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核心素养视角下小学数学运算能力培养策略研究

作者

赵彦军

甘肃省定西市漳县殪虎桥镇光明小学 748300

引言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 年版)》明确将运算能力列为十大核心素养之一,强调“明确运算对象与意义,掌握算法与算理”。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通过“蚂蚁做操”“货比三家”等生活化情境设计,将运算教学与实际问题解决紧密结合。然而,教学实践仍存在重结果轻过程、情境创设形式化等问题。本文以核心素养培养为导向,结合北师大版教材具体案例,系统探讨运算能力培养的有效路径。

一、小学数学运算能力培养的核心意义

(一)运算能力是数学思维的基础载体

运算本质是数量关系的符号化表达,其过程蕴含着数学思维的抽象性与逻辑性。以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混合运算”单元中“ 3+4×2, 的例题为例,学生需理解“先乘后加”的运算顺序,这一规则并非人为规定,而是现实问题中“优先级”的数学映射——如购物时“买4 支2 元的笔和1 本3 元的本子”需先计算笔的总价,再与本子价格相加。教材通过“买文具”“租车”等实际问题,将运算规则与真实情境结合,使学生在解决“总价 ⋅= 单价 ⋅× 数量”类问题时,逐步形成“分析问题—建立模型—运算验证”的思维路径,为后续代数思维发展奠定基础。

(二)运算能力促进数感与符号意识发展

数感是对数的意义、数量关系及运算结果的直观感知。在五年级“认识小数”单元中,学生通过 ⋅∘,5 元 ⇒ 角”的换算实践,不仅掌握小数与分数的互化,更在“1 米 :=10 分米 :=100 厘米”的单位转换中,体会“十分之几的小数表示”与“十进制计数系统”的内在关联。例如,计算 0.3+0.4 ”时,学生需理解“3 个 0.1 加4 个 0.1 等于7 个 0.1”,这种将抽象符号转化为具体数量的能力,正是数感的核心体现。符号意识则在此过程中同步发展,学生逐渐认识到“0.5”既是数值,也是“5/10”的符号表达,为代数符号的抽象理解铺路。

(三)运算能力支撑问题解决能力形成

运算能力是连接数学知识与实际问题解决的桥梁。以六年级“圆的周长”教学为例,学生需运用“周长=πd”公式进行精确计算(如“直径2 米的圆桌周长”),同时通过估算策略(如“将π取3.14 近似值”)解决“校园花坛周长”等实际问题。这种“精确—估算”的双向训练,使学生理解运算需服务于问题需求——当需要快速判断时,估算更高效;当涉及精确测量时,严格运算必不可少。此外,在“百分数应用”“比例分配”等跨单元问题中,运算能力更成为整合知识、形成解决方案的关键工具,体现数学思维的综合应用价值。

二、当前运算能力培养面临的现实挑战

(一)算法教学与算理理解的失衡

部分教师在运算教学中存在“重算法轻算理”的倾向。以北师大版四年级“三位数乘两位数”单元为例,教师常通过“末尾对齐、逐位相乘”的口诀训练学生,却未解释 66312×24 需分解为 312×20 与 312×4 再相加”的算理本质。这种教学方式导致学生形成机械迁移的错误习惯,如掌握“ 600÷5=1003 的算法后,面对 ⋅600÷3 ”时直接套用“末尾补零”的规则,得出“ 600÷3=20⋯ ”的荒谬结果。根本原因在于学生未理解“除法是平均分”的本质,仅记住了操作步骤。

(二)情境创设的形式化倾向

北师大版二年级“测量”单元设计的“估测校园距离”活动,旨在通过实际测量建立长度单位概念。但部分教师将实践活动简化为“直接给出数据计算”,例如跳过“用步长估测操场长度”的环节,直接告知学生“操场长100 米、宽50 米”,并要求计算周长。这种处理方式使“毫米—分米—千米”的量感培养沦为空谈,学生无法体会“1 千米 :=1000 米”的实际意义,仅完成符号化运算,违背了教材“从生活到数学”的设计理念。

(三)个体差异的忽视

在三年级“两位数除以一位数”教学中,学生因认知水平差异常出现分化。例如计算“ 48÷3 ”时,部分学生能顺利完成 ⋅4÷3 商1 余1,余数与个位8组成 18÷3 商 6”的步骤,而另一部分学生则卡在“十位余数如何处理”的环节,错误地写出 48÷3=16 ”(实际应为 16)。若教师未及时调整教学节奏,通过“拆分小棒”“画分法图”等直观手段辅助理解,仅通过反复练习纠正错误,会导致学生因运算步骤混乱而产生畏难情绪,降低学习效能。

三、核心素养导向的运算能力培养策略

(一)创设生活化运算情境,激活认知联结

1.真实问题驱动

借鉴北师大版四年级“营养午餐”单元,设计“为运动会采购饮品”任务:学生需比较“5 元/瓶的矿泉水”与“12 元/3 瓶的果汁”哪种更划算,通过小数除法计算单价,体会运算的实际价值。

2.跨学科整合

结合五年级“多边形的面积”教学,设计“计算校园绿化带面积”项目,要求学生运用长方形、三角形面积公式进行混合运算,强化运算与几何的关联。

(二)强化算理可视化,构建思维外显路径

1.分步解析算法

在三年级“两位数乘一位数”教学中,采用“拆分法”解析 23×14 :将 14拆分为 10+4 ,分别计算 23×10=230 与 23×4=92 ,再合并结果。通过色块标注竖式中的进位过程,直观展示“分步累加”的算理。

2.多元表征转换

四年级“小数加减法”教学时,引导学生用米尺模型理解 ⋅0.3+0.4=0.7; ”,将小数运算转化为长度测量,通过“3 分米 +4 分米 :=7 分米”的实物操作,建立小数运算的直观感知。

(三)实施差异化指导,满足多元学习需求

1.分层任务设计

在六年级“分数混合运算”单元,设计三级任务:

基础层:直接计算 ⋅3/4×12÷9 ”

提高层:解决“一杯果汁,小明喝了 1/2,小华喝了剩下的1/3,共喝了多少?”

挑战层:设计“商场打折”方案需综合运用分数、百分数运算

2.协作学习机制

借鉴北师大版五年级“组合图形面积”教学中的小组合作模式,开展“运算错误诊疗所”活动:学生分组分析典型错题(如 1*25×4÷25×4=1,3 ,通过画流程图、语言描述等方式纠正运算顺序错误。

结论

核心素养视角下的小学数学运算能力培养,需突破技术训练的局限,转向思维发展与意义建构。通过生活情境创设、算理可视化、差异化指导等策略,可有效提升学生运算的准确性、灵活性与深刻性。北师大版教材中“混合运算顺序”“小数意义建构”等典型案例表明,当运算教学回归数学本质、关联真实世界时,学生方能在“做数学”的过程中实现核心素养的真正发展。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探索智能技术辅助下的个性化运算学习路径,为运算能力培养提供更精准的支持。

参考文献:

[1] 田茂华.小学数学"运算能力"核心素养的培育策略研究[J].教师, 2024(7):42-44.

[2] 付小华.基于核心素养下学生运算能力提升策略研究[J]. 2024.

[3] 韩双.指向核心素养的运算能力培养策略[J].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