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干旱半干旱地区营造林技术研究与实践

作者

饶志红

弥渡县林业和草原局

一、引言

干旱半干旱地区由于特殊的气候条件,水资源短缺、生态脆弱,营造林面临严峻挑战。然而,生态建设需求迫切,科学合理的营造林技术是改善生态、防治土地沙化、促进区域发展的关键。弥渡县虽并非典型干旱半干旱地区,但拥有多样土壤与植被类型,对其深入研究可为干旱半干旱地区营造林提供宝贵参考,挖掘可借鉴经验,助力攻克技术难题,实现生态与发展共赢。

二、弥渡县自然条件剖析

(一)土壤特性

1.成土母质多样

弥渡县森林土壤成土母质涵盖沉积岩、岩浆岩和变质岩。不同成土母质在风化、搬运、沉积等地质作用下,形成各具特色的土壤。如沉积岩发育的土壤颗粒细腻,保水性相对较好;岩浆岩形成的土壤矿物质丰富,利于植被根系吸收养分,为营造林树种生长提供多样土壤基础。

2.土壤类型丰富

亚高山草甸土、棕壤、黄棕壤、黄红壤、红壤、褐红壤、红色石灰土和紫色土等是主要类型。亚高山草甸土分布于高海拔地区,肥力较高,适宜耐寒草本与低矮灌木生长;红壤多见于低海拔丘陵,酸性较强,适合某些耐酸经济林树种初期扎根。各土壤类型依地势、气候呈规律分布,与植被形成紧密生态关联。

(二)植被概况

1.主要森林植被构成

云南松林、华山松林和半湿润常绿阔叶林是弥渡县主要森林植被。云南松林分布广泛且蓄积量最大,其耐旱、适应性强,对当地生态系统稳定性贡献突出,为研究耐旱树种造林提供样本;半湿润常绿阔叶林生物多样性丰富,反映当地相对湿润环境下植被群落特征,为营造混交林提供生态模型借鉴。

2.植被分布规律

受海拔、水分、土壤等因素影响,植被呈垂直与水平分布。低海拔温暖湿润处多为常绿阔叶林,随着海拔升高,逐渐过渡为针叶林。水平方向上,不同土壤类型区域对应不同植被群落,如紫色土区域植被相对稀疏,红壤区域植被种类多样,这种分布规律为营造林规划布局提供指引。

三、干旱半干旱地区营造林关键技术

(一)适生树种选择技术

1.耐旱性筛选

针对干旱半干旱地区缺水状况,优先挑选耐旱树种。如云南松、山合欢、麻栎、清香木、苦楝等,它们根系发达,能深入地下十几米汲取水源,或具有特殊生理机制,如叶片角质化,减少水分蒸腾,在少雨干旱环境下维持生长,确保造林成活率。

2.乡土树种优先

结合当地生态环境长期演化形成的物种,乡土树种与本地土壤、气候契合度高。如选择云南松、麻栎、清香木等用于造林,既适应恶劣环境,又维护区域生态基因多样性,减少外来物种入侵风险。

(二)造林整地技术

1.鱼鳞坑整地

在坡地造林时,采用鱼鳞坑方式。依据地形,挖半圆形坑穴,坑沿筑埂,截留坡面径流,使降水汇聚坑内,为幼树生长提供局部湿润环境,同时减少水土流失,稳固土壤,适用于坡度较大、降水集中区域。

2.水平沟整地

于平缓山地,挖掘水平沟。沟深、宽根据土壤质地与降水情况设计,沟内植树,沟间保留植被带,积蓄雨水,改善土壤水分条件,利于树木根系横向生长,扩大水分养分吸收范围。

(三)灌溉与水分管理技术

1.节水灌溉方法

滴灌技术优势突显,通过铺设滴灌系统,将水精准滴至树根部位,减少蒸发浪费,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在水源有限地区,依树木生长阶段、需水规律精准供水,幼树期少量多次,成长期适度增加水量,确保树木健康成长。

(四)抚育管护技术

1.幼林抚育要点

造林初期,及时松土除草,减少杂草与幼苗争水争肥;进行适度修剪,去除枯枝病枝,优化树形,促进树木通风透光。对新栽树苗定期检查,补植死亡植株,确保造林密度,为幼林成长营造良好开端。

2.病虫害防治策略

干旱半干旱地区病虫害发生有独特规律,建立监测预警机制,重点关注耐旱树种易发病虫害。采用生物防治为主,如引入害虫天敌、使用微生物农药,减少化学药剂污染,维护林地生态平衡,保障树木长期健康。

四、实践案例分析

(一)弥渡县2021 年度中央财政造林补贴项目

1.项目概况

2021 年在德苴乡的干热河谷地带实施中央财政造林补贴项目开展营造林工程,规划面积 6000 亩,目标是构建水土保持林,改善区域小气候。该区域气候干燥、年降水量稀少,水土流失严重,植被覆盖率极低。

2.技术应用

选用耐旱乡土树种云南松、麻栎、清香木混交造林,造林前采用鱼鳞坑整地,挖深 0.6 米、直径 0.8 米坑穴,株行距 2 米 ×3 米。铺设滴灌管道,依据气象数据与土壤墒情,每 7 - 10 天滴灌一次,每次每株供水 5 - 10升。幼林抚育期 3 年,每年除草 2 - 3 次,定期投放害虫天敌,防治赤腰透翅蛾、蚜虫等虫害。

3.成效评估

经过 5 年,林地植被覆盖率从不足 5% 提升至 25% ,水土流失得到有效遏制,局部生态环境显著改善,周边农田受风沙危害减轻,为农业生产提供生态屏障。

(二)半干旱坡地造林实践

1.项目介绍

依托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项目,2017 年在德苴乡团结水库周边半干旱坡地实施经济林营造项目,面积 3000 亩,期望发展特色林果产业,带动农民增收。此地土壤为红壤,肥力中等,降水季节性不均。

2.技术措施

选择当地适生树种沃柑品种,结合水平沟整地,沟深 0.8 米、宽 1.2米,沟间距 3 米,植树于沟底。铺设滴灌管道,配套雨水集蓄池,雨季收集雨水,旱季灌溉。抚育期注重修剪整形,培养高产树形,采用生物农药防治黄龙病、红蜘蛛等病虫害。

五、营造林技术推广与发展展望

(一)技术推广策略

1.示范基地带动

建立干旱半干旱地区营造林示范基地,集中展示先进技术成果。组织周边地区林农、林业技术人员实地观摩学习,通过现场培训、发放技术资料,让新技术深入人心,辐射带动更大范围应用。

2.政策扶持引导

政府出台补贴政策,对采用节水灌溉、乡土树种造林的农户或企业给予资金、物资支持;设立技术推广专项基金,奖励技术创新与推广有功人员,激发社会各界参与营造林积极性。

六、结论

干旱半干旱地区营造林技术研究与实践在弥渡县自然条件基础上汲取灵感,通过适生树种选择、科学整地、高效水分管理与精心抚育管护等技术集成,在实践案例中取得生态与经济成效。展望未来,借助技术推广与科技创新,有望破解更多难题,实现生态修复、产业发展与民生改善协同共进,为干旱半干旱地区绘就绿色发展新画卷,助力生态文明建设迈向更高台阶。

参考文献

[1]李建苗.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柠条营造林技术与病虫害防治措施[J].农业开发与装备,2019,(10):223-224.

[2] 张 琴 艳 . 浅 谈 干 旱 半 干 旱 地 区 抗 旱 造 林 技 术 [J]. 现 代 园艺,2019,(16):30-31.DOI:10.14051/j.cnki.xdyy.2019.16.018.

[3]郝士举,于鹏飞,段锐磊.分析干旱半干旱地区植被治沙造林技术措施[J].农业与技术,2019,39(05):69-70.DOI:10.19754/j.nyyjs.20190315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