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欺凌问题的预防和干预:学生管理视角下的对策研究
付桂
辽宁城市建设职业技术学院 身份证号:210103198603114526
引言
校园本应是学生学习知识、健康成长的净土,但近年来校园欺凌事件频发,严重威胁学生的身心健康,破坏校园的和谐氛围,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校园欺凌不仅会对受欺凌学生造成身体伤害和心理创伤,还会影响欺凌者自身的价值观塑造和未来发展,同时也折射出学校学生管理工作存在的漏洞。从学生管理视角出发,深入研究校园欺凌问题的预防和干预对策,对于及时发现并遏制校园欺凌行为、营造安全有序的校园环境、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这不仅是学校履行教育职责的必然要求,也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举措。然而,当前在学生管理过程中,针对校园欺凌的预防和干预工作仍面临诸多挑战,亟待探索有效的解决路径。
1 校园欺凌预防和干预的重要意义
1.1 保障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校园欺凌对学生的身心健康会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受欺凌学生长期处于恐惧、焦虑的状态,可能出现自卑、抑郁等心理问题,严重的甚至会导致自伤、自杀行为;身体上也可能遭受不同程度的伤害,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通过有效的预防和干预措施,可以减少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为学生营造一个安全、友善的校园环境,让学生在健康的氛围中成长,保障他们的心理和身体健康,促进学生积极乐观人格的形成和发展。
1.2 维护校园和谐有序秩序
校园欺凌行为破坏了校园应有的和谐与秩序。欺凌事件的发生会引发学生之间的矛盾冲突,降低学生对校园的归属感和安全感,影响校园的学习氛围和正常教学秩序。加强校园欺凌的预防和干预,能够及时化解学生之间的矛盾,消除潜在的不稳定因素,维护校园的和谐稳定,为师生创造良好的工作和学习环境,保障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
2 学生管理视角下校园欺凌预防和干预存在的问题
2.1 预防意识薄弱,重视程度不足
部分学校和教师对校园欺凌的预防工作重视不够,预防意识薄弱。在日常学生管理中,缺乏对校园欺凌问题的系统性认识,没有将预防工作纳入学校常规管理的重要内容。对校园欺凌的潜在风险和危害认识不足,没有充分意识到早期预防的重要性,往往在欺凌事件发生后才进行处理,错过了最佳的预防时机。同时,对学生的安全教育和道德教育不够深入,学生缺乏对校园欺凌行为的正确认知和自我保护意识,难以有效预防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
2.2 干预机制不完善,处理效果不佳
当校园欺凌事件发生时,学校现有的干预机制存在诸多不完善之处。处理流程不规范,缺乏明确的责任分工和统一的处理标准,导致在处理欺凌事件时效率低下,容易引发争议。对欺凌者的教育惩戒措施不够科学合理,往往只是简单地进行批评教育,缺乏对其行为背后原因的深入分析和针对性的矫正措施,难以从根本上改变欺凌者的行为习惯。对受欺凌学生的心理疏导和保护措施不到位,没有及时关注受欺凌学生的心理变化,无法有效帮助他们走出心理阴影,可能会对其造成长期的心理创伤。
2.3 教育引导不足,缺乏长效机制
在学生管理过程中,对学生的教育引导方式较为单一,缺乏系统性和持续性。学校的德育课程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置不够完善,内容缺乏针对性和实用性,难以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在日常教育中,没有充分利用多种教育资源和渠道,对学生进行全面的价值观教育、法治教育和人际交往教育,导致学生缺乏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和法治观念,容易产生欺凌或被欺凌行为。此外,缺乏对校园欺凌预防和干预工作的长效管理机制,没有建立起常态化的监督和评估体系,难以持续有效地推进相关工作。
3 学生管理视角下校园欺凌预防和干预的对
3.1 加强预防体系建设,筑牢防范屏障
学校应将校园欺凌预防工作纳入学生管理的重要日程,建立健全预防体系。制定完善的校园欺凌预防制度,明确各部门和人员的职责,将预防工作落实到具体岗位和个人。加强对学生的日常管理,密切关注学生的行为表现和心理状态,及时发现潜在的欺凌风险。通过开展主题班会、专题讲座等多种形式,加强对学生的安全教育和道德教育,提高学生对校园欺凌的认识,增强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辨别是非的能力。同时,利用校园广播、宣传栏等宣传阵地,营造反对校园欺凌的良好氛围,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3.2 优化干预机制,提高处理效能
完善校园欺凌事件的干预机制,确保在事件发生时能够迅速、有效地进行处理。制定详细的校园欺凌事件处理流程,明确从事件发现、报告、调查到处理的各个环节的具体要求和操作规范,确保处理过程公开、公正、透明。建立专门的校园欺凌干预小组,由学校领导、班主任、心理教师、法治辅导员等组成,各司其职,协同处理欺凌事件。对欺凌者要进行深入的教育和惩戒,根据其行为的严重程度,采取包括批评教育、心理辅导、法治教育、纪律处分等在内的多元化措施,帮助其认识错误,改正不良行为。对受欺凌学生要给予充分的关心和保护,及时进行心理疏导和法律援助,帮助他们恢复信心,走出困境。
3.3 强化教育引导,培养良好品德
丰富教育内容和形式,加强对学生的全面教育引导。优化德育课程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置,增加与校园欺凌预防相关的内容,如人际交往技巧、情绪管理、法治观念等,通过案例分析、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互动式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效果。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如志愿者服务、团队建设活动等,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社会责任感和同理心,引导学生学会尊重他人、关爱他人,从根本上减少校园欺凌行为的发生。同时,建立家校协同教育机制,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与合作,及时了解学生在家庭和学校的表现,共同做好学生的教育工作,形成教育合力。
结束语
校园欺凌问题的预防和干预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从学生管理视角出发,采取有效的对策至关重要。通过加强预防体系建设、优化干预机制、强化教育引导、完善协同管理以及建立长效监督评估机制等一系列措施,可以有效预防和减少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保障学生的身心健康和校园的和谐稳定。然而,随着社会环境的不断变化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演变,校园欺凌问题也会呈现出新的特点和趋势。未来,学校和教育工作者需要持续关注校园欺凌问题,不断探索创新预防和干预的方法与策略,加强各方协同合作,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格局,为学生营造一个安全、健康、和谐的成长环境,推动教育事业的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王伟伟. 分主体视域下高校校园欺凌问题预防与应对[J].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2022, (15): 22-25.
[2]徐萍萍, 李蓓蕾. 家校合作共同预防和干预校园欺凌[J]. 教育家,2020, (36): 22-23.
[3]张雅兰. 浅谈农村校园欺凌行为的预防和干预策略[J]. 新课程(上), 2019, (12): 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