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艺术语境下的声音创作与表演实践我的艺术探索
巴亚尔
内蒙古民族语电影译制中心
在内蒙古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进程中,声音艺术作为重要的表达载体,既承载着民族语言的韵律特质,又传递着深厚的文化情感。我在音乐创作、声乐表演领域深耕多年,通过艺术实践构建了独具特色的声音表达体系。本文将从艺术实践路径、技艺创新特色、文化传承价值三个维度,系统梳理我在音乐创作与声乐表演领域的经验成果,探讨民族声音艺术的当代发展路径。
一、多维融合的艺术实践:从器乐演奏到音乐创作
我的艺术实践呈现出“器乐演奏、声乐演唱、歌曲创作”的三位一体特征。自1992 年毕业于内蒙古艺术学院器乐专业后,在二十余年的艺术生涯中,我不仅精通蒙古号(牛角管)、黑管等多种乐器的演奏,更将器乐演奏的韵律感知融入声乐表演与歌曲创作中,形成了相互滋养的艺术生态。在乌珠穆沁民歌的搜集与整理工作中,我坚持“原汁原味”的传承理念,通过细腻的嗓音控制与情感注入,让古老民歌在当代舞台上重现生命力。这种对民族音乐本体的深刻理解,为我的创作奠定了坚实基础。由我作词、作曲或配曲的《秋忆》《怎能不想你》《祭雨》等作品,既保留着蒙古长调的悠扬特质,又融入了现代音乐的表现手法,形成了“传统韵律与当代表达”的独特风格。 我的艺术实践的广度与深度,在奖项荣誉中得到充分印证。1994 年我获内蒙古广电厅“全区首届广电之声‘火鹰’杯”一等奖,2000 年获内蒙古文化厅“全区第三届‘草原金秋’声乐大赛”三等奖,2001年我创作并演唱的《祭雨》获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蒙语广播优秀歌曲比赛”“金马驹”奖,2003 年我配曲的《蓝天下的辽阔阿尔泰》获内蒙古人民广播电台“蒙古语原创歌曲排行榜”最佳配器奖,2005 年在“‘照那斯图’杯”“‘宝音德力格尔’杯”长调民歌演唱大赛中我分别获三等奖与银奖,2016 年我获“内蒙古自治区艺术‘萨日纳音乐创作奖”,2017 年我的作品《慈母智慧》入选内蒙古自治区成立70 周年35 首优秀推广歌曲,2019 年《故乡情思》荣获内蒙古自治区“五个一”工程奖,这些奖项涵盖创作、演唱多个维度,见证了我艺术实践的全面性。
二、技艺创新:民族音乐的现代化表达体系构建
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我在音乐创作与声乐表演领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技艺体系,其核心在于将民族文化特质与艺术表现形式深度融合,构建起“文化基因、艺术表达、情感传递”的完整链条。 在音乐创作中,我开创了“民歌元素现代化转译”的创作方法。在搜集、整理乌珠穆沁民歌的过程中,我并非简单复刻传统旋律,而是深入挖掘民歌中的“情感密码”。例如乌珠穆沁长调中特有的“诺古拉”(波折音)所蕴含的草原辽阔感,将其转化为现代歌曲的创作素材。在《祭雨》的创作中,我保留了乌珠穆沁民歌中祈求甘霖的原始呐喊动机,同时融入黑管的抒情音色与蒙古号的苍凉质感,通过器乐与声乐的对话,既展现了传统祭雨仪式的庄严,又传递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当代思考,该作品荣获的“金马驹”奖,印证了这种创作方法的艺术价值。 在《蓝天下的辽阔阿尔泰》的配器创作中,我运用“多乐器音色对话”技巧,将蒙古长调的悠扬、马头琴的深沉与黑管的明亮融合,通过不同乐器的音色特质,具象化呈现阿尔泰山的地理风貌与人文气息,这种创新处理使我获得最佳配器奖,展现了我在音乐编排上的独特造诣。 声乐表演方面,我发展出“长调技法与情感层级”的对应体系。在“照那斯图”杯、“宝音德力格尔”杯等长调赛事中的表现,展现出我对不同情感表达的精准掌控:演唱表现草原辽阔的曲目时,我运用“气声绵长”的技法,让声音带着“风吹草动”的流动感,通过气息的均匀推送模拟草原的广袤无垠。演绎叙事性长调时,我则强化“字正腔圆”的咬字处理,通过语调的起伏模拟故事的情节张力,使听众能从声音变化中感知叙事节奏。这种“技法为情感服务”的理念,使我在长调演唱中既能保持传统韵味,又能让现代观众产生情感共鸣。 在现代歌曲演唱中,我创新采用“长调韵味与流行唱法”的融合技巧。如《故乡情思》的演唱中,主歌部分我用自然声区的亲切语调营造诉说感,副歌部分则融入长调的“诺古拉”技巧,让“思念”的情感在旋律起伏中得到极致表达,这种处理使作品既具民族特色又易于传唱,最终荣获自治区“五个一”工程奖。
三、文化价值:从艺术实践到民族精神传承
我的艺术实践,不仅在专业领域取得丰硕成果,更在民族文化传承、跨文化交流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我的作品成为连接传统与现代的情感纽带。 在民族文化传承方面,我通过对乌珠穆沁民歌的搜集、整理与现代化改编,使这些曾在草原上口头传唱的旋律以通过录音、演出等形式保存下来。其中《祭雨》《故乡情思》等作品,既保留了民歌的核心情感,又通过现代音乐语言让年轻一代易于接受,成为乌珠穆沁文化对外传播的代表性声音符号。作为乌珠穆沁长调协会副会长、内蒙古长调交流与研究会理事,我还通过教学、演出等方式培养年轻传承人,推动长调艺术在当代的活态传承。 在跨文化交流层面,我的作品展现出民族文化的包容性与感染力。《故乡情思》作为荣获自治区“五个一工程”奖的作品,通过蒙古语与音乐的融合,让不同民族的观众都能感受到对故乡的共同眷恋。《慈母智慧》入选内蒙古自治区成立70 周年35 首优秀推广歌曲,以音乐为载体传递了中华民族共通的亲情伦理,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文化理解。从更宏观的视角看,我的艺术实践深刻诠释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文化领域的实现路径。我将乌珠穆沁民歌与现代音乐元素结合,既保持了民族特色,又传递着共同的情感与价值,为各民族文化交流搭建了音乐的桥梁。在艺术教育与人才培养方面,我经常参与长调培训活动,将自己的演唱技巧与创作经验传授给年轻学员,这种代际传承机制,确保了民族音乐艺术的可持续发展。 四、艺术启示与未来展望:我的艺术探索
为当代民族音乐艺术的发展提供了多方面启示。在创作理念上,我证明了民族文化元素并非僵化的传统符号,而是可以通过创造性转化获得持久的艺术生命力。在技艺追求上,我的实践表明,只有深入理解民族文化的精神内核,才能让音乐艺术突破语言与形式的局限,实现情感的跨语境传递。在价值取向上,我的作品彰显了民族艺术在构建文化认同、促进民族团结中的重要作用。展望未来,民族音乐艺术的发展仍有广阔空间。在技术融合方面,我可探索数字音乐制作与传统民歌的结合,通过音效处理拓展长调的表现力,同时保留其核心韵味。在创作创新上,我可进一步推动民族音乐与其他音乐类型的跨界融合,如将长调元素融入影视配乐、流行音乐,丰富音乐表达的层次。我的艺术实践告诉自己,民族音乐艺术的生命力在于对传统的敬畏与对创新的追求。只有扎根民族文化的沃土,同时面向时代需求不断探索,才能让民族音乐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为中华文化的繁荣发展贡献独特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