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高校传统文化教育的发展策略研究
赵佩 郭念琪
济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山东济南250200 临沂大学,山东省临沂市,276000
摘要:本研究聚焦新时代文化传承使命,以山东高校为样本,系统剖析传统文化教育的现实困境与改革路径。通过实证调研发现,当前教育实践存在目标模糊化、课程碎片化、师资薄弱化等结构性矛盾。针对性地提出制度创新、课程重构、师资培育、生态营造四位一体的优化策略,为区域高校传统文化教育体系革新提供理论参照,为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探索可行路径。
关键词:山东高校;传统文化教育;发展策略
一、问题缘起
在全球与本土化张力加剧的语境下,高校传统文化教育承担着培根铸魂的时代使命。山东作为儒家文化发源地,其"一山一水一圣人"的文化地标具有典型研究价值。教育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实施以来,省内本科院校虽普遍开设传统文化课程,但教学实效与预期目标仍存显著差距。据2023年山东专项调研显示,仅34.7%的学生认为现有课程能有效提升文化认同,反映出教育模式转型的迫切性。
二、山东省高校传统文化教育的现实困境
(一)价值定位的认知偏差
1.工具与价值理性的失衡
调研发现,57.3%的高校将传统文化教育简化为通识学分获取手段,过度强调知识记忆而忽视价值内化。如某师范院校《论语导读》课程考核中,经典背诵占比60%,弱化了"仁礼"思想的现代诠释。
2.古今对话的语境缺失
课程设计中普遍存在厚古薄今倾向,82%的样本院校未建立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对话机制。以齐鲁文化为例,多数课程止步于典籍讲解,鲜见与乡村振兴、生态文明等时代命题的创造性关联。
(二)课程体系建构缺陷
1.跨学科整合不足
传统文化课呈"孤岛化"分布,文史哲等学科各自为政。如某综合性大学开设12门相关课程,但缺乏"礼乐文明""黄河文化"等跨学科主题式课程设计。
2.实践教学范式滞后
现有实践环节多局限于古迹参观(68%)与经典诵读(23%),缺乏非遗传承、数字文创等创新载体。某校孔子文化节连续五年采用相同展演模式,学生参与率从72%降至41%。
(三)师资生态困境
1.专业结构的供需错位
数据显示,传统文化课教师中有交叉学科背景者仅17.3%,导致教学停留于文本阐释层面。如某校《传统工艺鉴赏》由历史系教师兼任,难以开展实践指导。
2.培育机制的效能衰减
教师培训存在重理论轻实践倾向,89%的受访教师未接受过非遗技艺培训。某应用型高校近三年组织的28场相关培训中,教学方法类仅占15%。
三、创新路径的建构
(一)构建价值引领的三级目标体系
确立文化基因解码者培养定位,将君子人格培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 设计认知-认同-践行渐进式目标,如构建经典研读-田野调查-文化传播三阶教学模式。建立多元评价体系,如山东大学试点文化素养成长档案,涵盖经典研习、创新实践等12项指标。
(二)打造课程双螺旋结构
建设基础模块-拓展模块-创新模块课程链。如青岛大学开设《齐文化概论》(基础)、《海洋文明与一带一路》(拓展)、《文化IP开发》(创新)梯度课程。推进"传统文化+"跨学科课程群建设。如中国海洋大学创设蓝色文明课程集群,整合海洋史、渔家文化、生态伦理等教学内容。
(三)实施师资培育三阶赋能计划
基础-协同-创新赋能,建立省级传统文化教师发展中心,开发"经史子集现代阐释""非遗数字化"等培训模块;构建高校-文博机构-非遗传承人三维导师制,如山东工艺美院聘请潍坊风筝、淄博琉璃大师驻校授课;设立传统文化教学改革专项基金,重点支持VR礼乐复原、考古盲盒开发等教改项目。
(四)创建浸润式文化场域
建设三厅两坊一馆文化矩阵(智慧展厅、雅集茶厅、数字剧场、非遗工坊、文创工坊、典籍图书馆)。开发文化山东元宇宙平台,实现孔庙祭典、泰山封禅等文化场景的沉浸式体验。打造城乡文化共同体,如山东师范大学在台儿庄古城建立实践基地,组织学生参与运河文化项目。
(五)调适评价体系
1.创新过程性评价
建立三维评价模型(表1),涵盖认知理解、情感认同、实践创新三个维度。如临沂大学在《儒家伦理与现代管理》课程中,采用"经典案例分析+社区文化服务+创新方案设计"的复合评价方式有效提升学习成效。
2.建设数字资源库
整合16地市文化资源,建成包含3D文物数字模型、口述史影像、非遗技艺教学视频的共享平台,依托平台开发"虚拟孔子书院"项目,实现跨校资源共享。
3.构建校地合作共同体
创新高校-政府-企业三方联动模式,如潍坊科技学院与杨家埠年画社共建实践基地,年孵化学生文创项目23个,"年画AR日历"项目获山东文化创意大赛金奖。
四、案例与实验
山东艺术学院推行"活态传承"教学范式,以"大师工作坊+田野课堂"模式,聘请剪纸传承人组建教学团队,开发《非遗活化设计》课程。学生作品"二十四节气剪纸动画"登陆央视《非遗里的中国》栏目。 中国石油大学数字技术赋能创新,构建"VR齐鲁文化实验室",还原大汶口文化遗址等12个历史场景,使用VR教学的学生文化认知留存率较传统教学提升59%。此外,选取曲阜师范大学、山东工艺美术学院、青岛大学三所院校进行教学改革试验,关键指标对比如下:
五、发展阻力及策略
(一)文化守成惯性思维
调研发现,37%的教师存在过度保护传统倾向,抵制现代阐释。需建立文化创新容错机制,如山东大学设立传统文化现代转化专项课题,鼓励探索性实践。 传统量化考核模式与素养培育目标存在冲突,需推进教育评价改革。山东省2023年启动文化育人成效指数试点,将学生文化传播影响力纳入高校考核体系。
(二)可持续发展策略
一是强化政策保障。建议出台《山东省高校传统文化教育促进条例》,将文化素养纳入毕业考核标准,文科专业传统文化课程占比不低于30%。 二是加强资金保障。如建立传统文化教育专项基金,重点支持虚拟仿真项目开发、师资培训和实践基地建设。
五、结语
传统文化教育的现代化转型需突破"博物馆式"传承定式,构建活态化、数字化、生活化的新型育人生态。山东高校应把握"两创"政策机遇,通过制度创新破解深层矛盾,借助技术赋能提升教学效能,依托地域文化打造特色品牌,为文化传承发展贡献高校智慧。这不仅需要教育系统的内部变革,更需构建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市场参与的多元支持体系,实现从"知识传递"向"文化生成"的范式跃迁。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Z]. 2021.
[2] 王殿卿. 大学之道: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十二讲[M]. 人民出版社, 2018.
[3] 张岱年. 中国文化精神[M].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5.
[4] 山东省教育厅. 2022年山东省高等教育发展报告[R]. 2023.
[5] UNESCO. Reimagining our futures together: A new social contract for education[R]. 2021.
基金项目:本文为山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2024年度人文社会科学课题(自筹)"中国高校传统文化教育发展研究--以山东省为考察对象"的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24BJX277。
作者简介:
赵佩,男,山东齐河人,1980年11月生,汉族,博士,副教授,从事对外交流合作工作,主要研究中国文化
郭念琪,女,山东临沂市人,1995年8月生,汉族,硕士,助教,从事学生管理,主要研究教师教育、科学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