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树造林技术及森林经营管护途径探微
王和平
通辽市科尔沁区国有莫力庙林场 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 028000
摘要:随着造林绿化事业的持续推进,造林地选择范围日益拓宽至立地条件更为复杂的退化土地类型,单纯的造林面积扩张正逐步让位于对林木存活率、林分结构稳定性、生态系统功能及长期生态效益的更高关注,这迫切要求营林技术从树种选择、整地方法到栽植模式、抚育管理等各环节实现精细化提升。因此,探讨造林关键技术的创新突破与森林全生命周期经营管护策略的系统优化,具有紧迫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生态价值。
关键词:植树造林技术;森林经营;森林管护;生态系统服务;适应性管理
一、在全球环境治理与可持续发展议程中,森林生态系统的保护、恢复与扩大已成为国际共识的核心内容之一,面对工业化进程加速推进与城市化扩张所带来的森林资源锐减、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下降及由此引发的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在此背景下,传统的粗放型造林方式与经营管护模式面临着技术瓶颈与适应性不足的双重考验,如何基于地域分异规律与树种生物学特性,研发筛选适应性更强的抗旱耐瘠薄造林技术体系,并构建覆盖森林培育全过程的精细化经营管护长效机制,从而实现森林资源的数量增长、质量提升与功能优化协同发展,有效支撑国家“双碳”目标达成、生物多样性保护以及生态文明建设愿景,成为当前造林营林领域亟待深入研究的重大课题。
二、植树造林技术的优化策略
(一)基于立地特征与目标功能的精准物种配置与种苗培育强化
提升造林技术效能的关键起点在于摒弃树种选择的随意性与单一化倾向,强调基于造林地块具体的地形地貌、气候水文条件特别是土壤理化性质等立地特征的深度解析,结合造林工程预设的生态防护目标(如水土保持、防风固沙)或林产品供给等主导功能需求,精准筛选具备高度环境适应性与功能匹配性的乡土先锋树种或引进验证成功的优良生态经济型树种,同时高度关注树种的混交兼容性与潜在演替方向,科学设计构建异龄复层、乔灌草结合的多树种配置模式,最大化利用生态位资源、增强林分系统稳定性[1]。
(二)困难立地造林关键瓶颈技术研发与集成应用突破
面对干旱瘠薄山地、盐碱地、石质山地、高寒区域等传统造林困难地区的空间拓展需求,常规造林技术往往失效,因此必须聚焦于克服限制性环境因子的关键适用性技术创新与集成应用,核心在于针对性地解决水分供给不足与胁迫、土壤理化性状恶劣及养分贫瘠等核心障碍;具体技术路径包含通过工程整地的深度优化例如科学设计等高线鱼鳞坑、水平阶、集水沟等微地形改造措施有效拦截地表径流蓄积雨水资源增加根区水分可利用性,结合种植穴精准尺寸控制与心土表土置换操作改善局部土壤结构;引入高效节水保墒技术例如在种植穴内应用高分子吸水材料、有机-无机复合保水剂并混合富含有机质的客土或缓释基质改善根际微域环境的水肥条件,配合高效的地膜或生物材料覆盖措施最大程度抑制土壤水分无效蒸发。
(三)造林全流程精细化操作管理与抚育调控能力提升
造林环节绝非仅是苗木栽植入土的单一步骤,而是涵盖从规划设计、土地准备直至苗木定植后关键保育期管理的连续技术链条,任一环节的操作精度缺失都可能削弱最终成效,因此必须将精细化理念贯穿于造林全过程;在立地勘察与规划设计阶段,需要通过高精度测绘与详实土壤本底调查确保造林模式设计与树种配置方案具有坚实的科学性与针对性;在土地整理环节,需要依据预设配置模式确定精准的穴(或带)位定点坐标,严格按照技术规程执行整地的深度、宽度要求并做好表土熟土的单独存放保护以便回填优先使用,清除碎石根茬等物理障碍物。
三、林业发展中森林经营管护的优化策略
(一)森林资源动态监测与健康诊断技术体系的构建与应用深化
森林经营管护的精准化与高效化实施,高度依赖于对森林资源现状及其动态变化信息的及时、准确掌握,因此亟需构建覆盖多尺度、多维度、多指标的森林资源动态监测与健康诊断技术体系;该体系的构建应以森林资源连续清查体系为基础框架,融合遥感影像解译、无人机航拍、地面固定样地或临时样地调查、物联网传感器网络布设等多种技术手段,形成天空地一体化的立体监测网络,持续跟踪监测林分结构特征(如树种组成、林层分布、密度、郁闭度、平均胸径与树高)、林木生长状况、生物量积累动态、林下植被覆盖度、土壤理化性质变化以及病虫害发生迹象等关键指标。
(二)基于近自然经营理念的林分结构优化与多功能目标调控技术
推动森林经营从传统的以木材生产为导向的粗放模式,向兼顾生态服务功能提升、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木材可持续产出的近自然、多功能森林经营模式转变,其核心在于通过科学的人工干预措施引导林分结构向更稳定、更高效、更接近自然状态的方向发展;具体操作策略包括依据目标林相理论与生态系统演替规律,在充分评估现有林分结构特征(如树种组成单一、层次简单、径级分布不合理)与所处演替阶段的基础上,科学设计并实施林分结构调整措施,例如在过密且竞争激烈的同龄纯林中,通过系统疏伐移除被压木、病虫害木及生长不良个体,调整林分密度至合理区间以改善留存木的光照与水肥条件促进其健康生长,在低质低效林或退化次生林中,则通过有目的地补植乡土珍贵树种或引入具有特定生态功能的伴生树种,逐步构建异龄、复层、混交的稳定林分结构。
(三)森林灾害综合防控能力建设与精细化管护长效机制完善
森林在其生长周期内面临着火灾、病虫害、气象灾害(如风倒、雪压、干旱)以及人为干扰等多重威胁,构建系统化、常态化的灾害综合防控体系与精细化管护长效机制是保障森林资源安全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基石;在森林火灾防控方面,需建立“预防为主、积极消灭”的全链条防控策略,强化林火监测预警能力建设(如利用红外热成像、可见光视频监控与雷电定位系统实现火情早发现),持续清理林缘林下易燃可燃物降低火险等级,科学规划并维护防火隔离带与应急通道网络,同时加强专业扑火队伍装备配置与实战演练提升快速响应与高效扑救能力;针对森林病虫害防控,必须贯彻“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依托前述森林健康监测体系实现虫情病情早期精准识别,优先采用生态调控手段如保护和利用天敌资源、营造混交林增强系统抗性、清理病虫源木阻断传播途径,必要时科学审慎地应用环境友好型生物农药或物理防治措施进行靶向干预,避免大面积化学药剂喷洒对非目标生物及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此外,必须建立覆盖森林全生命周期的精细化日常管护制度,明确管护责任主体与巡查频次要求,重点加强对非法采伐、毁林开垦、盗挖野生植物、过度放牧等破坏行为的巡查制止与依法处置力度,维护林地边界清晰与权属稳定,及时修复受损的围栏、标牌、巡护道路等基础设施,并通过持续的专业技能培训提升基层管护人员的森林识别、问题诊断与规范操作能力,确保各项管护措施能够落到实处、细处,形成保障森林资源长期安全与健康生长的稳固防线[2]。
总结
综上所述,当前植树造林与森林经营管护领域的发展重点,已从单纯追求面积扩张转向对技术精准性、生态功能长效性及资源可持续性的综合提升。在此基础上,通过跨学科协作、政策制度保障与基层能力建设的同步推进,可以在复杂气候与用地约束下,真正构建健康稳定、功能完备、韧性强韧的森林生态系统,为应对气候变化、保障生态安全与促进绿色可持续发展提供核心支撑。
参考文献
[1]王瑞萍. 论植树造林技术与森林经营管护措施 [J]. 乡村科技, 2023, 14 (19): 129-131.
[2]张晓光. 植树造林技术应用与森林经营管护措施探究 [J]. 南方农业, 2022, 16 (04): 11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