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浅议毛泽东《实践论》对形而上学理论的超越

作者

张鹏飞 张辉 彭烽桓

空军指挥学院 100080

一、形而上学理论的局限

形而上学作为西方哲学的一个重要分支,长久以来在探索存在、本质、变化等核心议题上发挥了关键作用,然而,尽管其努力尝试揭示世界的终极本质,但仍然面临诸多局限。

(一)理论根基的脆弱性

形而上学的研究往往基于非实证性的前提,如“存在先于本质”“本质是不变的”等。这些前提难以通过经验科学进行验证,其有效性更多依赖于逻辑演绎和哲学论证。这种缺乏实证支持的基础,使得形而上学理论在面临科学挑战时显得脆弱,往往陷入“本质主义”的误区。本质主义认为,事物的本质先于经验存在,是固定不变的。这种观念忽视了事物发展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无法解释现实中的动态变化和多样性。就如量子力学中的“波粒二象性”等概念挑战了传统关于物质本质和存在方式的认知,对形而上学的理论基础构成了更严重的挑战。

(二)解释逻辑的局限性

形而上学在方法论上过于依赖逻辑和推理,忽视了实践的重要性。逻辑和推理虽然能够揭示事物之间的逻辑关系,但无法揭示实践中的具体问题。一是对复杂现象的解释不足,现实世界充满了各种相互关联、变化多样的情境,而形而上学往往只关注本质和存在等抽象概念,忽视了这些概念在具体情境中的变化和应用。二是忽视历史和文化背景。不同的文化和社会背景对“存在”“本质”等概念的理解可能截然不同,而形而上学却试图将这些概念统一化、绝对化,从而导致理论上的片面性和局限性。

(三)实践指导的薄弱性

形而上学理论通常提供的是宏观的、抽象的框架和原则,抽象性导致的直接后果是理论与实践的脱节。在实践中,人们往往面临的是实际问题、具体情况和具体挑战,而形而上学提供的指导易导致与微观实践之间的“断层”,就如海德格尔在其著作《存在与时间》中,通过对“存在”的探讨揭示了人类存在的本质和意义。然而,这种探讨虽然有助于深化对人类存在的认识,却难以提供具体的、可操作性的实践指导。

二、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智慧的继承和发展

马克思曾言,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华。毛泽东的《实践论》作为革命时代的精华,超越了形而上学的理论局限,真正地认识到理论和实践的辩证关系。理论和实践应该是双向的,革命时期的教条主义就是只从原则和概念出发理解革命的现实问题,阻碍了中国革命的前进发展。

(一)超越形而上学的理论局限

《实践论》作为毛泽东的重要哲学著作之一,深入探讨了实践和认识的关系问题。毛泽东提纲挈领地揭示出认识对实践的依赖作用,旧唯物主义尽管在自然观上坚持了唯物主义的立场,但是在社会历史发展的领域陷入了唯心主义的沼泽,它忽略了人的社会性和历史性,而物质生产实践之所以作为其他一切活动的基础,是因为无论是人和自然的关系还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都离不开物质生产实践。除此之外,实践还具有多种形式,比如包括政治实践活动,科学和艺术实践活动等。与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不同,《实践论》强调实践的重要性,并试图通过实践来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这种实践智慧源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思想体系,并超越了形而上学的局限。

(二)辩证认识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实践论》中关于对理论和实践的关系的讨论,体现了其继承马克思全面的认识论的唯物论。感性认识的第一性是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注重将感性认识进一步深化,提升到理性认识上来,这就将认识论和辩证法紧密地结合起来。如果认识过程到此就终结的话,就会犯主观主义的错误,因而毛泽东将认识的过程概括为“认识过程的三次飞跃”,其表现为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认识从实践始,经过实践得到了理论的认识,还须再回到实践中去。这种理论和实践的辩证关系揭示了认识的动态性和发展性。与形而上学中认识和实践的二元对立不同,《实践论》强调实践和认识的相互依存和相互促进。这种辩证关系使得认识能够不断发展和完善,从而更好地适应现实世界的复杂性和变化性。

毛泽东《实践论》强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毛泽东指出:“真理只有一个,而究竟谁发现了真理,不依靠主观的夸张,而依靠客观的实践。”这句话明确指出了实践在检验真理中的决定性作用。与形而上学依赖逻辑和推理不同,《实践论》通过实践来检验认识的正确性,从而克服了形而上学中“理念”或“绝对精神”作为检验标准的局限。

(三)强调人在实践中的主体地位

人的主观能动性在认识和实践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人的认识应当在实践中向前发展。毛泽东指出:“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这句话强调了人在实践中的主体地位和能动作用。与形而上学中忽视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实践的重要性不同,《实践论》强调了人在认识和实践中的主体作用和能动作用。这种强调使得认识和实践能够更充分地反映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

由此可知,《实践论》源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思想体系并超越了形而上学的局限。它强调实践的重要性、实践和认识之间的辩证关系以及人的主观能动性在认识和实践中的重要性。这些思想使得《实践论》能够更全面地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更好地适应现实世界的复杂性和变化性。

三、《实践论》是具有当代价值的实践智慧

《实践论》的实践智慧不仅具有历史意义而且具有当代价值。在当前快速发展的社会背景下,《实践论》的实践智慧对于指导军队建设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军事理论创新的指南针

毛泽东在《实践论》中强调,实践推动认识的发展。换言之,正是实践不断地推动着理论的完善和创新。在军队建设的实践中,我们要始终把握我们的实际建设能力与作战能力现状,尤其要对当前军队建设中出现的实际问题,面临的形势等进行调查、归纳、分析。既要立足当下,又要放眼未来,从而对问题、形势以及各种复杂情况进行有效、全面、客观的把握,真正洞察到军队建设发展的一般规律、属性等,进一步完善创新军事理论,使其能够更精准地指导未来战争。在社会主义新时代,军事理论创新不能与战斗力生成相脱离,因此必须深入基层、深入作战一线,充分与官兵的军事实践相结合,通过不断参与军事训练、演习演练、战争准备,有效学习总结军事实践在推动军队发展进步中发挥的无穷智慧和取得的巨大成就,从而不断创新发展新时代军事思想理论。

(二)军队深化改革的助推器

实践是认识的源头,认识指导实践,二者在相互作用的循环往复中不断发展尽管在发展过程中会遇到短暂的问题,但只要不断的修正纠偏,必然会取得科学成功的结果。军队改革是军事实践的重要表现形式,在认识与实践动态交织、互相作用的过程中,改革成果不断涌现。从本质上讲,推进改革的过程,就是正确处理认识与实践关系的过程,是“知”与 “行”辩证统一的重要体现。要关注现实问题,从中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在实践中验证并进一步解决改革中遇到的问题,达到以 “行”促“知”的目的。改革中要脚踏实地注重实践,敢于认识问题、揭露不足,将每项工作做实、做细,真抓实干、勤勤恳恳,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实践对理论的反哺功能。在新时代,应高度重视“知行合一”这一理论的现实转化,运用创造性思维将《实践论》中的理论精髓转化为破解改革难题的能力。

(三)建军百年目标的压舱石

在实现建军百年目标过程中,要争做实事求是的实干家。在 《实践论》中,毛泽东明确提出任何认识特别是真理的获得,都来源于社会实践经验,因此号召全党务必要实事求是,在社会实践中必须要以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为科学指导,要基于客观实际情况来洞察、获取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从而形成科学正确的认识,以作为行动的思想指引。聚力推动建军百年决策部署的全面贯彻落实。真正的贯彻落实必须是精神实质在实践中的转化和应用,而不是把决策部署当作教条和本本来裁剪现实,在实践中强压、硬推。必须要有创造性抓落实的勇气和智慧,在守正创新、应变开新中打好实现建军一百年奋斗目标攻坚战。厘清由各种复杂矛盾问题构成的大系统,紧紧抓住其中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谋突破。从强国复兴大局审视打赢实现建军百年奋斗目标攻坚战,围绕“问题怎么看、根子在哪里、下步怎么干”,在整体推进的基础上,牢牢牵住牛鼻子,采取有针对性的有力举措,力争牵一发而动全身、落一子而满盘活,以重点突破带动整体推进,做到全局和局部相配套、治本和治标相结合、渐进和突破相衔接。强化如期交卷的使命担当,把精神状态激发出来,把奋进力量凝聚起来,打好实现建军一百年奋斗目标攻坚战,开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新局面。

毛泽东在《实践论》中强调,实践推动认识的发展。换言之,正是实践不断地推动着理论的完善和创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要始终把握我们的实际国情与发展现状,既要立足当下,又要放眼未来,从而对问题形势以及各种复杂情况进行有效全面客观的把握。毛泽东的《实践论》从根本上超越了形而上学从概念去把握“一”的思路,将马克思义理论和中国实际相结合,形成了毛泽东思想这一重要的革命果实。其哲学真正体现了“辩证法就是认识论”,其思想的精髓就是实事求是。

作者:张鹏飞,1991 年 10ℜ ,江西南昌,专业;政治工作学,研究方向:政治工作学

张辉,1985 年 10 月,天津静海,专业;训练学,研究方向:训练学彭烽桓,1993 年 8 月,云南昆明,专业;指挥学,研究方向:指挥学地址:北京海淀北四环西路 88 号院 张鹏飞电话:18010080591

作者:张鹏飞,研究生大队研究生;张辉,研究生大队研究生;彭烽桓,研究生大队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