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当斑鸠来叩响春天的门

作者

丁诗会

洪山区青菱幼儿园 湖北省武汉市 430070

一、春日叩门:当斑鸠成为课程的“第一片嫩芽”(3 月 1 日-3 月 11 日)

(一)第一片羽毛:好奇点燃探索的火种

“老师,植物角的树枝上有鸟在搭窝,是真的鸟!”2025 年 3 月 1 日,正在植物角浇水的豪豪激动地喊道,孩子们被他的叫声吸引,纷纷跑到植物角,围绕着这对鸟儿讨论: 它们是什么鸟,吃什么?来这里做什么孩子们的问题就像春天的柳絮一样纷飞。由于很多问题没能及时解答,我就在观察区提供了望远镜,并引进了《中国鸟类图鉴》,还布置了“家庭任务卡”,请家长帮忙查找这种脖子上长着“珍珠”的鸟儿叫啥名字。

第二天清晨,孩子们带着各种各样的答案涌入教室:有的举着打印出来的珠颈斑鸠照片,有的模仿着斑鸠啄食的动作,最为特别的是皓皓带来的大米——“妈妈说斑鸠爱吃大米。”于是,我顺势发起了“珠颈斑鸠食物大调查”,孩子们自发地从家里带来了大米、玉米、生菜、番茄、花生等,大家在植物角搭建了“自助餐台”。当我们发现斑鸠更倾向于大米,而对生菜和花生则视而不见时,自然区的“珠颈斑鸠食物大调查”记录下了“大米√ 生菜 × ”的简单符号,并标注了原因。于是孩子们每天都会给珠颈斑鸠送去大米。

(二)活教育的初章:在比较中认识生命独特性

“老师,哪只鸟是爸爸,哪只鸟是妈妈,它们这么像!”诺诺的问题引发了“区分公母珠颈斑鸠”的活动。我给孩子们提供了网上资源,让孩子们用望远镜观察,对比雌雄鸟的细微差别——雄鸟的喙弯得更厉害,颜色更鲜艳、胸部粉红明亮;雌鸟的喙直得更厉害,颜色暗淡些、胸部粉红偏灰。孩子们发明了根据“嘴巴弯度”来识别的方法,每当斑鸠换班孵蛋时,他们就会悄悄讨论:“现在孵蛋的是爸爸,因为它的嘴巴弯弯的!”这些充满童趣的观察暗合了陈鹤琴“直接经验”的教育主张。当幼儿蹲在植物角分辨公母,用耳朵听叫声时,他们不是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而是在和大自然对话。

二、蛋的奥秘:在孵化的过程中领悟生命的重量(3 月 12 日至 3 月 25 日)

(一)两枚鸽蛋的诞生:生命初始的叩击

3 月 12 日,第一枚鸽子蛋的诞生让孩子们惊喜不已,他们发现这枚小的、椭圆的、白色的,和一枚小的鸡蛋一样,长得很像。“老师,蛋宝宝是不是在熟睡?”“鸟妈妈为何一直守护在上面?”“蛋宝宝是怎样成长的?”孩子们的疑问如春日新叶纷纷冒出。教师把握时机,在科学区开展了“孵化模拟实验”:通过恒温箱、温度计和受精鸡蛋,让幼儿观察“温度对胚胎成长的影响”。当他们注意到实验鸡蛋在 25℃ 时发育停滞,而在 38℃ 时开始呈现血丝时,孩子们才恍然大悟:“原来鸟妈妈趴在蛋上是为了给它保暖!”

3 月 13 日,第二枚蛋的降临,让植物角变成了“生命观察室”,孩子们自发制定了“观察公约”:每次最多 5 人同时观察,交流要“棉花般轻柔”,以免吓到鸠鸠一跳。尤其感人的一幕是,丫丫带来的粉红纱巾:“我给蛋宝宝铺一条小被子,这样它们就不会冷了。”小朋友说,每只小鸟的名字都很别致,我们家的小珠颈斑鸠也不例外。第一个孵化出的小珠颈斑鸠被命名为“小珍珠”,因为它的脖子上有珍珠般的斑点,异常美丽;第二只被命名为“小可乐”,寓意希望它可爱快乐,这些充满温情的举动,将抽象的“生命教育”转化为具体的守护行为。

(二)破壳哲学:食育课上的生命顿悟

当孵化期临近,孩子们对“蛋如何变成小鸟”意见不一,有的认为“鸟妈妈会从外面啄开蛋壳”,有的认为“小鸟自己会从里面啄破”,教师并没有立刻作答,而是借机上了一堂食育课,设计了“双重体验”,让孩子们先亲手打破鸡蛋制作香葱鸡蛋饼,播放斑鸠破壳的监控录像,当蛋液流入平底锅的瞬间,萌萌说:“我们吃的蛋是从外面破的,小斑鸠是从里面破的,对吗?”教师顺势而为:“从里面破壳,是生命在用力生长;从外面打破,是食物在等待分享。这就是生命的神奇呀。”孩子们吃着鸡蛋饼,眼中有疑,眼中有思——这大概也是孩子们第一次触摸到“生命边界”的思辨。

三、雏鸟降临:在成长中学会温柔以待(3 月 26 日—4 月 10 日)

(一)蛋壳消失的生存谜题:解密自然的“智慧契约”

3 月 26 日,孩子们在监控视频中发现亲鸟衔走蛋壳碎片,教室里议论纷纷:“为什么要把蛋壳拿走?”有的说“怕割伤小斑鸠”,“这个蛋壳会蒙住小斑鸠的脑袋,它看不见会从上面摔下来”;也有点说“蛋壳占位置”。

最后,孩子们化身“自然侦探”,通过三个实验揭开谜团。

1.安全实验:将碎鸡蛋壳按在布偶身上,“划痕”让他们惊呼:“原来蛋壳会扎到宝宝!”

2.空间测量:用积木模拟鸟巢(直径 15cm),放入两枚蛋壳模型(占比 1/5),发现“太挤了,小斑鸠会掉出来!”

3.天敌模拟:将蛋壳内壁朝上放在阳光里,反光的“信号”让孩子们顿悟:“原来这是给老鹰打灯呀!

(二)在生态别墅的构建中,从模仿走向创新的巢穴工程

孩子随着幼鸟的成长发现窝不够住,他们提出:“我们来为斑鸠建一个新家吧!”这个想法引发了孩子们对于筑巢的跨学科“筑巢计划”。

初步设计方案:利用扭扭棒搭建的“豪华公寓”,因不稳定、易被风吹倒而遭到否定:“斑鸠需要一个稳固的住所,就像我们的家庭一样,不会轻易被风刮倒。”

改良设计方案:孩子们用收集的枯树枝、绿叶、花瓣等,先将枯树枝交错编织成环形框架,再将绿叶、花瓣等插入枝间,使其更具美感,由于窝的中间是空心的,这个方案也被否决了。

自然改善方案:他们开始收集枯树枝、苔藓和稻草,模仿真实鸟巢的编织方式,添加了倾斜 5 的“防雨檐”和透明的“观察窗”,并用树枝构建了三角支架:“科学区表示,三角形结构最为坚固!”此次设计得到了孩子们的广泛认可。

(三)成长的记录者:绘本中的生长长卷

在美工区,乐乐、馨馨和言言等小朋友通过绘画记录小斑鸠的成长历程。如:“珠颈斑鸠孵化蛋宝宝”,“3 月 26 日小珍珠出壳,黄色的绒毛像小鸭子”,“小珍珠和小可乐在吃鸽乳”。教师将这些作品汇编成《小鸠鸠成长记》,封面上印有所有幼儿的学号。在分享会上,琪琪指着“亲鸟喂食”的画面说道:“鸽乳就像妈妈的奶水,原来动物的妈妈也非常爱自己的宝宝。”这种表达标志着幼儿在生命延续的理解上,已从生物层面的认知上升至情感层面。

四、飞向蓝天:告别中教育的延续( 4 月 11 日——)

(一)羽翼初展:目送生命自由飞翔

在 4 月 11 日,两只小珠颈斑鸠终于展开翅膀逐渐飞离,孩子们在回看监控视频时,既感到喜悦又有些失落。有孩子轻声说道:“斑鸠一家会不会忘记我们?”我微笑回应:“不会的。你看,树芽记得筑巢时的摇动,你们对珠颈斑鸠的精心呵护它们也记在心里,你们的眼睛也学会了细致入微地观察生活的变化。”

(二)教育的留白:在自然中播撒生命的种子

斑鸠走了之后,植物角没有回归平静,孩子们观察着周围鸟儿的筑巢,记录种植区西瓜的生长,每天为班级蚕宝宝送去桑叶……这些,已经成为了他们日常的习惯,“生命关怀”已然内化。正如《小鸠鸠成长记》最后一页的画,“我们的植物角永远为小鸟留一扇门。”留门,是对自然的打开,更是对生命教育的永恒邀约。

五、回响:自然作为最佳教科书

(一)生成性课程的核心:追随儿童的生命节奏

从对珠颈斑鸠的食性研究到生态鸟巢的构建,课程的每一转变均源于儿童的真实疑问。当教师放下先前预设的教学计划,选择与幼儿共同探讨如“如何辨别斑鸠的雄雌”或“蛋壳的去处”等未解之谜时,教育便获得了自然而富有节奏的呼吸。这不再是遵循固定程序的教学,而是与生命共同舞动的即兴创作。这样的“以儿童为中心”的课程设计使《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关于“支持幼儿在接触自然中积累有益经验”的要求,得以在教育实践中得到具体体现。

(二)活教育的时代启示:让课堂充满生活的诗意

斑鸠课程启示我们,最美好的教育往往是在计划之外、在不经意间、在幼儿与大自然和自然物、生命亲密接触的过程中自然发生的。当植物角变为实验室、鸟蛋成为教科书、飞翔成为毕业典礼,教育就这样变得深情、感动与热烈起来。活教育就在幼儿接触泥土、感知大地的温暖,聆听鸟鸣、理解自然的语言,守护生命、体验成长的意义的过程中生长。

参考文献:

[1]陈鹤琴. 活教育理论与实施[M]. 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2]李季湄, 冯晓霞. 《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3]华爱华. 幼儿在真实情境中的学习特征及其支持[J]. 中国教育学刊, 2020(09): 8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