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异地搬迁中农业生产要素再配置效率及提升路径

作者

叶琼花

松阳县农业农村局 323400

引言:

异地搬迁作为一项重要的扶贫开发举措和城乡发展战略,旨在将生活在生存环境恶劣、基础设施薄弱、公共服务匮乏地区的居民迁移至条件 善 生活条件,实现脱贫致富与区域协调发展。在这一过程中,农业生 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等,其合理再配置不仅关系到搬 地农业产业的长远发展。然而,当前异地搬迁中农业生产要素再配置面临着诸多 高,制约了农业效益的提升。因此,深入研究异地搬迁中农业生产要素再配置效率及提升路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异地搬迁对农业生产要素的影响

(一)土地要素

异地搬迁使搬迁群众原有的土地经营状况发生改变。一方面,原居住地的土地可能因距离搬迁地较远、交通不便等原因,难以继续有效经营,部分土地甚至面临撂荒风险;另一方面,搬迁后在新居住地分配的土地在面积、质量、位置等方面与原土地存在差异,需要重新适应和开发利用。这种土地要素的变动要求对土地资源进行重新整合与优化配置,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二)劳动力要素

搬迁后,劳动力的就业结构和就业方式发生显著变化。部分劳动力从传统农业生产中转移出来,进入非农产业就业,以获取更高的收入。同时,留在农业领域的劳动力在年龄结构、文化素质、技能水平等方面也呈现出新的特点。如何根据劳动力要素的新变化,合理安排农业生产活动,实现劳动力与农业生产环节的有效对接,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的重要问题。

(三)资本要素

异地搬迁涉及大量的资金投入,包括搬迁补偿、安置区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这些资金的使用对农业生产资本的积累和配置产生影响。一方面,搬迁补偿资金为搬迁群众提供了一定的资金基础,可用于农业生产投资;另一方面,安置区和基础设施的建设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吸引了外部资本的进入。然而,资本要素在农业生产中的配置是否合理,是否存在资金闲置或低效使用等问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四)技术要素

搬迁后,搬迁群众接触到新的农业技术和信息渠道,但由于文化素质和技能水平的限制,对新技术的接受和应用能力存在差异。同时,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在搬迁 服务能力也影响着技术要素的传播与应用。如何加强农业技术培训,完善技术推广体系,促进技术要素与农业生产的有效融合,是提高农业生产要素再配置效率的关键。

二、农业生产要素再配置效率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一)指标选取原则

科学性原则:指标应能够准确反映农业生产要素再配置的内涵和特征,具有明确的经济学意义。系统性原则:指标体系应涵盖农业生产要素的各个方面,包括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等,全面反映再配置效率。可操作性原则:指标应易于获取和量化,便于进行实证分析和比较。可比性原则:指标应具有统一的计算方法和标准,能够在不同地区和不同时间进行比较分析。

(二)指标体系构成

基于上述原则,构建包含土地利用效率、劳动力生产效率、资本产出效率、技术进步贡献率等四个方面的指标体系。具体指标如下:

土地利用效率:土地复垦率、土地流转率、单位面积产量等。

劳动力生产效率:农业劳动生产率、劳动力就业结构合理性指数等。

资本产出效率:农业资本回报率、固定资产投资产出率等。

技术进步贡献率:农业科技进步率、新技术应用率等三、异地搬迁中农业生产要素再配置效率实证研究(一)数据来源与样本选择

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异地搬迁地区作为研究样本,收集相关统计数据和调查数据。数据来源包括地方政府统计年鉴、农业部门报表、问卷调查等。

(二)效率评估结果分析

运用数据包络分析(DEA)等方法对样本地区的农业生产要素再配置效率进行评估。结果显示,不同地区农业生产要素再配置效率存在差异,部分地区效率较低,主要表现在土地闲置、劳动力配置不合理、资本投入产出效益不高、技术应用不足等方面。进一步分析发现,影响再配置效率的关键因素包括政策支持力度、市场发育程度、社区组织能力、搬迁群众自身素质等。

四、异地搬迁中农业生产要素再配置效率提升路径(一)加强政策引导与支持

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上,政府应大幅增加对搬迁地的资金与政策扶持。统筹推进农田水利、道路交通等设施升级,改善生产条件。如兴修灌溉渠、建机耕道,降低生产成本,提升土地利用效率,减少撂荒。为拓宽农业产业资本投入渠道,政府要出台税收减免、财政补贴、贷款贴息等优惠政策,降低社会资本进入门槛与风险。像对投资现代农业园区等给予税收减免,为农业项目提供补贴、低息贷款等,激发其参与积极性,注入资金活力。提升搬迁群众技术应用能力方面,政府要重视培训与推广服务。整合资源制定全面培训计划,涵盖传统与新兴农业知识技能,通过多样培训形式让群众随时学习。同时,加强推广体系建设,充实基层人员队伍,鼓励其深入田间指导,让技术落地转化为生产力。

(二)完善市场机制

在农业发展的宏大画卷中,建立健全农产品市场体系与农业生产要素市场体系,宛如勾勒精准的经纬线,为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与优化配置搭建起灵动的舞台。加强农产品市场信息平台建设,恰似点亮一盏明亮的智慧之灯,将市场供求的微妙变化及时传递到田间地头。农民们在这盏明灯的指引下,如同技艺精湛的舵手,能够精准把握市场的风向,合理安排生产,让每一寸土地都孕育出符合市场需求的希望之果。同时,积极培育和发展农业中介组织和农民专业合作社,仿佛为分散的农民编织起一张紧密的团结之网。在这张网的庇护下,农民们不再是一叶叶孤舟在市场的波涛中飘摇,而是汇聚成一支强大的舰队,以集体的力量增强在市场中的谈判能力和竞争力,驶向农业繁荣的彼岸。

(三)加强社区建设与管理

加强搬迁地社区建设,完善社区服务体系,为搬迁群众提供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建立健全社区组织,发挥社区在农业生产要素再配置中的协调和服务作用。组织开展农业技能培训和就业指导活动,帮助搬迁群众提高自身素质和就业能力,促进劳动力合理转移和就业。

(四)促进产业融合发展

推动搬迁地农业与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拓展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业附加值。鼓励发展农产品加工、农村电商、乡村旅游等新兴产业,为搬迁群众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增收渠道。通过产业融合发展,实现农业生产要素的多元化配置和高效利用。

结论:

异地搬迁中农业生产要素再配置效率的提升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政府、市场、社区和搬迁群众等多方共同努力。通过加强政策引导与支持、完善市场机制、加强社区建设与管理、促进产业融合发展等路径,可以有效提高农业生产要素的再配置效率,实现搬迁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保障搬迁群众的长期生计稳定。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深入探讨不同地区、不同类型搬迁模式下农业生产要素再配置效率的差异及提升策略,为异地搬迁政策的优化和完善提供更加精准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参考文献:

1]邓阳芳. 农业生产合作社要素配置效率测度及提升路径研究[D]. 贵州大学, 2022.

[2]努尔阿力亚·努尔,王成军. 现状与展望:农业生产要素配置效率 [J]. 福建农业科技, 2021, 52 (05): 57-62.

[3]伍娜. 湖南省罗霄山片区农业生产要素配置效率研究[D].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