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让探究式主题活动富有“稚趣”

作者

卢璐伟

缙云县东渡实验幼儿园

摘要:幼儿园探究式主题活动综合了活动建构中的生成性和实践中的探究性,有利于幼儿深度学习与发展。教师应善于观察与倾听幼儿,基于儿童视角生成丰富的具有生活性、趣味性与教育性的活动内容。本文以中班“春天的朋友”活动为例,浅谈教师在创生富有“稚趣”的探究式主题活动时的实施路径:基于儿童视角架构活动方案,以幼儿的兴趣决定主题活动的走向,追随幼儿,支持他们更深入地进行探究。

关键词:儿童视角 实施路径 探究式主题活动

探究式主题活动是通过围绕某一中心话题,幼儿对主题涉及的现象、事件和问题等进行自主探究来发展新经验的过程。它相容共存着教育价值与儿童情趣。“教”的理性和“学”的感性如何融合并兼顾,需要教师严谨地构架与细心打磨。本文以中班“春天的朋友”活动为例,对如何创生富有“稚趣”的探究式主题活动做一些探讨。

一、架构活动目标与趣味活动间的桥梁——方案制订

活动方案是有效实施活动活动的前提,是活动目标与趣味活动间的桥梁。要使探究式主题活动富有“稚趣”,活动方案应基于儿童视角来建构。即在建构探究式主题活动方案时,以幼儿兴趣为基础,关注幼儿发展水平,顺应幼儿的需要,并创设有准备的环境。探究式主题活动虽然强调生成性,但并不意味着活动就没有计划,而是倡导计划跟随生成情况保持灵活调整。

因此,在主题环境创设上,各班根据预设主题方案架构相应内容的板块,并根据本班突出的主题探究活动进行重点创设。例如中一班侧重于昆虫及“老狼老狼几点钟”的游戏创设,中二班侧重于“种子发芽”探究活动创设,中三班侧重于“蚕宝宝饲养”探究活动创设。在主题活动方面,教师会预设一部分并预留一部分。正因为内容的留白,让教师更加关注幼儿的言行并去思考,生成了很多“稚趣”的活动。在家长工作方面,随着主题的开展更加细化家长需要配合的工作。例如在预设方案时,其中一条“和孩子一起走进春天,走进大自然,寻找春天的朋友”,而当幼儿对蜗牛和蛞蝓感兴趣时,将其更改为“和孩子一起走进春天,走进大自然,寻找蜗牛和蛞蝓,并了解其生活环境”。同时鼓励幼儿收集关于“蜗牛和蛞蝓”相关绘本,在绘本阅读中,不断发现新奇的事物,并在科学区投放显微镜、放大镜等材料,以此来推进“有趣的昆虫”小主题的发展。随着活动的生成与开展,方案也随之在调整,使之变得有“意”也有“趣”。

二、寻找与幼儿情趣相一致的活动内容——素材选用

探究式主题活动是建立于多个小主题,主题的开展是以幼儿活动为基础。而兴趣是幼儿持续、深入探究的内在动力,因此在主题开展中,教师要根据本班幼儿的兴趣与需要筛选出合适的活动内容。

在“种子发芽”主题过程中,不同班级幼儿对“种子发芽”的兴趣点是不同的,中一班的孩子更加注重情感上对种子的呵护,中二班的孩子更关注西瓜籽话题,因此教师采用不同方式的支持策略。对于中一班的孩子,教师鼓励幼儿在区域活动时根据观察泥土的颜色、植物的生长习性判断浇水量,并用绘画的形式记录自己的发现和想法;对于中二班的孩子,教师给与幼儿充足的讨论机会并引导其思考,从而产生了“黑黑的西瓜籽也会发芽吗?”、“谁长得高?”等探究活动。

在建构活动方案时的留白,提醒教师幼儿会在活动指引和兴趣的启发下生成切切实实的“真问题”,而教师需要引导幼儿围绕“真问题”,进行深入探究。

在“有趣的昆虫”小主题开展时,幼儿在园内的油桶、树叶上发现了软体动物——蛞蝓,中一班的孩子根据生活经验判断为这是蜗牛,但细心的孩子发现这“蜗牛”没有壳,于是关于“蜗牛和蛞蝓”的问题由此展开。教师将幼儿讨论的想法收集分析,发现他们对蜗牛和蛞蝓有模糊的认识,于是发动家长帮助孩子一起收集蜗牛和蛞蝓。在收集过程中,幼儿对蜗牛和蛞蝓的生长环境有了初步认识,并通过观察比较的方式记录两者的异同点,之后又在班里开展了饲养蜗牛和蛞蝓等一系列活动。中二班也发现了软体动物——蛞蝓,从对话中可以看出他们对蛞蝓的构造、生存环境、饮食等产生了好奇并提出了很多问题,于是S老师开展了“有趣的蛞蝓”等一系列活动,并发动家长参其中。

在这两个活动中,有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相似之处在于主题源于幼儿的发现,教师基于幼儿关注的问题与需要开展。不同之处在于幼儿兴趣指向的问题点不同,活动的侧重点不同,家长的参与点也是不同。在这两个生成的活动中,幼儿是主动学习者,他们需要解决自己的“未知”,教师是辅助者,参与者,幼儿在主动学习中学会了观察比较和分析,学会了记录自己发现,亦是“关心周围动植物,亲近大自然”的表现,这些动植物的变化反应了春天的秘密,在富有“稚趣”的活动中,完成了活动目标。

因此在活动实践中,活动内容不需要面面俱到、表浅涉及,而是要寻找与幼儿情趣相一致的活动内容促其sshen深入探究。

三、推进幼儿在“玩中学,做中学”深入探究——师幼互动

师幼关系是影响活动质量、幼儿发展质量的关键因素。学者福禄贝尔提出:活动是儿童的真实生活,就儿童的本性而言,他们不是在搞破坏,而是在探索和发展。因此教师要巧妙地设置各种在做中学、玩中学的活动,并通过良好的师幼互动促使幼儿深入探究。

1.读懂幼儿,了解幼儿的需要,让教师和幼儿在同频率上“振动”。

良好的师幼互动是活动有效开展的一个关键因素,而读懂幼儿行为表现的成因,才能使得良好的师幼互动成为可能。

在开展《小水滴旅行记》教学活动第二课时时,教师先让幼儿进行自主阅读,寻找水的三态及形成关系,但是在自主阅读中发现,一组幼儿在讨论自己想扮演的角色,她们的对话吸引了旁边同伴的参与。于是教师思考:幼儿对绘本表演有兴趣吗?是否可以通过绘本表演的形式让幼儿理解这个故事内容,从而达到教学目标呢?因此,在自主阅读后,教师提出了4个问题:小水滴是在谁的帮助下来到云妈妈的身边?它在旅行过程中得到了谁的帮助?小水滴有什么变化?你最想扮演谁?而第4个问题也让教师看到了幼儿对表演的兴趣。于是教师调整了预设环节,请幼儿自行决定角色并进行扮演。在活动接近尾声时,幼儿对绘本故事的表演兴趣依然意犹未尽,还提出邀请爸爸妈妈来观看。教师肯定了幼儿的想法,并围绕下面的问题与幼儿一起讨论、梳理:怎么通知爸爸妈妈来观看?正式演出场地放在哪里合适?怎么确定他们的座位?幼儿在你一言我一语中达成共识,每人制作一份邀请函并排好座位表,邀请爸爸妈妈第二天下午放学时到多功能厅观看,并请教师当旁白解说员。而此次演出也很成功,得到了家长们的喝彩。

此次活动的成功在于教师和幼儿形成了良好的师幼互动,在国际论坛上胡碧颖教授专题报告《CLASS视角下师幼互动质量对儿童发展的影响及其机制》中提出,教学支持能让儿童得到那些能够促进他们更高水平发展的反馈,情感支持能够让他们变得更加独立,更乐意接受挑战去学习新的技能。例如教师与幼儿共同讨论怎么分配角色,如何表演等一系列问题,教师给予的教学支持和情感支持使师幼在同频率上“振动”。在幼儿眼中,教师不再是高高在上的老师,而是他们的伙伴。因此,教师要学会解读幼儿对话及行为背后的意义,使师幼互动成为可能。

2.有效分享提升师幼互动质量,并影响其思考深度。

观察是了解幼儿的前提,分享活动是促进师幼高质量互动有效途径。教师高质量的回应与反馈不仅能激发了幼儿的兴趣,促进幼儿的探索,并影响其思考深度。因此教师要抓住教育契机,利用分享环节有针对性地支持、拓展幼儿的游戏经验。在《三只小羊》的教学活动后,幼儿对活动中的“老狼老狼几点钟”游戏兴趣依然不减,于是在户外活动时教师支持幼儿继续开展,并通过游戏后分享评价促进幼儿探究。在第一阶段,幼儿通过对“老狼家、小羊家”的思考建立了小羊阵营和老狼阵营,并通过游戏筛选合适的材料进行搭建。

第二阶段,通过对“如何成功营救同伴”问题的思考,在游戏中增加了武器和设备,例如老狼家建了瞭望台,用电脑操控门的升降,还增加了激光炮、步枪等等。

第三阶段,针对幼儿总是抓错队友的现象,教师引导其讨论、思考,并设计了队服。随着幼儿与材料的互动更加深入、多样,在原有的情境游戏中又增加很多关于“滚动”的探索游戏,他们不仅发现圆圆的东西可以滚,还知道从越高的地方滚下来冲击力越大,滚轮撞到物体后会改变滚动方向,模拟了“小行星撞地球”实验,还利用滚动的特性设计了除草机、健身器械等,从经典游戏“老狼老狼几点钟”到创新游戏“老狼老狼几点钟”,幼儿完成了从经典到创新的跨越。

在分享活动中,教师的提问并不一定是“恰到好处”的,在某次分享交流中的提问“怎样让房子搭高、结实?”但幼儿没有围绕这个话题进行探讨,也许在当下他们没有兴趣,也许有其他原因,所以教师及时调整了节奏,并更换为“如何成功营救同伴”。因此,有效提问是有效分享的前提,而良好的师幼互动能帮助教师抓取有效的问题,并引领幼儿基于问题去开展有效的学习与探究,促使幼儿向更深层次思考。

“春天的朋友”是永恒不变的话题,但是书写主题的诗歌却不尽相同。在创作富有“稚趣”的诗歌时,我们要“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

因此,创生富有“稚趣”的探究式主题活动应是建立在幼儿感性经验基础之上,教师要选择贴近幼儿真实生活的主题,在活动中凸显儿童的主体地位,在活动实践中扮演好观察者、引导着和支持者的角色。通过幼儿来建构活动,通过活动促进幼儿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幼儿园生成式探究性主题活动的建构与实施[J]. 凌晓俊;曹英.学前教育研究,2021(10):83-86.

[2]提升师幼互动质量的行动研究——以游戏分享活动为例[J]. 何淼淼. 早期教育,2022(12)

[3]基于儿童视角,建构探究式园本活动[J]. 朱珠.新活动,2019(02)

[4]教师支持幼儿深度学习的路径与特征研究——以沈阳市S幼儿园主题活动为例[J]. 秦旭芳; 孙晶晶.教育与教学研究,2020(07)