用的继电保护技术类型
2.1 电流保护技术
电流保护作为依据故障时电流幅值变化特性设计的保护方案,在低压配电系统和结构相对简单的线路保护场景中具有一定适用性,该保护方式凭借较为简明的原理架构,在成本控制方面展现出一定优势。
过电流保护:当系统电流达到或超过预先设定的最大负荷电流水平时,保护装置通常会以延时方式启动动作流程。其动作时限的设定遵循“阶梯原则”,即离电源距离越远的位置,动作时限相应越短,通过这种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保障故障隔离过程中的选择性。
电流速断保护:此保护机制依据系统可能出现的最大短路电流数值来确定动作阈值,一旦检测到故障,能够实现无延时跳闸操作,从而快速切断靠近电源端的故障线路,但在实际应用中,其保护范围往往难以覆盖线路全程。
限时电流速断保护:该保护方式综合了速断保护和过电流保护的特点,动作电流的设定介于两者之间,其延时时间相对相邻下级保护较短,在一定程度上既扩展了保护范围,又有助于维持保护动作的选择性。
2.2 电压保护技术
电压保护依托故障时电压参数的动态变化实现保护效能,常与电流保护协同运用,有助于优化保护机制的稳定性。
低电压保护:在系统电压降至临界阈值时启动响应,于电动机、变压器等设备运行过程中,可有效缓解欠压工况可能引发的设备异常温升或非正常停机问题。
过电压保护:针对雷击、操作过电压等瞬时异常,当电压值超出设备耐受范围,借助避雷器、过电压继电器等装置,通过电源切断或电压钳位等方式,为设备绝缘性能提供防护屏障。
2.3 距离保护技术
距离保护(也称阻抗保护)是一种依据故障点与保护安装处之间的阻抗测量值来判断故障位置的技术手段,在系统运行方式变化及短路电流波动的情况下,该方法仍能保持相对稳定的性能,在高压输电线路和复杂电网场景中具有一定适用性。
该技术的基本原理是对测量所得的电压电流比值(即阻抗值)与预先设定的整定阻抗进行对比分析。一般而言,当测量阻抗小于整定阻抗时,往往意味着故障发生在保护区范围内,此时保护装置可能会触发动作;若测量阻抗大于或等于整定阻抗,则保护装置倾向于保持不动作状态。距离保护通常采用多段式配置:Ⅰ段保护范围大致覆盖线路全长的 80%85% ,动作过程通常不设置延时;Ⅱ段保护范围在覆盖线路全长的基础上,会适度延伸至下级线路部分区域,动作时会带有一定的短延时;Ⅲ段主要作为后备保护,其动作延时相对较长,能够实现对更大范围的保护覆盖。
2.4 差动保护技术
差动保护遵循基尔霍夫电流定律,通过对被保护设备两侧电流差值的监测实现保护功能,在选择性和灵敏度方面表现突出,因此常应用于发电机、变压器、母线等关键电气设备的保护场景。
当系统处于正常运行状态或设备外部发生故障时,设备两侧的电流在数值和相位上呈现出相对平衡的特性,电流差值近似为零,此时保护装置保持不动作状态。而一旦设备内部出现故障,两侧电流的平衡关系被打破,差值显著增加,触发保护装置迅速动作使断路器跳闸。考虑到电流互感器可能存在的测量误差等因素,现代差动保护通常会引入比率制动特性,这一设计在保障保护灵敏度的同时,能够有效降低保护误动作的可能性。
2.5 智能化保护技术
在电气自动化系统向数字化演进的进程中,智能化保护技术展现出日益显著的发展潜力。这类技术整合计算机、通信领域成果与智能算法,在自适应调整、自我诊断及信息交互等方面存在一定优势。
自适应保护:能够依据系统运行状态(如负荷波动、网络结构变更)对保护定值进行优化调整,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传统保护需人工重新整定的情况。
数字化保护:依托采样值传输、光纤通信等技术,直接获取电子式互感器的数字信号,在减少模拟量转换误差方面具有积极作用,有助于提升保护精度。
协同保护:通过工业以太网与 SCADA(监控与数据采集)、EMS(能量管理系统)实现互联,促进多保护装置间的信息交互与联合决策,为复杂故障的处理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结束语
继电保护技术作为电气自动化系统安全运行的重要保障,其性能表现对系统的可靠性与经济性有着显著影响。近年来,该技术历经从传统电流、电压保护模式,向智能化、网络化保护模式的转变,逐步适应自动化系统日益复杂的数字化发展需求。在实际应用过程中,技术在抗干扰能力、系统兼容性以及自适应调节等方面仍面临一定挑战,不过随着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兴技术的逐步渗透,继电保护技术呈现出智能化升级、协同化运作和可靠性提升的发展态势。展望未来,在继电保护技术领域,或许可通过加大研发投入,探索核心算法与硬件层面的优化路径,同时在人才培养体系构建和行业标准规范制定方面持续发力,从而促进继电保护技术与电气自动化系统的有机融合,为工业生产的安全稳定运行注入更多发展动能。
参考文献
[1]徐兴明.基于电气自动化系统中的继电保护技术研究[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工程技术,2024,(03):126-129.
[2]陈艳丽.自动化系统中的继电保护安全技术分析[J].自动化应用,2024,65(S01):373-375.
[3]李刚建,王小琼.电气自动化系统继电保护安全技术[J].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工业 A,2024,(05):99-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